伏羲是如何發現天地萬物運行規律的?

如果我們把時間回放到六千年前,那將是一個怎麼樣的景象呢?

我們都過著打獵為生的生活,每天都在追逐著不同的獵物,打下一個獵物也許夠整個部落吃上幾天。但這樣的生存方式很難一直持續,因為獵物有打完的時候,所以我們必須得不斷更換生存的地方。

上古時期,當我們不能理解四時節律,我們沒有衛星導航系統的時候,我們將往何處去,我們的部落將如何生存發展下去呢?

為什麼我們會從遊牧文明升級到農耕文明?最直接的一個原因,動物不夠吃了,我們得靠吃草(包括糧食)為生。但是草也有吃完的時候,能不能想個法子,在一塊土地肥美的地方長期生存穩居下來呢?

如果要在一個地方穩居下來,首先必須得有足夠的食物供應。動物的肉雖然好吃,營養足,但是動物的生長髮育週期過長,不足以成為主要的食物供應。除了動物,能吃的就只有植物了。

經過長時間的觀察與實踐總結,我們發現有那麼幾種植物,在一個週期內,會從生長到成熟結出果實,而這些果實的種子種下去後,一段時間後又會重新開始新一輪的生長成熟週期。

於是我們就選擇這些適宜農耕的作物,種植培育收割再種植,以成為我們長期生存的食物來源供應。這樣我們就可以在一個地方,依靠農耕實現自給自足的生活。

但農作物要種植收穫成功,有一個至關重要的問題:時間週期。

我們要如何確定在什麼時候播種種子,然後在什麼時候就可以收穫到果實呢?如果種植的時間早了或者晚了,導致的結果可能就是顆粒無收。或者說收割的時間不對,產量也會大幅度減少。

誰能夠解決這個問題,誰就是人們的大救星,大恩人,人們就尊崇他為部落的首領,聽從他的領導與教化。

在我們華夏民族的上古時期,這個人就是伏羲。

伏羲之於華夏,如同太陽之於萬物。伏羲,是第一個掌握天地運行規律的人。他通過對天地萬物的觀察和理解,把華夏人的文明之根,深深的扎進了天道自然之中。從此,華夏人,從遊牧文明,升級到了農耕文明。

那麼,伏羲,發現了怎樣的自然規律,這些自然規律又是如何發現的呢?發現的這些自然規律,又是如何運用在農業生產上的呢?

下面我們把視角放到伏羲身上。

伏羲是一個極其善於觀察天地萬物的人。經過長期對天文現象的觀察,伏羲發現天空中有七顆最亮的星星,這七顆星星像一個勺子,始終連接在一起。當勺子的柄指向不同的方位時,天地萬物的變化是不一樣的,但這個過程卻是循環往復的。

伏羲是如何發現天地萬物運行規律的?

當勺子的柄指向太陽每天升起的方位時,天氣變暖,萬物生髮,這時也最適宜種植農作物。當勺子的柄指向每天太陽昇起最高的位置時,就是一年中最暖的時候。

當勺子的柄指向太陽每天落下的方位時,樹上果實變紅,地裡的作物開始成熟。當勺子的柄指向太陽昇起和落下的正中間方位時,樹木凋零,花草枯萎死去,這是一年中最冷的時候。

而當勺子的柄重新指向太陽昇起的方位時,天氣又會重新轉暖,萬物重又復甦。這種循環往復的現象從未停止,而且中間從來沒有發生過意外,週而復始。

現在我們知道,這就是春、夏、秋、冬的季節變化,是因為地球圍繞太陽轉,不同距離所產生的陰陽相推相演的變化現象。

再換位思考一下,如果我們現在就生活在伏羲時代,我們怎麼能夠確定這個四時的節律呢?

我們當時所能夠了解到的現象,就是每天太陽會升起,也會落下。我們不知道一年有12個月365天。我們也不知道東南西北,不知道當下幾點,也不知道啥時候該種地。我們只是能夠感受到冷暖的變化。

伏羲具體是怎樣確立四時模型,進而指導農耕生產的呢?

伏羲用一根木杆,通過長期觀察太陽與木杆影子的長短變化,首先確定了兩個極點:天氣最冷的時候,影子最長;天氣最熱的時候,影子最短。最長標記為太陰點,冬至。最短標記為太陽點,夏至。

伏羲是如何發現天地萬物運行規律的?

在太陽與太陰相互運動中的兩個中心點正好是陰陽二氣運動中量變的分水嶺。太陰向太陽運動,中點以前還是陰大於陽,所以稱為“少陽”,意思是陽少。同理,太陽向太陰運動的中點,稱為“少陰”,意思是陰少。

萬物的消長變化,正好對應著這個循環過程,這個就是天地運行的四時模型,包含著對立、轉化、消長與統一的偉大思想。

太極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四象的確立,使得華夏民族從此有了對自然與氣候的理性認識。少陽表示陽氣發生對應春,太陽表示陽氣最旺盛對應夏,少陰表示陰氣發生對應秋,太陰表示陰氣最旺盛,對應冬。春季萬物發生,夏季萬物生長,秋季萬物收穫,冬季萬物收藏。

四象確立以後,為了將陰陽相互消長的現象表示得更為精確,伏羲在四象的基礎上再次劃分,即少陽中氣,太陽中氣,少陰中氣,太陰中氣,分別對應立春、立夏、立秋、立冬。

冬至,夏至,春分,秋分,加上立春、立夏、立秋、立冬,就將周天分成八等份。這就是四象生八卦。

八卦是一個詮釋天地萬物的利器。在八卦確立之後,伏羲根據天地萬物的情況與特徵,遠取諸物,近取諸身,對八卦的每一個象進行了命名。

伏羲是如何發現天地萬物運行規律的?

八卦的每一卦,都能相互轉化和變通,事物在陰陽循環中的產生與消亡,八卦完全對應著這一過程。

同時,在太陰太陽相互循環之中,伏羲將太陽每一次的升起和落下定為一天,在太陰和太陽兩點之間,一個完整的循環需要365天,在這365天之中,月圓的情形一共會出現12次。以月圓十五為中心,將一個月一分為二,一年分成24份,形成二十四節氣,對應八卦的24爻。

更進一步,在八卦確定了萬物的名象之後,伏羲發現,八卦並不足以表示時空的多變性。因為同一時間有不同的空間,同一空間不同的時間也會有不同的現象。而將時間與空間重疊,八卦相交就成為了六十四卦。這樣就足以表達世間的森羅萬象。

四時、八卦與二十四節氣的確立,讓人類終於可以理解並掌握天地運行的規律,以在實際生活中指導實踐生產。也讓人類從遊牧文明升級到了農耕文明,開啟了人類改造自然的新紀元。

四時,年月日,二十四節氣,陰陽八卦,現在的我們都知道了答案,但每一個答案都來之不易,那是我們祖先長期不斷的觀察思考與總結的結果,那是驚人的毅力與驚人的智慧結合產生的結晶。

我們偉大的祖先,對於世界的理解,是從觀察萬物開始,瞭解萬物之間的聯繫,思考與總結它們背後的規律。這就是我們的文明,是根植在天道自然之中的,何奇偉大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