朱元璋的陪葬妃子的死法究竟有多慘?

用戶64684077772


殉葬的習俗古來有之,根據目前的考古發現,殉葬最早發生在在夏代,商周時期達到巔峰。商人認為人的死亡只是肉體形態的終結,而靈魂會繼續存活在另外一個世界上。在人死的時候,將他生前所用的器物、所擁有的奴隸或者牲畜同死者一同葬入墓穴,這樣死者在到達另外一個世界,仍然可以繼續驅使或者奴役他們。

▲ 一處帝王墓中發現的殉葬者的屍體


一、

殉葬之中,最殘忍的莫過於人殉。人殉在古代是極為盛行的,尤其是奴隸社會時期。關於殉葬的規模,並沒有明確的標準,一般和死者生前所處的地位有著直接的關係。

墨子曾說過,天子死後,殉葬者多則達數百人,少也數十人,將軍大夫級別的,殉葬者多則數十,少則幾個。

漢朝以後,人殉制度已經慢慢的消失了。到了唐朝,更是非常罕見,幾乎廢除。

到了明朝,人殉則重新活躍在歷史的舞臺上。

洪武二十八年(1395年),明太祖朱元璋的次子朱樉因病去世,朱元璋於是下令將朱樉的兩個王妃王氏、鄧氏殉葬,這在《明史》中則僅僅記載“樉薨,王妃殉”。

根據毛奇齡所著《彤史拾遺記》中的記載,太祖死的時候,有46名妃子殉葬,宮女也有十幾人。

太祖以四十六妃陪葬孝陵,其中所殉,惟宮人十數人。

二、

那麼這些殉葬的妃子有著怎樣悽慘的下場?

關於殉葬妃嬪或者宮女的死法,在史學上是很有爭議的。

目前一種稍顯主流的說法認為,他們是上吊而死。

殉葬的妃子主要是那些沒有生育的妃子。他們在朱元璋死後,便接到命令,要上吊自殺。

首先他們會被安排進入一個屋子,裡面整齊的排放著一個個的太師椅。每把太師椅的上方,無一不懸掛著七尺長的白綾。意思很明顯,今天大家來到了這間屋子,就別想走了。眼前的七尺白綾將會是你們最後能夠使用到的物件了。

還有一種說法,則認為是注射水銀而死。

我們知道水銀有著保持屍身不腐的神奇功效,為了保證陪葬妃子死後的容顏不變,於是有人想出了這樣一種十分惡毒又極為痛苦的辦法,那就是往宮女的體內注射水銀。

他們首先會用安眠藥將殉葬的妃子們放倒,然後趁著他們睡著以後,就開始往他們體內注射水銀。最終他們在自我的沉睡之中便失去了自己年輕的生命。


因為朱元璋開了一個好頭,以後的皇帝都有著被迫殉葬后妃的慣例。

拿明仁宗朱高熾來說,他雖然僅僅做了十個月的皇帝,儘管他在死前發佈遺詔:表示自己登基時間短暫,還沒有給國家帶來富強,給百姓帶來幸福。因此我死後要求一切從簡。

“朕既臨御日淺,恩澤未浹於民,不忍重勞,山陵制度務從儉約。”

可即便是這樣,朱高熾死後還是有5名后妃跟著一起殉葬。

▲ 明仁宗朱高熾


正因為有著人殉這種惡毒的習俗存在,每當帝王去世以後,後宮之中總是一片哀嚎之聲。他們不僅僅是為了帝王的去世而哭泣,更是因為對自己未來的悲慘命運而恐懼以致不能自己。

▲ 明英宗朱祁鎮劇照


索性到了明朝第六任皇帝明英宗在位期間,因為太過於殘酷,下令將人殉制度廢除。從這一點來看,儘管明英宗朱祁鎮因為土木堡之變差點使國家滅亡,但至少明英宗仍然是有著值得肯定的地方的。


