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佛珠有講究:拍賣會61輪喊價,最終成交6000萬港幣

清朝佛珠有講究:拍賣會61輪喊價,最終成交6000萬港幣

玩收藏我幫忙 您有疑我解惑

想出售我推介 收藏事找我們

歡迎關注加入 收藏界最受歡迎的交易平臺



▲據香港《明報》報道,一串朝珠為慈禧太后賜給光緒帝,光緒帝又轉贈給珍妃的。

這串朝珠共108顆,總重342.3克,每顆圓珠大小几乎一致,最大顆直徑達1.2釐米。按滿清貴族禮制,朝珠級別中屬帝王綠翡翠為名貴。

朝珠與佛珠的淵源

清朝佛珠有講究:拍賣會61輪喊價,最終成交6000萬港幣

追根溯源,清代朝珠源頭是藏傳佛教的佛珠。

佛珠也叫念珠,是佛教徒唸佛時用以記數和束心的工具和信物,通常選用香木、硬殼樹籽製作,貫穿成串。按照制式,通常可分為持珠、配珠、掛珠三類。

持珠,即在手中持唸的佛珠,18顆到54顆子珠不等,常配有雍容大氣的墜飾和流蘇,在文玩圈中俗稱手持。佩珠,即戴在手腕的佛珠,以18顆子珠最為常見,俗稱手串,也是清代宮廷手串的原型。掛珠,即掛在頸上的佛珠,通常108顆子珠,並配以佛頭、隔珠、弟子珠,也是清代朝珠誕生的來源。

清朝佛珠有講究:拍賣會61輪喊價,最終成交6000萬港幣

根據經典記載,1080粒的佛珠為最上品,因為太長,只供極少數大德高僧和潛修者使用,或供名僧在大法會中作為裝飾。常見的上品佛珠108粒,中品為54粒,還有42粒、21粒、14粒,及淨土宗的36粒、禪宗的18粒等。《甄傳》劇中,雍正皇帝總是把玩一條配以明黃色流蘇的翡翠持珠,這串佛珠的27顆子珠,表示他所修行的是四向四果的27賢聖位。

108顆成為清宮廷服飾的標準

有108顆子珠的掛珠在清朝得以發揚光大,發展成朝珠,成為宮廷服飾的標準佩戴品。在北京故宮博物院所收藏的清代帝后朝服像中可以看到,最初的三位皇帝努爾哈赤、皇太極和順治帝沒有佩戴朝珠,而順治帝的皇后佩戴了朝珠,順治帝的母親孝莊文皇后在晚年朝服像中也佩戴了朝珠,自康熙帝以後,歷代帝后朝服像均有朝珠。

根據史料記載,早在努爾哈赤、皇太極時期,就已經開始奉行支持藏傳佛教的政策,並經常把佛珠賞賜給屬下,各級官吏將領也把佛珠當作禮品進貢。後來作為清廷冠服佩飾標準的朝珠,其樣式就源於藏傳佛珠。

清朝佛珠有講究:拍賣會61輪喊價,最終成交6000萬港幣

朝珠成為宮廷冠服佩飾確立於順治帝入關後,隨著服飾制度漸趨完備,朝珠的製作和佩戴規範也載入乾隆28年編撰的《欽定大清會典》之中,以示鄭重。皇帝、后妃、文官五品及武官四品以上,另外侍衛和京官等,均可佩掛朝珠,並且成為皇帝對文武百官的賞賜以示恩重。

朝珠為何108顆

清朝佛珠有講究:拍賣會61輪喊價,最終成交6000萬港幣

朝珠由佛珠演化而來,結構與佛珠類似。朝珠由身子、結珠、佛頭、背雲、紀念、大墜、墜角7部分組成,周長大致在130至170釐米之間。“身子”由108顆珠子組成,意寓12月、24節氣、72候為一年的說法,總數定為108。還有一種說法,即佛教認為人生有108種煩惱,舊時佛寺每日朝暮各撞鐘108下,稱為“醒百八煩惱”。如果您也喜歡收藏,喜歡小編文章,不妨添加專家助理微信:ysjb66 在線與您互動古玩收藏常識。

電視劇照/圖片

彩珠相間

一般來說,在108顆子珠中,每隔27顆穿入一顆不同材質的大珠,稱為“結珠”(或分珠、隔珠),顏色與子珠形成鮮明對比。4顆結珠將朝珠分成4部分,用以表示春夏秋冬四季。掛在脖子後面與結珠相連的珠子稱為“佛頭”,分列兩邊的結珠稱為佛肩,最下面結珠稱佛臍。佛頭有孔與“背雲”相接,“背雲”意為“一元復始”,垂於背後。“背雲”最下端綴有葫蘆形“大墜”,稱為“佛嘴”。

清朝佛珠有講究:拍賣會61輪喊價,最終成交6000萬港幣

佛頭兩側又有3串小珠串,稱為“紀念”,象徵一個月有30天,為上、中、下旬,每串代表1旬。一側2串,另一側1串;兩串的位置,男在左,女在右。每串有10顆小珠,每5顆為一組,中間有絛相連,下墜嵌有寶石的小“墜角”。

