爲什麼有些大老闆銀行欠款上千萬,看起來還那麼瀟灑?

懷唸啊我們的青春


資本也是可以滾雪球的,利用銀行貸款,也就是我們說的加槓桿,是大企業離不開的手段,通常情況下企業越大,負債就越多。題目中說的動輒在銀行欠款上千萬的大老闆,多半乾的生意也是上億的,身價有可能過十億,為什麼不瀟灑呢?你只看到了賬目上的負債,卻沒看到利用這些負債企業滾起了多大的雪球。

資本都是由逐利性的,沒有一家銀行會傻到去投資一家沒有前途的企業,當然違法亂紀的情況除外。敢給他幾千萬的貸款,肯定要具備兩個條件:第一足值的抵押或者充分的反擔保;第二企業處於上升期,銀行的錢對於創業期和衰退期的企業是很謹慎的,基本是不做的。起碼的這個企業是良性發展的,有良好的現金流,這是最基本的條件。假如一家企業擁有很強大的現金流,哪怕利潤額很低或者暫時不盈利,都是沒有關係的,依然可以過得風生水起。身邊的例子:比如京東,常年虧損,直到今年才盈利,可是並不影響對他的股價和一輪輪的融資,為什麼呢?企業有強大的現金流支撐,有良好的前景。

當然了還有一種極端情況存在,那就是破罐子破摔型的,這個我在做貸款業務的時候也遇到很多,企業負債累累,經營急劇惡化,入不敷出,貸款都還不起,可是老闆依然過得很瀟灑,這種原因第一是銀行【迫於壓力】被迫續貸,企業主沒有後顧之憂;第二就是債多不壓身,反正還不起,索性不管了。這種人是人前風光,背後卻是一地雞毛,過得是朝不保夕的日子,只是不表現出來而已。

作為一個良性的大企業而言,有幾千萬的負債是必須的,這是他們完成原始資本積累的必經之路,即便以後不需要貸款了,也不能為了幾千萬貸款丟掉和銀行的良好業務關係,在大企業家眼裡,這些負債不是負擔,都是機遇。


不立而立


要回答這個問題,必須要思考老闆們到底有什麼底氣欠款上千萬還能那麼瀟灑,天檀認為和一般普通人之間最大的差距來源於思維模式的不同。總的來說,支撐老闆借款仍然淡定的原因大致有以下幾點:

1、胸有大志:

老闆們志向一般都比較大,並不會為小的勝利太過沾沾自喜。

2、格局夠大:

有大志向的人大多數格局都不小,思維邊界都比較寬,不容易被束縛。

3、借雞生蛋:

大多數老闆都有向銀行借錢做生意的思路,而普通人一般是存錢讓老闆借。

4、目標明確:

老闆一般是確定目標,然後想辦法努力搞定並達成,也就是說老闆們把更多的精力放在想方法上。

而普通人事情還沒做,而是把困難想的特別多,也就是說把過多的時間和精力花在了想困難方面。

5、行動果敢:

生活中很多人經常說什麼都懂,但就是沒有行動,而老闆與普通人的差距在於行動力足夠強。

6、失敗認知:

老闆們對於生活和工作中碰到的失敗,與普通人的認知角度不同,老闆認為失敗是常態,把挫折看成是經驗積累的過程,所以即使失敗了也不會大驚小怪,而普通人遇到失敗容易演化為對自己命運的抱怨。

7、積極樂觀:

大多數老闆是積極樂觀的,即便遇到各種打擊,都能保持穩定心態。因為樂觀是他不斷挑戰新目標的動力所在,試想一個悲觀的人又怎麼可能勇往直前。

綜上所述:同樣的路,有人敢走,有人不敢,走不走,不是路說了算,而要看自己有沒有那個膽。有的人摔了一跤,也許一輩子再也不敢站起來走了,而有目標的人,就算是摔得遍體鱗傷,照樣勇往直前!



喜歡嗎?別忘記點贊,留下腳印,常聊!