奇點歷史












朱元璋外傳(即民間傳說):在元代未年,朱元璋的爺爺年輕時挑一擔谷,在上坡的路上碰到一美女,要求美女行樂,美女說我先上一百階梯,你挑谷追上我就給你,朱元璋爺爺答應了,由於古代女人都裹腳,走得慢,他爺爺拚命追上了,迫不及待的行樂,但行樂後傷氣血及時就死了,美女傷心,又沒力氣挖坑,就找一低窪之處用一擔谷埋葬了,他葬身之處偏是一風水寶地,馬形,馬吃谷對上了,美女後未婚懷孕,被家人趕出流浪,生下朱元璋的父親,母子相依為命,18年後朱元璋父親在一姓沈的風水先生(看地的大師)家做長工,做了10多年,一直單身,沒錢取媳婦,這位風水師很厲害,早就看到一塊寶地(金雞形寶地),準備死後葬之,風水師每晚雞叫時到那地方用一塊石頭敲一下大石頭,並說金雞金雞開口吧,石頭就出現一個洞穴,他進去欣賞一會才出來,但無意中被朱元璋的父親發現,朱元璋的奶奶勞累過度,眼睛也瞎了,又病得長年躺在床上,第二天夜裡朱元璋的父親揹著他母親提前來到金雞地,當雞叫時他也用那塊石頭,邊敲邊說:金雞金雞開口吧,金雞地露開之後,他迅速把自已的母親背進去,把瞎子母親留在裡面,他出來就把敲的那塊石頭也扔進去了,他急忙跑了,但風水師也來了,看到他跑了,風水師找不到開門的石頭,知道沒戲了,他就咒語起封,說:葬死的出癲子,葬活的出天子,多日後瞭解朱元璋的奶奶就是沒死就被他兒子背上活葬在金雞地,古代大厲害的風水師一般都絕後,他兒子取了媳婦就沒生孩子,於是風水師要他兒媳婦去偷朱元璋的父親借種,他兒媳懷孕後嚴加看管,這時劉伯溫路過此地,看出朱元璋的父親後代要出偉人,對朱元璋父親說,此女懷雙包胎,你一定抱第一個生下來的就有多遠走多遠,在臨產時,朱元璋的父親就找到一個相好的看管人,互換角色,當第一個孩子生下來他搶過來就跑,(第二個孩子就是沈萬三)他從南京跑了一個月,遭到一路追殺,來到了安徽亳州,已是奄奄一息了,他把朱元璋給當地一戶生朱的農家,他就死了,但追兵快到了,朱姓農家為了救孩子,就把朱元璋的父親扔到自家的糞坑裡,這個糞坑又是一個寶地,狗形,狗吃屎,(傳說朱元璋不知姓什麼)朱姓農家已有七個孩子了,所以朱元璋是第八個叫朱重八,6年後朱姓農家發生變故,朱元璋流落江湖,乞討,在廟裡過夜,廟主持可憐他才6,7歲,就收留他,安排他早上掃地,他一大早掃地,菩薩下面不好掃,他就說:你們這些菩薩全部出去讓我掃地,果然菩薩全部飛出去了,主持一大早起來看到廟裡的菩薩全部在院外廣場上,二丈金剛摸不著頭腦,怒吼,說把菩薩搬出來了?朱元璋說是它們自己出去的,主持不信,他說你把它們叫進去我就不追究,朱元璋說,打掃好了,你們全部進來,,,,,這外傳還有很長,太累了,不寫了


刷新天下


秦漢之前殉葬在古代的皇室來講是十分普遍的現象,除了中國之外,在國外,也都能找到類似殉葬的痕跡,漢朝之後逐漸廢除了這殘忍的陋習,在隨後的唐宋以及元朝就看不到這樣的情況。

而在明朝殉葬這一舉動又被重新啟用,最初殉葬是朱元璋在自己的皇子死後,心生悲痛的他命令朱樉的兩位妃子陪葬。

這種刑罰一直延續到明朝第五代皇帝,包括咱們熟悉明成祖朱棣殉葬的宮人也高達30多人,可以說是很難理解的。

所幸,明代第六位皇帝明英宗(朱祁鎮),他死前下詔,表示太過殘忍,不許在自己死後有殉葬的刑罰,這才得以結束。

我們在古裝劇中,經常能看到這樣一幕,那便是後宮嬪妃們勾心鬥角的爭寵大戲,為懷上龍種真可謂是無所不用其極,很大程度上是為了宮中的地位和家族的利益,當然在明朝可能還包含著另外一種情況,那就是如果在皇帝駕崩之後,但凡沒有生育子嗣或者懷有子嗣的妃子都會被下令陪葬。