嚴格的朝珠等級

清朝佛珠有講究:拍賣會61輪喊價,最終成交6000萬港幣

某電視劇照中官員上早朝

清代宮廷著裝有嚴格的等級制度,服飾除了基本的避寒遮體之外,逐漸被賦予禮樂教化功能。西漢文學家賈誼《新書·服疑》曾有云“見其服而知貴賤,望其章而知其勢”。朝珠的製作和佩戴同樣有著嚴格的規定,如果違反規定,工匠和佩戴者將被定為僭越犯上的重罪。

朝珠的佩戴方式有嚴格規定,須將“背雲”垂於背部,緊靠後背心,背雲長度大約在65至70釐米之間,與清代男子所蓄辮子長度相當。“佛頭”在頸後,前胸的珠子以3個結珠作中心對稱,“紀念”隨朝珠垂於胸前。

有封號的婦女穿著吉服參加祈谷、先蠶古禮時,只需佩掛一盤朝珠;若遇重大朝會如祭祀先帝、接受冊封時,必須穿著朝服並佩掛三盤朝珠,歷代皇后和太后的畫像中也是如此。而男子在任何場合只佩掛一盤朝珠。

場合不同,皇帝穿著不同顏色的衣服,也要佩戴不同顏色的朝珠。皇帝祭天壇時,穿藍色朝服,佩戴青金石朝珠;祭地壇時,穿明黃色朝服,佩戴琥珀或蜜臘朝珠;在日壇朝日禮時,穿紅色朝服,佩戴紅珊瑚朝珠;在月壇夕月禮時,穿白色朝服,佩戴綠松石朝珠。四種顏色分別代表天、地、日、月。

此外,根據親貴等級對所佩戴朝珠的顏色、數量、珠子和絲絛的質料均作了詳細規定,以顯示不同的地位。譬如東珠(一種珍稀的珍珠)朝珠只有皇帝、皇太后和皇后才能佩戴,象徵至高無上的權力和地位,其他人等佩戴或擁有均屬僭越,這也是存世東珠朝珠稀少珍貴的原因。

宮廷手串可穿戴

清皇室的佛教情緣不僅影響著朝廷禮儀服飾,也同樣融入到後宮女眷的日常服飾中,宮廷手串因此應運而生。可以說,朝珠興起於朝堂之上,手串濫觴於後宮之中。宮廷手串的材質、工藝和朝珠並無二致,配飾上包括兩顆結珠、一枚佛頭、一個背雲、兩個墜子;掛繩和用於隱藏繩結的珠簇則是宮廷手串的獨特之處。

清朝佛珠有講究:拍賣會61輪喊價,最終成交6000萬港幣

根據清代宮廷后妃肖像畫與晚清后妃照片,可發現有一種手串,除了戴於手腕之外,也被懸掛在衣襟扣絆。在佛教傳入後,遊牧生活的女真族人就有將佛珠掛在衣襟紐扣上的習慣,既方便隨身攜帶,又方便在誦經時捻轉記數。因此清代宮廷手串,特意在佛頭位置設計了掛扣,方便懸掛在紐扣上佩戴。

這種由18子佛珠演化而成的手串,在後宮妃嬪中風靡一時。既可佩於衣服上,也可挽在手腕上閒暇時把玩,而且不受朝珠佩戴禮儀的苛刻限制。

清朝佛珠有講究:拍賣會61輪喊價,最終成交6000萬港幣

網絡圖片

自清代以來,因材質、色澤、雕工的精美,手串已成文人把玩之物,也是互相饋贈的禮品。女子佩帶手串,穿對襟衣時,掛在第二顆紐扣上;穿大褂衣時,則掛在腋上方的襟鈕上,也可挽在手腕或握於手中。玉石質地的手串多由翡翠、紅寶石、水晶等製成圓珠,選一精緻的墜角系在上端,戴在衣襟扣上。手串與墜角呈下垂狀。也有碧璽、綠松石、瑪瑙、蜜蠟、伽楠香,以及沉香、紫檀等珍貴木料質地的,都是根據服裝顏色選擇合適、鮮明的手串佩戴,既增加美感,又體現富貴。雖然宮廷手串相比貴氣十足的朝珠只是個小字輩,但在收藏市場上也開始受關注和追捧。北京保利國際拍賣行2011年春拍中,就以172.5萬元的成交價,拍出一件清代宮廷翡翠18子手串。

清朝皇宮的貴重珠寶

朝珠與宮廷手串一般由清代御用作坊“造辦處”督造,在材質與工藝上均令人歎為觀止。

朝珠、宮廷手串與傳統佛珠相比,融合了精湛的手工藝和珠寶飾品的用途,選材上融匯和田玉、翡翠、珍珠、瑪瑙、珊瑚、松石、蜜蠟等珍貴材料,在背雲等配飾的製作工藝上,結合了玉石雕刻和累絲鑲嵌,最終形成具有時代特色的宮廷珍品。

北京故宮博物院所藏清代朝珠和宮廷手串的材質十分廣泛,包括青金石、綠松石、碧璽、東珠、海藍寶石、翡翠、水晶、瑪瑙、琥珀蜜蠟、珊瑚、伽楠香、菩提子、檀香、沉香木、椰殼、硨磲、象牙、牛角等數十種材質。

所有材料中,以東珠串結而成的朝珠最為珍貴。2010年香港蘇富比春拍,一串清朝御製東珠朝珠曾掀起激烈競投,10分鐘內經過61次叫價,最終由一名電話投標者以6000萬港元投得,清代皇室珠寶之價值確實非同一般。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