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是子靜坐法|如何在在紛紛擾擾中保持本心澄明?

因是子静坐法|如何在在纷纷扰扰中保持本心澄明?

講述玄學知識,小侃懸疑故事

關注

因是子静坐法|如何在在纷纷扰扰中保持本心澄明?

宇宙自140億年前的大爆炸之後就在不斷地膨脹;地球自40億年前誕生後便不停地轉動;而我們人類無時無刻不伴隨著地球的轉動而運動,即使在睡眠時,心臟的跳動也絕不會停止。

因是子静坐法|如何在在纷纷扰扰中保持本心澄明?

如此說來,宇宙間充滿著“動”,哪裡又有“靜”的時侯?老子在《道德經》中講的很明白,靜與動不過是相對的概念罷了。例如我們上四十分鐘的課,休息十分鐘,這休息就是靜。不過這種靜不是身心一致的,有時候身體雖然在休息,但心中卻是在胡思亂想,這就是身心的矛盾。

世間萬事萬物,沒有一件不是相對的,正如《道德經》中所講:“故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形,高下相傾,音聲相和,前後相隨。”可見我們所處的內外環境,一舉一動,沒有一處不是相對的,也就沒有一件不是矛盾的。所以修行其實就是使得身心清靜,不含私意,能夠憑良知的指導,去把遇到的矛盾調和,這是靜坐的基本價值。

因是子静坐法|如何在在纷纷扰扰中保持本心澄明?

前面簡單講了靜坐的基本價值,現給大家推薦一種在國內外廣泛流傳的蔣氏“因是子靜坐法”。

因是子靜坐法

第一節 調飲食

既有此身,不可無飲食以滋養之。飲食入胃,經消化後,變為糜粥狀,入於小腸再為乳狀,為血管所吸收,變成血液,滋養全身。故飲食與生命有重大關係。

然食若過多,則胃中不能儘量消化,反須將不消化之物,排洩於體外,是使胃腸加倍工作。結果必氣急身滿,坐不得安。又食若過少,則有營養不足,身體衰弱之慮,亦於靜坐不宜。故飲食務必調勻。

吾人之習慣,大概病在多食。故遇進食後,覺胃中微有飽感,即宜停止。古人云“食慾常少”,其言實有至理。又食物不宜濃厚,能素食最佳,靜坐宜在早晨空腹時,平常亦應於食後二小時方可入坐。

因是子静坐法|如何在在纷纷扰扰中保持本心澄明?

第二節 調睡眠

吾人勞力勞心後,必有休息,以恢復其體力。睡眠是休息之最久長者。常人以睡眠八小吋為度,過多則心神昏昧,於靜坐最不宜。若過少,則體力不得恢復,心神虛恍,亦屬不宜。

故睡亦須有定時,有節制,則神氣清明,可以入道。若靜坐功候漸深者,則半夜醒後,即可起坐。坐後不再睡,固最妙,若覺未足再為假寐,亦可。如靜坐功候加深,坐時加久,則睡眠之時,可漸漸減少,故有終年以坐代睡者。此非可勉強學步,終以調節睡眠,使不過多過少,乃為合理。

因是子静坐法|如何在在纷纷扰扰中保持本心澄明?

第三節 調伏三毒

何謂三毒?貪慾、瞋恚、愚痴是也。此三者,吾人自有生以俱來。一切煩惱,由之而生,故亦稱根本煩惱,為修道之大障礙,故必須調伏之。

1、貪慾

吾人託父母之慾愛而投胎而成身,投胎成身之後,又複數行淫慾,為未來世投胎成身之因。於是死死生生,相續不已。可見淫慾為生死根本,不斷淫慾,終不能超出生死大海也。修道之人,欲了脫生死,不可不先斷淫慾。苟不能驟斷,亦須自有節制,漸漸調伏之。縱慾之患如飛蛾赴火,必至焚身,可不懼哉!

2、瞋恚

恚由貪慾而起。吾人遇可欲之物,必欲得之。得之則喜,不得則嗔。瞋恚不已,必至鬥爭仇殺。自古至今,殺戮罪惡,相尋不窮。推其起源,不過一人、數人一念之瞋為之導線。瞋恚之毒,可勝言哉。

3、愚痴

愚痴亦名無明。一切眾生,皆具清淨真心。此心本如明鏡,具無量功德。自無始以來,為妄想蔽覆,遂生妄執,種種顛倒,故云無明。於是造作罪業,長淪生死,如盲人獨行於黑夜之中,永不見日。愚痴之毒,又為貪與嗔之根本也。

因是子静坐法|如何在在纷纷扰扰中保持本心澄明?