史料記載,為明太祖朱元璋殉葬的妃子大概46人,宮女12人,殉葬的遺詔是朱元璋的孫子朱允炆登基之後立刻施行的。

明末人毛奇齡所著《彤史拾遺記》也曾這樣記載,“太祖以四十六妃陪葬孝陵,其中所殉,惟宮人十數人。

這些年輕妃嬪以及宮女的殉葬方式也成為史學家爭議的焦點,目前大概有兩種推測,一是注水銀, 二是縊刑。

第一種注水銀,據說這種方法在民間有人曾經使用過,其目的是為了保證宮女以及妃嬪們的容顏常駐,可以說是一種非常殘忍的方式,首先這些被執行人先在燻暈或在杯中放入安眠成分的藥物,等她們熟睡後,刨開頭部,向體內注入水銀,如此她們便可長睡不起。當然這種說法也是遭到了一些史學家的反對,認為皇室發生這種情況的可能性不高。

還有一種就是比較常見的縊刑,也就是大家最熟悉的七尺白綾,所有人被召集在一間屋子內,安放著一把把太師椅,每個太師椅的上方懸掛白綾,在這過程中如果有膽小的或者沒有立即死亡的,還會有人幫忙撤椅,或者重新出手的。

縱觀朱元璋的一生,可以說是白手起家,經歷了當時無數次的勾心鬥角和爾虞我詐,能當上皇帝除了自身的領導天賦外,也有很大機緣巧合,也造就了他多疑的性格,從斬殺開國功臣,到賜死妃子,殘暴一直是大多數人對他的印象,同時他又痛恨貪官,體恤農民,也是歷史上最具爭議的帝王之一。

無論是哪種評價,相信能給人們最大的感受的便是在那個無數朝代更迭,風起雲湧的古代,最是無情帝王家。


有書共讀


中國古代帝王死後,人殉比較普遍,但在漢朝以後,這種惡俗慢慢消失了,至唐朝則已非常罕見,接近廢除。到明朝卻死灰復燃,據說朱元璋的次子死後,朱元璋即下令王妃殉葬。從此,重開了殉葬制度。


史料記載,為明太祖朱元璋殉葬的妃嬪有46人之多,宮女達12人。據明末人毛奇齡所著《彤史拾遺記》記載,“太祖以四十六妃陪葬孝陵,其中所殉,惟宮人十數人。 ”

而妃嬪、宮女是怎樣殉葬的?研究專家對此頗有爭議。明史研究專家馬渭源認為是上吊而死的。“朱元璋死後,那些沒有生育的妃子,都得到了上面的命令,要上吊自殺。”殉葬那天,所有被列入殉葬名單的宮女和妃嬪都被集中到一個屋子。這個屋子裡安放了一把把太師椅,每個太師椅的上方都懸掛著七尺白綾,供她們自縊,若有疏漏,圍繞在旁邊的太監便會出手幫忙。


還有一種說法是注水銀。為了保證陪葬的宮女妃嬪容顏不變,有人想出了一個惡毒的方法,就是在她們的體內注入水銀。事先太監近侍便給那些陪葬的宮女妃嬪在茶杯中下了安眠之藥,等到她們睡著後,就開始往她們的體內注入水銀,這樣這些陪葬的人就一睡不起了。這種灌水銀的死法,民間有人使用,但馬渭源認為皇家殉葬沒有必要這樣做。

這種殘忍的殉葬制度,到明代第六位皇帝明英宗才終止。


南方鵬


活人陪葬的惡俗,本已在唐宋時期斷絕,元朝建立後,蒙古人的殉葬傳統上升為了國家制度,後來竟然被朱元璋保留延續了下來,可見蒙古統治中華的100來年,文明程度的倒退。


陪葬又叫人殉,興盛於商周、春秋戰國,那時的天子、諸侯動不動就幾十、成百地讓人殉葬,極為自私殘忍。秦始皇死後,二世胡亥就曾下令將後宮沒有生育過的妃子、甚至是皇子給先皇陪葬。可能是覺得活人殉葬太過於殘忍,於是春秋時期出現了用人形木偶、泥塑陶人代替活人的殉葬方式,秦始皇兵馬俑、西漢楚王劉戊墓木俑就是這一陪葬方式的典型。儘管孔子認為木俑陪葬沒有從本質上消除用“人”陪葬的思想,發出了“始作俑者 其無後乎”的感慨,但畢竟已經不再使用活人。

