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周科學看點2018-04-02丨中國科學院院刊

◎ 積極牽頭國際大科學計劃 ◎ 兩顆北斗再上天 ◎“器官重建與製造”啟動了 ◎我國重大傳染病防治科技成果發佈 ◎世界首例亨廷頓舞蹈症豬模型在我國誕生


積極牽頭組織國際大科學計劃和大科學工程方案

國務院3月28日發文

( 中國政府網 )

什麼是“大科學”

大科學工程起源於1942年6月由美國陸軍部實施的“曼哈頓工程”。

大科學一般指投資巨大、實驗設備昂貴且複雜、研究目標宏大、多學科交叉的大型基礎科學研究項目。

目前國際上已有的國際大科學工程或計劃,主要集中在:物理科學領域的高能物理、核物理等,能源科學領域的核聚變、增殖堆等,以及天文學、空間科學、地球科學、環境科學、生命科學等。(微信號:中國科學院院刊)


兩顆北斗三號再上天

( 中國科學院 )

一週科學看點2018-04-02丨中國科學院院刊

這是長征系列運載火箭的第269次飛行。

3月30日,從西昌衛星發射中心,兩顆北斗三號衛星經過3個多小時的飛行,進入工作軌道,與此前6顆衛星組網運行。

按照計劃,到2018年底,北斗衛星導航就能服務“一帶一路”沿線國家了。

這次發射的北斗導航衛星和配套運載火箭(及遠征一號上面級)分別由中國科學院微小衛星創新研究院和中國運載火箭技術研究院抓總研製。(微信號:中國科學院院刊)


“器官重建與製造”專項啟動

( 中國科學院 )

實現“器官再生和再造”

為了治癒重大疾病,解答高等哺乳類複雜器官難以再生的根本問題,利用生命科學、醫學、材料學、工程製造等多學科交叉,突破資源、工藝、裝備和原質控等方面的瓶頸,“器官原位再生”、“器官體外製造”、“器官異體再造”以後也許都將不再是夢想。

中國科學院戰略性先導科技專項(A類)“器官重建與製造”專項,依託於中國科學院幹細胞與再生創新研究院(籌)。(微信號:中國科學院院刊)


我國重大傳染病防治科技成果發佈

從被動應付疫情到主動應對威脅的重大轉變

( 科技部 )

在我國,被排在重大傳染病前三位的要算艾滋病、病毒性肝炎和肺結核。由於這是關乎人民群眾健康的重大民生問題,因而被列為“傳染病防治”重大科技專項。

如今,面對突發急性傳染病,我國的應對能力已得到跨越式提升。為有效應對近年來甲型H1N1流感、H7N9流感、中東呼吸道綜合徵、埃博拉等重大突發疫情發揮了重要作用,實現從被動應付疫情到主動應對威脅的重大轉變。

3月27日,科技部在京召開“艾滋病和病毒性肝炎等重大傳染病防治”國家科技重大專項新聞發佈會。專項實施以來,國家在突發急性傳染病防控方面重點部署,投入28億元支持170項科研項目,大大提升了我國應對季節性流感及其他突發疫情防控中的監測預警、診斷和治療的科技創新能力。(微信號:中國科學院院刊)


世界首例豬模型:精準模擬人類退行性疾病

( 中國科學院 )

亨廷頓舞蹈病是由單基因突變導致的神經退行性疾病,是一個理想的疾病模式,是研究多基因突變病症的基礎。老年痴呆、帕金森病、肌萎縮側索硬化症等都屬於神經退行性疾病。

2008年,李曉江、李世華與美國Emory大學合作者,成功建立了世界首個轉基因亨廷頓病猴模型。但其出生後較短時間內死亡,不能傳代,無法達到篩選治療疾病藥物的目的。

與非人靈長類動物相比,豬的基因多樣、繁殖週期短、一窩產仔多,便於選育,且容易轉化臨床應用。

亨廷頓舞蹈症豬疾病模型的成功建立,僅是走了第一步,接下來將圍繞此模型開展研究。

該項成果於北京時間3月30日凌晨在線發表在《細胞》雜誌上。論文共同通訊作者為暨南大學粵港澳中樞神經再生研究院李曉江教授、中國科學院廣州生物醫藥與健康研究院賴良學研究員、美國Emory大學李世華(Shihua Li)教授。(微信號:中國科學院院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