天檀


只能說,我們對現代經濟的理解,有時需要再通“一竅”。

都是欠銀行很多錢的人,才造就經濟的繁榮。

錢在銀行,是不會創造新財富的。銀行的錢,也不叫財富,那就是資金。只有錢在實體經濟中流轉,才叫財富,因為會增值,會創造新的財富。

能夠欠銀行上千萬錢的大老闆,都是能人。他們的能力,才是真正的財富。銀行相信他們的能力,能夠創造更大的財富,所以將錢貸給這些大老闆。大老闆利用銀行貸款,重新投資,創造更多的財富,這樣就形成一個良性循環,社會經濟不斷髮展:儲戶將錢存銀行賺取利息;銀行將錢房貸出去,賺取差價;貸款的大老闆將錢投入在生產或者再投資,獲取利潤。

簡單地說,就是大老闆利用貸款,為社會創造更多財富,才有了銀行也賺錢、儲戶也得利,大家分享經濟發展成果的良性結果。

對於大老闆來說,只要企業發展正常,只要投資回報良好,賺錢了不瀟灑,那賺錢幹什麼?至於銀行貸款,將以小部分利潤用於還利息,大部分用於擴張。或者賺太多了,沒有太合適的投資項目,再把錢還銀行。

從成本角度來說,大老闆欠銀行千萬,也是有很大的成本,這個成本不僅是利息成本。表面上看,銀行貸款利息只有幾釐,但實際算下來,銀行貸款的成本還是不低的。正因為“不低”,這個“實際支出成本”裡面就已經包括了“瀟灑”的支出,所以很多大老闆其實並不擔心銀行會怎麼樣,因為大家都是一個繩子上的螞蚱,有共同利益在內。

現在因為有了股市等直接融資渠道,能幹的大老闆更願意從股市融資,因為這個資金成本更低。

當然,也有一些“大老闆”,幹事業的本事沒幾分,貸款的本事不小。這些人本身就是衝著貸款套現去的,貸款的錢不拿來瀟灑,拿來幹什麼?於是就醉生夢死遊戲人間,然後就是銀行催債,要錢沒有爛命一條。

所以欠銀行幾千萬的大老闆,都是很瀟灑的。

欠越多越瀟灑。


波士財經


感謝邀請!首先,自我說明一下,對於金融領悟並不是很專業。但是,我可以根據自己的理解來回答這個問題。

首先有一個資產和負債的區別。在網上有一個王健林和王思聰對話的一個段子:


思聰問王健林:爸,咱家有多少錢?

王健林說:三輩子你也花不完!

王思聰又問王健林:爸,那咱家欠銀行多少錢?

銀行的錢你不花,總有人花。雖然是段子,從表面上看這對父子仍然過的風光無限。

窮人欠錢是負債,富人欠錢是資產,如何用借來的錢創造價值而不是花出去負債,是窮人和富人最大的區別。在近些年通貨膨脹的情況下,普通老百姓通過銀行儲蓄或者普通理財手段,幾乎跑不過通脹,更不要提出致富了。而能夠成功運用到槓槓的確實造就了一批“負翁”出來,按照某些說法,如果能從銀行借來上千萬,那麼就不再乎繼續欠上千萬。銀行也不是傻子,不可能不做任何風險評測就隨意借貸吧!(當然不排除內鬼或者違法事件)但是,成功者畢竟是少數,我們也可以看到他們享受著瀟灑生活的同時也需要承擔著巨大的風險,一旦發生資金鍊斷裂的情況,就需要以資抵債了,甚至會資不抵債,緊接著跑路、老賴等狀況就會出現。
要透過現象去看本質。現國家大環境下的政策,是需要健康穩定的經濟發展策略,“去槓桿”是當下的主題思路。當然不可能一蹴而就(譬如日本的房地產事件),因為體量太大,只能採用慢擠的方式,否則一旦造成金融性風險,那將是得不償失的,甚至會有不穩定的因素髮生。個人認為,高負債終究不是出路,緊跟國家政策,腳踏實地擼起袖子加油幹,不要總想做一日暴富的美夢,或者無休止的羨慕嫉妒別人,做好自己就行了。


Y洋蔥頭Y


欠銀行很多錢,看起來是不是瀟灑,要看背後的其他因素。

1、首先,能從拿到大額貸款的,其實都不容易,因為除了自己的錢,銀行借貸的錢最便宜,你看民間借貸動不動每年的利息4、50%,你靠這些錢掙到的收入能不能還利息真不好說,相比之下,銀行的借貸成本很便宜,而且條件苛刻,比如要有一定的抵押,或者你的企業信用很好能夠給你足夠的信用。