隨後的唐、宋時期,連陶俑、木俑也變得極為少見。元朝入主中原統一全國後,由於野蠻部落起家的蒙古人本身就有活人陪葬的傳統,於是殘忍的人殉制度在元朝又死灰復燃了100來年。明朝建立後,朱元璋雖然口口聲聲表明明朝是驅逐胡虜、恢復中華,但他依然將元朝這項非人道的殉葬制度延續了下來,生前就曾下令讓兒媳婦給早逝的兒子陪葬,死後更是不想虧待了自己。朱元璋去世後,即位的朱允文遵照遺命,立馬執行了後宮未生育嬪妃和部分宮女的殉葬事宜。


殉葬的方法主要有兩個版本的傳說,一是讓殉葬的人先喝藥物昏死過去後,在她們的頭顱頂部開洞注入水銀防腐;第二個說法採信的人比較多,據傳是由太監監督著嬪妃宮女上吊自殺,有精神緊張或者不願去死的,就直接由太監和侍衛駕著套到白綾上,然後一腳踹翻椅子。殉葬的制度在明朝前期延續多年,直到明英宗朱祁鎮時才宣告廢除,英宗也因此被史書加分不少。


竹山清溪澗


1398年,朱元璋駕崩,他後宮妃嬪共有38人被迫自盡殉葬。而這些妃子是如何死的呢?很多人也有自己不同的看法,而有兩種死法是比較被人認可但也是存在爭議較大的。

第一種說法上吊死的

明史研究專家馬渭源就認為是上吊死的。“朱元璋死後,那些沒有生育的妃子,都得到了上面的命令,要上吊自殺。”這種觀點是比較被大多數人接受的。

第二種說法灌水銀

還有一種說法認為,宮女妃嬪的體內注入了水銀。為了保證陪葬的宮女妃嬪容顏不變,有人想出了一個惡毒的方法,就是在她們的體內注入水銀。這個建議被那些執行命令的侍臣和太監採納,於是他們在給那些陪葬的宮女妃嬪的茶杯中下了“安眠藥”之後,這些人很快就睡著了,等到她們一睡著,那些太監就開始往她們的體內注入水銀,這樣這些陪葬的人一“睡”不起了。可是這也引起人們的反問了既然水銀能夠讓屍體不腐爛,可是這些妃子為什麼都變成了白骨了呢?


瘋說情語


這實際上是個獵奇的話題。對於明初時殉葬制度死灰復燃,我在拙作《大明後宮有戰事》裡曾廣引史料,做過詳細的考證,可為信史,請諸君參考。

無疑,明初的殉葬,是從洪武三十一年(1398)朱元璋去世後開始的,但須指明三點:

第一,目前沒有任何證據證明,是朱元璋生前下旨,令諸妃為其殉葬的。

第二,朱元璋崩後,其眾多妃嬪確曾殉葬,然朱元璋已死,具體落實此事的(管它有遺詔與否),是建文帝朱允炆——建文帝素有“柔仁”之稱,從此事來看,他一點也不仁;雖然也沒有證據表明,令先帝后宮之女殉葬,出自建文帝的“發明”,然眾所周知,建文帝好古,他引申古義,令此惡俗死灰復燃,也不是完全沒有可能。

第三,殉葬是宮廷秘事,外人難知,載錄尤寡,因此沒有任何史料記載了朱元璋後宮女子殉葬的詳情。

圖為南京明孝陵——

由此,許多關於朱元璋如何令妃子從殉及妃子死法之慘的種種說法,不是民間故事與傳說(多數還是新編的),就是多事者的胡說八道(我見前面有人答題,將朱棣死後妃子殉葬的情狀,移花接木到朱元璋頭上)。

朱元璋與其他帝王一樣,也是貪色之徒,他後宮女子(有封號者及無封號者)眾多,茲引拙作《大明後宮有戰事》第一卷《重八公的幸福生活》第七章《好個齊人之福》的片段,以見朱某姬妾之多,而他死後殉葬孝陵者,多達46人(考證亦見本書):

