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石家莊井陘興國寺

興國寺始建於北魏孝文帝太和年間(公元477年-499年),孝文帝在太和年間遷都洛陽,經過此地見一奇石,下旨落駕歇營,觀此地前有坨案,清泉,河溪,楊柳荻青,後有大岸孔雀古柏(而後板現奇紋)靈氣大顯,已成聖地,就此下御旨口諭在此地建廟初名定和院(寺),竣工後更名興國寺。興國寺是華北地區著名的佛教道場,也是我國文化交流主要場所,歷朝歷代都是由高僧住持,如北周的慧能大師,唐朝太宗貞觀年間的松嚴廣辯普慧圓悟大師,宋朝仁宗皇佑年間的度清法師和其師弟白天術法師,金代世宗大定年間的白眉長老,明代憲宗成化年間的子端發心大師,清朝高宗乾隆三十四年的寬公源德覺靈大師。興國寺歷朝歷代也都在擴大重修。唐朝唐代宗李世民在位貞觀年間太宗欽敕尉遲敬德監督重修興國寺,當時寺院廟宇僧宿整肅,佛像莊嚴,成聖境地,歷經五代十國渡復此地,宋朝遼宋交戰宋太宗趙光義和皇侄趙德芳御駕親征,因皇侄趙德芳身得重病,故駐兵扎東西兩臺,趙德芳養病於興國寺內,息戰後皇家撥資重修興國寺並塑佛像金身,並將西臺更名為西王舍,東臺更名為東王舍。遂為(金代世宗)大定年間興國寺雲集香菸鼎盛。明朝憲宗成化年間重建了冥王殿和寺院南半里地外的大戲臺,大清宣統年間再次重修興國寺,規模宏大,樓臺點歌重迭,古柏參天,僧侶眾多,香客絡繹不絕。廟產近二百畝,寺圍三十六畝九,碑記六十九通,堪稱碑林,東塔林二十七座,西塔林佔地九畝,和尚墳近百畝,有石磨,石殿。禪堂內供有金佛兩尊,銅佛七十二尊,大雄寶殿高大雄偉,殿內塑像生動逼真,尤其是壁畫,無論構思、線條、造型、用色都是空前絕後的。後因井陘煤礦採煤地陷廟損,文革時期,寺院年久失修,廟宇損毀嚴重,面目全非,大佛腹地現出七尺釋迦牟尼佛銅像一尊運至正定隆興寺保存至今。唐朝著名的天文學家曾一行大師奉欽命派員臨興國寺測算子午線。 為重振名勝古蹟,愛國愛教,弘揚正法,使千年古剎重放光明,促使當地經濟繁榮和社會穩定。興國寺現已開放並整理了遺留殘碑35塊,殘西塔一座,佛頂尊勝陀羅尼經幢一座,唐代前石佛一尊,千孔奇石一座和石碑座,宋代前後的銅幣、瓷器。本村居民,信徒及信教群眾自發於重建,並自籌資金在原有不全的舊址基礎上建成佔地面積414平方米的大雄寶殿、115平方米的菩薩閣、60平方米的伽藍殿、118平方米的天王殿、31平方米的鐘鼓二樓、60平方米的藥師殿、40平方米的送子觀音殿、129平方米的大悲殿;附屬建築70平方米、僧人宿舍560平方米;在寺現有石家莊佛教協會會員30餘名、居士20人、信徒300人,是礦區較大規模的寺院。寺院前面有野鴨溼地水上公園200畝,期中湖面面積72900平方米,休閒長廊歇息涼亭建築面積780平方米,建有湖心島、釣魚臺等;體育設施齊全,健身器材完備;觀景臺、放生池樣樣俱全;散步、遊逛便道貫通。整個公園周圍,輕鬆柏翠,枝葉繁茂,奇花異草,靜謐安寧,環境優雅,空氣清新。興國寺經國家宗教主管部門批准為合法佛教場所,並對外開放。

河北省石家莊井陘興國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