2、通常我們認為,從銀行貸到款,你就是給自己加了槓桿,自己出1000萬,銀行貸1000萬,你能做兩千萬的生意,尤其在資產價格高漲的時期,拿錢買地買房、投入生產基本都是保賺不賠的事情,所以大家都會在能加槓桿的時候加槓桿。

3、我們最熟悉的加槓桿的行業,就是房地產,沒有不借貸的房地產公司,大量的房地產公司負債率都保持在4、50%,就是一半的錢是借的,這種還是良心企業,負債率超過80%的公司也為數不少,老闆每天欠銀行好幾千萬。

4、那他們為什麼不著急呢?因為除了負債率,還要看現金流,比如房地產商前幾年沒有著急的,買下來的地,蓋好的房子,都增值了好多倍,每天賣賣房的收入足夠還債,你說還有什麼可著急的呢?所以房地產公司的財務部門越來越重要,很多都升級為財務公司,他們一方面要幫公司四處去找到最便宜的錢,另一方面要做好資金管理,最基礎的,你要知道什麼時間要還多少賬,還賬的錢從哪來,富裕的錢投向哪裡。

5、經濟形勢不好的時候,這些老闆也有辦法,比如接新貸還舊貸,用新貸來的錢還賬,但是這麼做如果銀行一旦抽貸或者停貸,那公司的風險就會急劇上升,因為沒錢了。所以很多老闆會鋌而走險去借高利貸,那如果不是運氣特別好,就是一條不歸路了。 因為找銀行借錢,最差的結果就是壞賬了,你還不了,抵押物被拿走,名下資產被用來還債,信用下降成為銀行不歡迎的人,但至少你的生命健康不會收到威脅,而碰上高利貸,那就不好說了。


大貓財經


對於這種級別的企業家來說,只要行業不出問題,個人不瞎搞,完全能扛得住。對於這個問題,還要分類考慮。

你要從幾方面考慮,老闆為什麼去貸款?貸款的錢花在了哪裡?資金的回籠週期有多長?回報率怎麼樣?如果你都瞭解了,你可能也會比較瀟灑。

下面分析幾種情況:

1,其實很多老闆看起來你覺得他負債累累,但是他很可能是因為投資了新的項目,買了新的設備,蓋了新的廠房,現在的這些負債只不過是新上的項目還沒有開始回報或者是沒有產生足夠的利潤而已。等到項目回本了以後,其餘時間的就是盈利。所以這種情況下,只要公司賬面的流動資金充足,能夠正常經營生產,公司就會越來越好,完全不用太擔心銀行的這點負債。(畢竟銀行的利息並不高,正常的項目回報率都是大於銀行利率的)

2,應收賬款很多。比如像恆大,碧桂園這樣的房企,他們的負債就非常高,但是銀行還是敢繼續授信,就是因為他們的應收賬款非常多,完全能覆蓋他們的負債,所以銀行並不擔心,除非行業出了問題,比如樓市暴跌。

但是這種情況要注意的是,應收賬款能不能及時全部收回。我剛剛提到了樓市暴跌的可能。如果樓市暴跌,恆大,萬科等房子都賣不出去的話,應收賬款就會出問題。首先房子不好賣,導致回收的週期變長,而且價格的暴跌,導致樓企很有可能會在項目上虧損,打個比方,本來預計能1年回款50億的,現在用5年,只能回款10億,他們的流動資金就會出問題,企業一下就會崩盤,而銀行肯定會緊接著斷貸甚至要求企業提前還款,因為銀行也會倒閉,樓市暴跌很有可能導致很多投機炒房的人斷供,銀行將出現大量壞賬,銀行流動資金也會吃緊,甚至會有儲戶擠兌的風險。(這個是題外話)