……朱元璋在渡江前已有兩個女人,即馬皇后和郭寧妃;渡江後,他在招兵買馬,擴大勢力的同時,不斷有美色進獻於他的後宮,他甚至開始掠人之女,令仇敵之妻妾子女輾轉呻吟於其床帳之間。他的官兒越做越大,由丞相、國公而登上吳王、皇帝的寶座,他不斷物色新的美女,妃嬪的來源也越來越廣,後宮不斷充實。老朱這姓也好,像豬一樣具有強大的生育能力,接續不停地生出皇子和公主,老來仍是有心有力,他最後一個女兒寶慶公主,生於洪武二十八年,老頭子已經69歲了,此時距離他第一個孩子懿文太子之生,已經整整過去了40年。

洪武元年(1368年),朱元璋即位大寶,冊馬氏為皇后。三年五月,同時冊封六妃

孫貴妃(元朝州判孫和卿女,青軍元帥養女)

胡充妃(都督胡顯女)

郭惠妃(元末紅軍元帥郭子興女)

郭寧妃(相士郭山甫女)

達定妃(不詳,有人說她是陳友諒之姬妾)

胡順妃(臨淮侯胡美女)。

以上1位貴妃,4位妃,明實錄所記如此,應該也是其名位的排序吧。

後宮的女人,有位號者,則是妃嬪,沒得名封者,只是“某氏”而已(如那兩位來自高麗的周姓女孩,就都沒有封號)。朱元璋在他的後宮可以隨便臨幸一個女人,令其懷孕生子,以廣其嗣,然而這女子卻未必能“母以子貴”,獲得相應的名號。從歷年發掘的朱元璋諸子墓誌來看,如慶王之母書“母妃餘氏”,寧王之母書“母楊氏”,都只稱其姓氏,顯然是沒有封號的

另外據實錄記載,洪武元年九月定“宴會命婦儀”,御座居中,“於御座西畔設貴妃等六妃位”。此時朱元璋有六位妃子,可能就是洪武三年五月所封孫貴妃以下六妃。洪武十五年馬皇后崩,朱元璋下令,將之前已經去世的孫貴妃、永貴妃、汪貴妃三人配享祔葬。這三位妃子,生前封貴妃,死後祔葬皇陵,然而都沒有生過皇子。顯然,

朱元璋完全以自己的寵幸程度來決定妃子封號的高低有無,與妃子的資歷以及是否生子,沒有必然聯繫。譬如郭子興之女,身份最貴,生子又多,但始終只是惠妃,沒有做到貴妃,更莫想皇后呢。

為朱元璋生過皇子的,有馬皇后(存疑)、胡充妃、達定妃、郭寧妃、郭惠妃、胡順妃、韓妃、餘妃、楊妃、周妃、趙貴妃、李賢妃、劉惠妃、葛麗妃、郜氏,另有早夭的趙王、安王、皇子楠三子之母佚名,以及生女之孫貴妃、鄭安妃、高麗妃韓氏(不知與生遼王朱植之韓妃是否為一人);再加上有據可考的李淑妃、碽妃(傳聞生成祖朱棣)、胡貴妃(或許就是胡順妃)、林氏(生南康公主,據公主墓誌)、張美人(生寶慶公主,據公主墓誌),以及《太祖實錄》有載的永貴妃、汪貴妃等,已達28人。朱元璋死後,殉葬孝陵的妃嬪更達46人之多。

這傢伙,可算享盡齊人之福了!(皇帝不稱朕答題)


皇帝不稱朕


關於陪葬這個事情,說來真的是一件丟臉的事情,是舊時威武的皇帝和王孫貴族丟了中華民族的臉。因為陪葬風俗,以中國古代最盛。

陪葬起始和發展

陪葬起始於殷商,到秦漢時,陪葬的風氣已經是非常嚴重了,漢朝以後,陪葬的皇家風俗才被慢慢取消。

但,朱元璋時期,陪葬的皇家風俗又死灰復燃。朱元璋首先是在兒子去世時,讓兩個妃子陪葬。在自己死之前又下遺昭:所有未生過子的嬪妃必須陪葬。這老朱也是,人死都死了,還不放過自己年輕的老婆們,這是人性的扭曲,還是道德的淪喪?

