麥當勞、7-11和宜家 VS 國內連鎖企業:股權結構上有何不可?

這是在高維學堂上的一次討論。當股權設計老師何德文在課堂上拋出這個問題後,據說現場像炸開了的鍋,學員們都踴躍發言。一起來看看大家的答案,相信對您有所啟發。

德哥:我們研究了國內外的一些做得比較好的連鎖企業,發現一個特別有意思的的現象:國外做得很好的連鎖品牌包括麥當勞、711、宜家,其實沒有那麼複雜的合夥人機制,股權結構特別簡單。但是國內的連鎖企業,花花綠綠的事業合夥人制度遍地開花。

為什麼會形成了兩個極端的反差?

高維學員A: 我感覺國外的連鎖企業,首先品牌能力比較強,或者整個後臺系統做得比較強,他們對人的要求降低了,對人才沒有那麼大的依賴性。

但是國內很多連鎖企業,對人的依賴性相對更強,需要通過股權來激發人性,調動大家的積極性。這是一種最快的提高服務質量的一種方法。

高維學員B: 我覺得時代也變了。國外那些做得比較成功的連鎖企業,他們當初創業的時候,還幾乎處於工業時代。但是現在我們進入了知識社會時代,人的重要性更大了,企業對人的依賴也更大。

高維學員C: 我覺得跟發展階段有關。國外整個制度保障完善,階層也已經開始固化了,其實在日本創業的話,基本也沒什麼機會,只能加入類似7-11和麥當勞這些大企業。

中國現在處於發展階段,制度不完善,還是有許多問題需要解決。中國出現這麼多的花花綠綠的合夥人制度,因為大家還是有機會,都想通過創業積累財富來突破階層限制。

高維學員D: 我也覺得是社會保障體制差距。如果拿中國GDP在社會保障上的比例跟某些歐美國家對比一下,你就知道社會保障的成熟度不同。

在社會保障制度比較成熟的國家,一個人只要有正常的工作,並且合法繳稅的話,他的失業救濟金的比例還是蠻高的,所以他們不需要每個人都要去創業,他只要老老實實地打一份工就可以了。

高維學員E: 我覺得還有一個是可能是視野的問題,因為上面提到的那些成功的連鎖企業,早期都是區域性的品牌,然後當它做得比較成熟的時候,再慢慢地開始推廣和擴張。

但是在國內的一個創業環境,市場空間本來就很大,渠道相對來說比較廣,這也給國內的創業者造成一些壓力,需要最大限度調動人性,在最短時間內佔領市場。

高維學員F: 關於這個問題,我覺得是視角的不同。其實,我覺得無論是麥當勞還是7—11,本質上它們一開始就解決了事業合夥人的問題。

我看過一個數字,7—11的直營店的比例其實只有3%,其他的都是加盟商。它本質上就是一個事業合夥人制。包括麥當勞也是全球最大的加盟企業。

麥當勞、7-11和宜家 VS 國內連鎖企業:股權結構上有何不可?

麥當勞

關於連鎖企業是否要搞合夥人制度,我在這方面還是交了很多學費的。之前我在上海做連鎖,做了有一年多,開了50多個店,最後這個成為我創業過程當中最慘痛的一次失敗。

我當時做的是社區生鮮,我們經歷了整個過程,從一開始怎麼去激勵單店店長,然後到多店店長,我們一開始是用管理的方式去激勵,就是業績提成,後來轉變到分紅,然後怎麼帶徒弟開更多店,其實這些方法我們都用了,但是還是失敗。

後來我自己總結的經驗,我把它分成了兩點,首先,你要分析清楚,你這個店在管理上到底是非標的,還是簡單的標準化的。如果是非標的,那麼就得采取合夥人制或者分紅制。

因為如果是非標的,管理非常複雜,主要依靠人去管理店面,在擴張過程當中人才很難複製。

我們原來做社區生鮮,就是非標的。一開始我們搞不明白這個問題,舉個例子,生鮮是要訂貨,假如今天我訂了20斤青菜,然後不夠賣,然後明天我想訂50斤,然後到了第二天可能就賣出去十斤,然後你賣草莓也是,這裡面損耗就特別大,人的因素在這裡面起了很大的作用。

然後,我第二次創業做教育時就避開了在線下做複雜的人才複製的問題。我們的線下就是一個很簡單的標準化的服務,一個很簡單的店面,SKU有限;然後我把大後臺放到線上來做。

其實,我看哪怕是麥當勞,它的SKU其實也是有限的,還有星巴克的前臺標準化也很高,它的SKU也簡單,因此人的因素在其中的影響很小。但是餐飲行業很多就做不到,因為它是非標的。

德哥總結:我覺得剛才大家說的都很有道理,也很受啟發。對於這個事情,我覺得存在就是合理,這兩種現象都挺正常。

那麼,為什麼國外的成功的連鎖品牌不搞事業合夥人制度?我個人認為可能有幾個原因:

第一,在商業體系裡面,歐美國家確實比我們走的時間長,也更成熟。很多成功的連鎖企業已經做了上百年,品牌勢能特別強,甚至有些企業做成了品類的代名詞,成為市場的壟斷者。成熟的品牌能吸引更多優秀人才,對人才的依賴性沒那麼大。

但是在國內的話,很長時間內包括像廣東的很多外貿企業早期都沒品牌概念,大多數就是OEM。這幾年國內企業的品牌意識開始慢慢甦醒,正是開始打造品牌的階段,需要最大程度調動人的積極性性,快速拓展市場,而股權激勵是一個行之有效的方法。

第二,歐美這些國家的企業組織能力做得比較好。任正非很早的時候到美國去學習訪問,他就發現美國企業的一個現象:美國企業今天一個人離職了,第二天就能招到人進來,而且工作很快就能上手。

任正非當時就特別驚訝。因為華為早期時候,招一個人特別難,而且這個人可能要很長的適應期,才能幹得非常好。

所以歐美企業的整個組織能力建設做的比較特別好,一方面重視人才,另一方面又不依賴人才。

第三,就像前面的同學提到的,歐美一些國家,包括日本,社會保障體系比國內做得好很多。在國內,很多人創業其實是對於人生下半場的不安全感,大家人人自危,都有有很多的焦慮感,所以才去創業的。

注:此文來自高維學堂旗下“科學創業派”。

麥當勞、7-11和宜家 VS 國內連鎖企業:股權結構上有何不可?

科學創業派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