如果不發生這種情況,那麼老闆也還是不用擔心的,他們的流動資金只要夠,就不用擔心企業倒閉,等到款項收回,再把貸款還上就行,所以老闆還是可以瀟灑。

3,也是比較壞的一種情況,這種情況經常出現在做工程的老闆身上。應收賬款收不回來,甚至可能變成爛賬,前期投資的錢都要不回來,找銀行貸款只是迫不得已為之,不然公司隨時有可能資金流動緊張。我們在電視,新聞上看到的老闆去借高利貸的,最後家破人亡大多是這種情況。這種情況老闆一般都瀟灑不起來,就算你覺得他瀟灑,那也是他裝的。

4,其他原因。比如說貸款去揮霍等等的,這種情況我們不做討論,自己作死的人會不瀟灑嗎,肯定很瀟灑。


迷途不返隨遇而安


作為一個95後的創業者,雖然沒有像題主描述的老闆那樣欠款上千萬,但卻能體會他們的心情。

我一個做傳統行業的朋友,至今恪守著不欠賬的習慣,積累了上千萬的資產,現在居然也無債一身輕。對欠債嗤之以鼻的意識,做小生意是可以的,但是做大就很難了。

原因何在?

現代企業的發展,最為關鍵的是要有現金流的概念。所謂欠款,是非常常見的情況,不欠款才不正常。早期常見的比如欠銀行的債,後來了,資本市場逐漸有了集資、眾籌,甚至風險投資,其實都是欠債的變種。

想當年馬雲做阿里巴巴,找到了孫正義,慷慨激昂了十五分鐘,孫正義說:你不用說了,我投。於是兩人立馬簽了一筆2000萬美元的風險投資。

當然,這種投資雖然和銀行欠款不完全一樣,銀行的欠款是必須償還的,但是風險投資不一樣,所謂燒錢嘛,很大程度上風投的錢會打水漂,因為他們投資的都是高風險的,不確定的創業者——但是創業者同樣需要對VC負責,不可能無節制的燒錢,所以某種程度上說,即便是風險投資,也相當於一種欠款。

當年馬雲開始拿到這筆錢的時候,毫無“欠款”的感覺,好大喜功,在海外設置分支機構,把總部從杭州遷到上海,很快錢就快要燒完了,這時候他才發現:雖然這些錢不是欠款,如果沒有“欠款”的意識,不開源節流,很快就會完蛋。於是他請來了有資本運作經驗的關明生,幫助他穩定住了局面,阿里巴巴這才起死回生。

所以說,欠款其實是一把雙刃劍,它能夠給企業帶來生機,同時控制不好就會成為壞賬。

作為創業者,也要始終懷有對欠款的敬畏之心,雖然可以瀟灑,但是絕不可以放縱。

最為典型的就是王健林了,一度也很瀟灑,回答記者提問的時候,說萬達欠錢不礙事,但是終於因為判斷失誤而付出了代價,近來開始瘋狂賣樓,低價出售優質地產,背後其實是對資金鍊斷裂產生的憂慮。

堅持優質原創,向你分享我的經歷和見解。如果您喜歡我的答案,就請點贊和關注,並在評論區發表高見吧!


佩子臨


大老闆不僅是銀行欠款上千萬,而且可以每年獲得銀行貸款的授信額度,雖然欠款上千萬,但你要是不欠這麼多,你就難成大老闆,所以,負債加槓桿才能過得更瀟酒灑這沒有錯的。

首先,大老闆要想做大事業,靠自己的錢來發展事業,那個速度實在太慢,所以企業必須要加槓桿才能突飛猛進的發展,所以欠款上千萬的老闆,越是有銀行盯著你,要求你貸款呢 因為你能欠上千萬債,個人信用肯定是相當不錯的,把錢借給這樣的大老闆,各家銀行可以很安心。

再者,對於大老闆來說,國內每年的實際通脹率這麼高,負債越多,越能對抗通脹,因為人民幣購買力越來越毛了,自己負債越多,就越被稀釋了,更何況前幾年貸款利率在利率還在歷史低谷時,真是不貸白不貸,負債慢慢還,今年借了1000元,過三年仍用人民幣還款時的購買力只有800多元了,負債也是一種抵抗通脹,做大自己的方式,沒有上千萬的負債,企業根本大不起來。

