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尚爲什麼大多肥胖,而道士卻清瘦枯乾呢?原來竟與武則天有關

古今中外,人們對宗教的信仰一直存在,雖然派別不一,但目的相同。信仰來自於人的內在需求和對崇高美好的希望,或是對生命的希望,或是對愛的希望,或是對正義的希望,或是對和平、和諧、同情以及真、善、美的希望。宗教信仰為人生提供慰藉,所以才能千年不絕。

和尚為什麼大多肥胖,而道士卻清瘦枯乾呢?原來竟與武則天有關

在中國,漢民族的主要宗教信仰有二,即佛與道。道教是中華本土產物,佛教則是泊來品。一般人對於道教與佛教的認識,一般是來自影視,或是視頻影像新聞。細心的觀眾會發現,鏡頭前的和尚與道士,在形象上有著鮮明的對比——和尚大多肥胖臃腫,而道士卻清瘦枯乾(其實高矮胖瘦,是人體發育的自然現象,“和尚胖、道士瘦”也許只是個別情況,不可以偏概全),何也?

和尚為什麼大多肥胖,而道士卻清瘦枯乾呢?原來竟與武則天有關

佛教傳入中國後,人們對佛祖的形象有著自己的合理想像,那就是佛相尊嚴,莊嚴寶相,用民間的通俗理解就是肥美豐滿。做為佛教徒的大和尚們,當樣得有樣學樣,只有“寶相莊嚴”,才配上這一身份。

和尚為什麼大多肥胖,而道士卻清瘦枯乾呢?原來竟與武則天有關

比如,龍門石窟盧舍那大佛,大佛的面部豐滿圓潤,表情含蓄而神秘,嚴肅中帶有慈祥,慈祥中透著威嚴,是中國佛相造相史上最優秀的作品之一。盛唐是以胖為美的時代,人物形態豐滿是大唐富強的標誌,這些在盧舍那大佛身上都有所體現。

和尚為什麼大多肥胖,而道士卻清瘦枯乾呢?原來竟與武則天有關

初唐本來是重道抑佛的,因為,李唐天子尊道教之祖老子為宗,所以,才將道教尊為“國教”。武則天篡唐自立為,為了從精神上打壓李唐,又選擇了尊佛抑道的宗教策略。歷史記載盧舍那大佛是武則天的“報身像”,盧舍那大佛,是按照武則天的形象塑造的。

和尚為什麼大多肥胖,而道士卻清瘦枯乾呢?原來竟與武則天有關

對於和尚而言,增肥是與其自身的修行方式有關(苦行僧除外),他們雖然素食裹腹,看似營養不足,但是,他們的運動量極少,平日以打座參禪為主,天長日久,身體發福,是自然之事了。

和尚為什麼大多肥胖,而道士卻清瘦枯乾呢?原來竟與武則天有關

而道教是中國本土宗教,以“道”為最高信仰。道教為多神崇拜,尊奉的神仙是將道教對“道”之信仰人格化體現。

和尚為什麼大多肥胖,而道士卻清瘦枯乾呢?原來竟與武則天有關

道家對形象的崇拜,是崇尚“仙風道骨”的。修道之人的完美形象,被稱“松形鶴骨”,“相貌清奇”,說白了,就是一瘦字,這樣才能“飄飄欲仙”啊。

和尚為什麼大多肥胖,而道士卻清瘦枯乾呢?原來竟與武則天有關

修道之人的終極目的,是要得道飛昇,所以,道教之行在於“修”,所以謂的“修”,就是要積極入世,遍嘗人間苦難,才能脫胎換骨。我們最熟悉的道故事,莫過於“八仙過海”。傳說中的“八仙”,均是自肉體凡胎修起,歷經磨難後,才獲得無上神力的。

和尚為什麼大多肥胖,而道士卻清瘦枯乾呢?原來竟與武則天有關

正是因為要苦修,傳統意義上的道士,多會雲遊四方,風餐露宿更是常有,還動不動就辟穀,也就是定期絕食,要不瘦就不正常了。

和尚為什麼大多肥胖,而道士卻清瘦枯乾呢?原來竟與武則天有關

另外還有一個原因,就是現在的寺院的香火要比道觀旺盛,和尚們生活、工作環境得到了很大改善,居有樓,出有車,衣食無憂,這才心寬體胖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