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詩畫譜》爲何會在明代暢銷?

這城市那麼空氵


《唐詩畫譜》在明萬曆年間問世,由徽州人、明集雅齋主人黃鳳池編輯出版,是一部不折不扣的暢銷書,明末時翻刻本就不下五種,還流傳到了海外。《唐詩畫譜》之所以在明代暢銷,除了此書自身的魅力,自然也離不開明代當時政策環境、出版人、工藝技術、審美趣味等多方面因素的綜合影響。






《唐詩畫譜》玩跨界——集名家所成,詩、書、畫、刻“四絕四美”

“詩詩錦繡,字字珠璣,畫畫神奇”,這是時人對《唐詩畫譜》的讚譽之詞。作為詩、書、畫、刻四合為一的版畫圖譜,《唐詩畫譜》可謂一本融通各藝術門類、高大上的“跨界”圖書。

《唐詩畫譜》集大家之所成,詩選了唐人五言、六言、七言各五十首左右,詩句由名家董其昌、陳繼儒等人以書法題寫,畫請名筆蔡衝寰、唐世貞繪製底稿,刻版則是徽派名工劉次泉等之作。






不得不說,黃鳳池是一個很有眼光的編輯出版人。他的選詩理念很新穎,一來題材高雅,圍繞“登高、賞月、訪友、隱居、山行、送別”等文人生活雅趣選題,所選詩歌言簡意深、清新曉暢,既好入畫,又雅俗共賞;二來涉及廣泛,對詩人與年代無特別偏好,初、盛、中、晚唐皆有之。

所謂各花入各眼,這種精心卻不刻意的“廣撒網”之法,必然能滿足不同人的口味,吸引大批人關注。

黃鳳池從選題策劃到運作成書,都是匠心獨具。好的選材就是一個好的開始,有受眾較廣的唐詩作為基礎文本,再邀請名家執筆作畫刻版,詩、書、畫、刻各領風騷,必然產生名人效應和粉絲經濟,《唐詩畫譜》不火都不行。



《唐詩畫譜》趕上好時節

好雨知時節,當春乃發生。《唐詩畫譜》在明萬曆末年刊行,也是趕上了好時候。

明代版畫技藝發展。明初因政治文化專制,民間刻書業並不發達。正德朝後,政令漸松、經濟發展,民間刻書業起死回生。到了萬曆年間,民間刻書業達到鼎盛。業內強大的競爭推動了版刻技法的進步。

此時版畫製作的參與者,從書坊主和刻版工匠,拓展到文化修養高的文人畫家。出版業圖文書蔚然成風,為讀者所喜聞樂見。《唐詩畫譜》正是在版畫技藝日臻成熟、圖文書流行時應運而生。 





晚明審美趣味呼喚風雅。當時出版界充斥著才子佳人主題,你儂我儂的調調多得有些乏味。黃鳳池別出心裁,在晚明這個時間節點上,選擇唐詩這一受眾不小的文學體裁,並進行通俗化出版嘗試,加上邀請名家加入,保證《唐詩畫譜》“精品”品質,比之宋詞之旖旎,宛若一股清流撲面而來,更加彰顯出唐詩的風雅氣質,掀起了讀者賞讀詩歌的浪潮。

有了技術保障和審美迎合,《唐詩畫譜》既能供市民消遣,也取悅了知識階層,不暢銷才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