建文帝執行了朱元璋的陪葬遺詔

下面人很聽話,特別是繼承了皇位的朱允文,對其爺爺的遺昭堅定不移的執行了下去。據說也有狸貓換太子的事情出現,有些生過孩子的嬪妃竟然也被抓來陪葬,而有個別沒生過孩子的嬪妃卻消失不見。

最後有四十六個嬪妃、十二個宮女陪朱元璋去死了,一個個都死得那麼不甘,可又無可奈何。都說:“寧做太平犬,莫做亂世人。”要我說:“寧做亂世人,莫要入皇宮。”一旦入了皇宮,對自己命運的掌控就達到了最低。

朱元璋重新啟用陪葬習俗,完全符合他的做人風格。自從他登基後,殺人無數。郭恆案、胡惟庸案、藍玉案、空印案這四大案,每個案子都有好幾萬官員被殺,讓人們對當官都產生了恐懼感。所以,在朱元璋眼中,就那些陪葬的嬪妃數量實在不算多。

陪葬的妃子真的很慘

嬪妃不可能活著進到朱元璋的墓裡,必須是死了,然後和朱元璋一起下葬。問題來了,該怎麼搞死她們呢?勒令自殺。可誰又願意自殺呢?沒幾個人願意。於是陪葬的嬪妃和宮女,被集中到一個大房子。房子的中間放了一排椅子,每把椅子正上方,從房樑上垂下一個上吊的扣。

這是關於上吊的現場直播啊!這哪裡是對身體的摧殘,更是對心靈的絕大折磨。人家在那裡上吊,旁邊還有觀眾觀看。想想都可怕,面對生命的無奈結束,可想而知,當事人痛苦的心情,心裡面可能把朱元璋的祖宗八代問候了個遍。

可是,沒有辦法,除了上吊自殺,哪裡有其它出路?於是很多朱元璋的愛妃,就此閉上了美麗的眼睛,死之前肯定非常後悔,來到皇宮,嫁給那個醜皇帝,不僅面貌抽,心靈更醜。

還有一些膽小的,自然無法完成這個簡單的自殺動作。於是,有人專門過來幫忙,幫著將美女的頭放到那繩釦裡,然後快速去掉椅子。當事人狠勁地踢腿,可是毫無用處,不一會人的靈魂就飛天了。

據說還有更慘的,將嬪妃們用特殊的中藥整暈,然後在頭頂用刀劃開個口子,快速將水銀放進去,接著再將頭皮縫起來。這時候,嬪妃們就真的快速去見朱元璋了。


殘酷的做法讓人既恐懼、又噁心,這醜男朱元璋怎麼能這麼壞呢?一個農村的放牛娃,長大後當了三年和尚,又當了三年乞丐,接著打了幾年仗,這之後,怎麼就變得如此冷酷無情?

還好,他的後代中,有個被後人稱作明英宗的,廢棄了這項皇家變態的風俗,這齷齪無比的事情才告一段落。後來大多數皇宮的嬪妃們,日子才過得好了些,雖然偶爾還有陪葬的,但只是個例了。


藍風破曉


謝謝您的邀請,如您喜歡歷史與文化,請關注譚論古今 ,讓歷史與現實為您照亮人生前程!

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死時實行過秦漢時期的殉人制度,尤其是對宮女的殉葬制度,令人驚訝。


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是安徽鳳陽人。朱元璋死時實行過秦漢時期的殉人制度。中國古代帝王墓葬制度裡,最殘忍的就是殉葬,秦漢時期,殉葬制度還比較盛行,但到漢朝以後,統治者發覺這一制度太不人道,便逐漸將其廢止了。明朝是一個比較特殊的王朝,它最大的特殊之處,便在於恢復了已經被廢止上千年的殉人制度。早在朱元璋在位之時,這種殉人制度便已在朝廷中流傳開來,公元1395年,朱元璋的次子朱爽(也就是秦王)死後,朱元璋便命秦王的兩名王妃陪葬,以使自己的兒子行走於黃泉之路上也有人陪伴。公元1398年,朱元璋駕崩,他的孫子朱允炆繼承皇位,根據朱元璋生前的遺囑,朱允炆命後宮沒有生育過的嬪妃一起陪葬。命令剛下達便在朝廷引起了混亂,哭天喊地的聲音不絕於耳,由於當時場面比較混亂,許多官員趁機貪贓枉法公報私仇,沒有生育過的嬪妃在一些官員的庇護下存活下來的有之。