最後,你這個大老闆欠款上千萬,銀行每年給你送塊“授信誠信企業”的牌匾,你把這個牌子放在辦公桌前,這樣不僅是銀行都找你貸款,而且就連你的供應商也願意讓你欠著他們的錢,因為你有了這個銀行發的“授信企業”牌匾,供應商根本不怕你不給原材料款,就怕你不給他們做業務的機會了。大老闆除了可以欠銀行上千萬,還可以欠供應商幾百萬的貨款,真是越活越瀟酒,愛負債才會贏。


不執著財經


在財務裡面有個基本公式:資產=負債+所有者權益,也就是說負債也是個人或企業資產的一部分,而且做企業的老闆要想把企業做大一般都會向銀行或其他途徑借款,因此,判斷一個老闆的日子是否過得好不能光看它欠款有多少,還得看他的其他資產,只要不是“資不抵債”,擁有一定的負債率也是很正常的事情!原因如下:

一、負債如同加槓桿,可以迅速將企業做大:

做實業的老闆如果是想通過企業每年的盈利來逐步壯大自己的規模,尤其是利潤比較低的製造業,那將是非常慢的,新建一個廠房估計就得花去好幾年的利潤,這樣雖然風險比較小但是也會錯過很多發展的時機,而如果向銀行貸款就如同加了槓桿,企業規模能迅速擴大,盈利能力也會大大提高,當然風險也在提高,只要將負債控制在一個合理的範圍、保證一定數量的現金流,企業訂單保持穩步上升,風險總體來說還是可控的!

二、負債從某種意義上說,也是實力的體現:

無論是銀行貸款,還是其他途徑的借款,貸款條件都是非常苛刻的,銀行信貸部門會嚴格評估其風險,因此,能向銀行貸款幾千萬的企業老闆,起碼得有相應的抵押物或盈利能力等等,否則銀行也不會貸款給他,我們老百姓貸款幾十萬都難死,所以,從某種意義上說,能夠負債上千萬也是一種實力的體現!

三、負債必須要有一定的現金流或盈利能力做保證:

保證一定比例的負債率,必須要有一定的現金流或盈利能力做保證,例如京東連連虧損但依然活的很好,因為它有源源不斷的現金流,美團這幾年也是虧損連連,但它現在上市估值依然高達600億美元,也是因為其現金流充足,而保證一定的盈利能力是企業負債的基礎,它是償還債務能力的體現,要不然,窟窿只會越來越大,最後資不抵債!

歡迎大家留言討論!


K濤資本


首席投資官評論員董巖:

小編認為首先我們要考慮為什麼欠款,從銀行貸款的時候肯定不是告訴銀行用於瀟灑,因為肯定是有項目需要資金。把錢存銀行的人只是給銀行提供了雞,而銀行貸出去借雞生蛋才能獲得利潤,我們存進銀行的錢是銀行的負債,貸出去的錢才是銀行的資產。

其次、老闆們為什麼需要借錢。因為企業需要發展,單靠自身的資金肯定不能滿足企業的發展和擴張,使用社會上的資本是最好的選擇,銀行貸款、發行企業債券,上市融資都是去借錢來發展自己的公司,現在的大背景下如果不去借錢發展自己的企業那企業肯定不能得到很好的發展。

就拿國內的一些一線頂級富豪來說,很多都是地產界的大佬,他們的項目一樣需要向銀行貸款融資,而且房地產行業是個佔壓資金週期比較長的行業,幾乎所有的房產公司都要去借錢來發展自己,一部分來自銀行融資,一部分來自於客戶的預收款,自己提供的資金只能佔到大概30%左右,資產負債率高達78%左右,可是你們感覺許家印,王健林表面不是挺光鮮的嗎?很多人不都很羨慕他們嗎?其實他們的負債也是很高的。

簡單的說他們這些人就是利用別人的錢來為自己創造更多的財富,只要自己的企業運營良好,資金鍊非常健康,那麼就不會在意背上銀行貸款,甚至好的公司、好的項目銀行還要求著你把錢帶給你。而且有些企業欠銀行錢欠到一定的程度,即使公司遇到問題的時候銀行還是會支持他度過難關,原因也很簡單,熬過去了銀行還能從這些公司身上賺錢,但是破產了就成了壞賬。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