第四節 調身

何謂調身?即使身體之姿勢,常常調和是也。調身者於坐前、坐時、坐後皆當注意。

坐前如平常之行、住、進、止,均宜安詳,不可有粗暴舉動。若舉動偶粗,則氣亦隨之而粗,心意浮動,必難於入靜。故於未坐前,應預先調和之,是為坐前調身之法。

至於坐時,或在床上,或特製坐凳,於此解衣寬帶,從容安坐。次當安置兩足,若用單盤(亦名半趺),則以左腳小腿曲置右股上,牽之近身,令左腳指略與右股齊,右腳指略與左股齊。

因是子静坐法|如何在在纷纷扰扰中保持本心澄明?

雙盤靜坐

若用雙盤(亦名全趺),則更宜將右腳小腿引上交加於左股,使兩延向上。若年長之人,並單盤穴不能者,則用兩小腿向後交叉於兩股下亦可。次安置兩手,以左掌之背,於右掌之面,貼近小腹之前,輕放於腿上,然後向左右搖動其身七八次,即端正其身,令脊骨勿曲勿挺。次正頭頸,令鼻與臍如垂直線裾對,不低不昂。次開口吐腹中穢氣,吐畢,即以舌抵上顎,由口鼻徐徐吸入清潔之氣。如是三次或五次七次,多寡聽各人之便。次當閉口,唇齒相著,舌抵上顎。次當輕閉兩眼,正身端坐,儼如磐石兀然不動。坐久,微覺身體或有偏曲低昂不正者,當隨時矯正之。是為坐時調身之法。

若靜坐畢,應開口吐氣數次。然後微微搖動其身,次動肩胛及頭頸。次徐徐舒放兩於兩足。次以兩大指背,相合搓熱,摩擦兩目,然後開眼。次以指背擦鼻,擦兩耳輪。次以兩手掌搓熱,遍摩頭部及腹背手足使全身皆遍。坐時血沝流通,身必發汗,待汗稍斂方可隨意動作。是為坐後調身之法。

因是子静坐法|如何在在纷纷扰扰中保持本心澄明?

第五節 調息

鼻中之氣,一呼一吸,名之為息。靜坐入手最重要之功夫,即在調息。

昔人謂息有四相:一,風相。二,喘相。三,氣相。四,息相。鼻中之氣出入時,覺有聲音者,名為風相。出入雖能無聲而急促不通利者,名為喘相。出入雖能無聲,亦能不急促,而不能靜細者,名為氣相。平常之人,鮮有不犯此三者,此則息之不調和也。

若既能無聲,亦不急促,亦不粗浮,雖極靜之時,自已不覺鼻息之出入者,名為息相,此則息之調和者也。故於平常時,亦應知注意,是為坐前調息之法。

若入坐之時,覺有不調之三相,即心不能安定,宜善調之。務令鼻息出入,極緩極微,長短均勻。小可用數息法數時,或數出息,或數入息,從第一息數至第十畢,再從第一息數起。若未數至十,因心想他事,至於中斷,即再從第一息數起。如此循環,久之純熟,自然能令息調和。是為坐時調息之法。

因調息之故,血脈流通,周身溫熱。故於坐畢,宜開口吐氣,必等體中溫熱低減,恢復平常原狀後,方可隨意動作。是為坐後調息之法。

因是子静坐法|如何在在纷纷扰扰中保持本心澄明?

第六節 調心

吾人自有生以來,即系妄心用事。所謂意馬心猿,極不易調。靜坐之究競功夫,卻在妄心之能調伏與否耳。人之動作,不外行住坐臥,所謂四威儀也。未入坐時,除臥以外,即是行與住二威儀。當於此二者常常加功,一言一動,總須檢束吾心,勿令散想,久久自易凋伏。是為坐前調心之法。

至於坐時,每有二種景象:一者心中散亂,支持不定。二者心中昏沉,易致瞌睡。大幾初坐時,每患散亂。坐稍久妄念較少時,即患昏沉,此用功人之通病也。

治散亂之病,當將一切放下,祝我身亦如外物擱在一邊,不去管他。專心一念,存想臍間,自能徐徐安定。

治昏沉之病,可注意鼻端,令心向上,使精神振作。大概晚間靜坐,因晝間勞倦,易致昏沉。早晨靜坐,則可免此患。

又用前之數息方法,從一至十,務使不亂,久久習熟,心息相依,則散亂、昏沉二病皆免。是為坐時調心之法。

靜坐將畢,亦當隨時調伏妄心,不可聽其胡思亂想。若不坐時,亦能如坐時之心志靜定,則成功不遠矣。是為坐後調心之法。

因是子静坐法|如何在在纷纷扰扰中保持本心澄明?

以上調身、調息、調心三法,實際系同時並用。不過為文字上記述便利起見,分作三節,讀者宜善體之。

雜文趣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