有些生育過的嬪妃由於得罪過某些官員而被迫殉葬的也有,史書上稱這些被迫殉葬的嬪妃為“朝天女”。洪武二十八年(公元1395年)朱元璋的次子秦王朱樉死後,朱元璋就命人以兩名王妃殉葬,以陪伴自己躺在地下孤獨的兒子。洪武三十一年(公元1398年),朱元璋死後,他的孫子朱允炆繼位,朱允炆遵遺詔、依古制,凡沒有生育過的後宮嬪妃,皆令殉葬。但是當時場面混亂,加上負責此事的官員出於某種不可告人的目的,就是已經生育過的妃嬪,也有不少在陪葬之列。“這些殉葬的妃嬪叫朝天女。”這些宮女的殉葬方式有多種:

  一、上吊死亡

明孝陵

殉葬那天,所有被列入殉葬名單的宮女和妃嬪都被集中到一個屋子。這個屋子裡安放了一把把太師椅,每個太師椅的上方都懸掛著七尺白綾。宮女妃嬪們在侍臣和太監的逼迫下,無奈地站到太師椅上,然後將自己的頭伸進了那早已係好的套扣……當然,有的宮女會被這樣的場面嚇呆了,顫抖地坐在了地上,這個時候那些太監都開始發揮他們的作用,他們幾個人扶持著,強行把宮女扶上太師椅,然後把那個套扣套在了宮女的頭上,隨後搬走了椅子。

二、灌水銀死亡

 明孝陵景區

 還有一種說法認為,宮女妃嬪的體內注入了水銀。為了保證陪葬的宮女妃嬪容顏不變,有人想出了一個惡毒的方法,就是在她們的體內注入水銀。這個建議被那些執行命令的侍臣和太監採納,於是他們在給那些陪葬的宮女妃嬪的茶杯中下了“安眠藥”之後,這些人很快就睡著了,等到她們一睡著,那些太監就開始往她們的體內注入水銀,這樣這些陪葬的人就一“睡”不起了。

 

明孝陵明樓
 上述兩種殉葬制度,均是明朝皇帝開始實施的。可以想象這些死法是“慘不忍睹”的。並是拉歷史倒車!

如果您喜歡歷史與文化,請您關注 譚論古今,會帶給您更多有趣的歷史文化,讓歷史與現實為您照亮人生前程!如有不同意見或建議,請您在下邊留言交流,歡迎您的批評指教!


譚論古今


妃子及宮女太監殉葬對於古代帝王來說是一個非常普遍的事情了,不論是中國還是國外,查尋歷史,都能發現殉葬的蹤跡。漢朝之後的中國,這樣的惡習就已經少了很多,等到了唐朝基本上就沒有殉葬這一說了。否則也就沒有之後的武則天。(唐太宗死後,依照唐朝後宮慣例,是把沒有孩子的妃子送到宮外尼姑庵,這才有武則天當尼姑的經歷。)

朱元璋從自己的次子秦王朱樉去世後,便讓殉葬這個毫無人性的“宮刑”回到了歷史的舞臺。他命令兩名王妃陪葬,去陪伴在地下孤獨的兒子。不知道他的這一出是不是為自己之後的死,讓自己的妃子殉葬作為鋪墊。

據史料記載,朱元璋死後,為他殉葬的妃子有46人,宮女有12人,殉葬的遺詔是朱元璋的孫子朱允炆登基之後立刻施行的,凡是沒有生育過的妃子皆令殉葬,這大概也是那些妃子們爭風吃醋想要懷有龍胎的原因了。

一種是吊死:殉葬時,由侍臣太監們將她們召集到一個庭院內一同赴宴。宴畢,引進一殿堂。殿堂內事先放好一個個小木床,殿樑上繫好繩套。妃嬪們自知死期已到,哭聲震響大殿。這些美麗的妃嬪顫巍巍地登上木床,有的甚至需要人攙扶才能爬上去。她們把頭伸進繩套。太監、侍臣拉緊繩索,挪開木床,將他們一個個吊死,殘忍至極。

另外還有一種就是灌水銀,為了保證陪葬的宮女妃嬪容顏不變,就有人想出了這種方法:先給那些要殉葬的宮女或者嬪妃的茶水中下“安眠藥”,然後太監們趁著這些宮女和嬪妃睡著了,就在她們的身體中注入水銀,這些宮女和嬪妃們就在睡夢中死亡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