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父的三枚抗戰勝利紀念章

家父的三枚抗战胜利纪念章

百歲抗戰老兵蔣潤苑。

家父名叫蔣潤苑,生於1917年,1936年參軍入伍。他是黃埔二分校第17期,畢業後調至53軍軍部參謀一科。在槍林彈雨編織成的歲月裡,他從沒想過,自己能夠活著紀念抗戰勝利七十週年。

在抗戰勝利七十週年的前後,家父獲得了三枚抗戰勝利紀念章。面對這三枚紀念章,他常常感慨萬千。

家父的三枚抗战胜利纪念章

蔣潤苑的三枚紀念章。

2015年9月,家父收到了第一枚紀念章,這來自深圳市龍越慈善基金會的老兵致敬禮包。裹著金黃色的底的銘牌,上面寫著八個鮮紅的大字:“抗戰老兵,民族脊樑。”在得到這第一枚抗戰勝利紀念章後,家父揮筆寫下一張條幅:“行止無愧天地,褒貶自有春秋。”

禮包中還有銀質紀念幣、羊毛毯、T恤、感謝信等紀念物。家父拿著這封題目《致抗戰老兵的一封信》向志願者連聲說道,“不敢當,不敢當。抗戰八年,我沒有轟轟烈烈的事蹟,也沒有突出的貢獻。我只是一名普通的兵,竭盡心力地做好本職工作而已。”

在家父心裡他只是一個倖存者。比起那些成千上萬有名無名的犧牲戰友,他覺得“自慚弗如”。

家父的三枚抗战胜利纪念章

蔣潤苑與志願者在一起。

2015年10月,家父得到了他的第二枚抗日戰爭勝利七十週年紀念章,這是由中共中央、國務院和中央軍委頒發的。當晚,他寫了第二張條幅:“尊重歷史,實事求是。”

2016年5月,家父的第三枚紀念章從臺灣發來。這是臺灣國防部頒發的,由馬英九簽發,在海峽兩岸關愛抗戰老兵志願者的大力幫助下才得到的。他由此又寫了第三張條幅:“歷史的錯誤,或可原諒;歷史的真相,不可遺忘。”

這就是家父的三枚紀念章,一枚來自民間,一枚來自大陸,還有一枚來自臺灣,各自有著不同的價值和意義。如今,家父已是百歲的高齡,他這一生經歷了許多的苦難,有些東西已經等得太久了。

家父的三枚抗战胜利纪念章

蔣潤苑的妻子(左)和女兒(右)。

記得有一次,面對志願者,家父混濁的眼中又閃過一絲堅毅:“我在八年抗戰中一天沒落下,更沒掉隊,問心無愧。我對得起國家!”

說到了這裡,他又止不住想起心中那個解不開的遺憾:“可我對不起在淪陷區老家的母親,連她的最後一面都見不到!”

1941年,還在黃埔軍校的家父收到了來自家鄉的噩耗——奶奶去世了。父親悲痛萬分,第二天去街上買了塊黑布,帶了孝,當時寫下了兩句話:

臥榻未侍,含殮未歸,從來遊子多遺恨。

國仇未復,劬恩未報,自古忠孝難兩全。

“撥亂反正”後,家父曾回過一次山東老家。他獨自去村子東頭的荒地裡去找奶奶的墳地。最終也沒有找到,他便在荒地上畫了個圈,三鞠躬,三叩首,仰天長嘆……

都說“家是最小國,國是千萬家”,父親得到這三枚紀念章是個人和家庭的幸事,更是國家和民族的幸事。

正視歷史是一個漫長而艱難的過程,不過很多人都沒有等到這一天的到來。

注:1936年秋,父親19歲,從山東輾轉到陝西西安,參加東北軍53軍。1937年,父親參軍不到一年,盧溝橋事件爆發了。眼見山河飄搖,年輕的父親跟隨東北軍開赴抗日前線,投身太行山游擊戰、武漢會戰、洞庭湖防務。

1941年,父親考上了黃埔軍校二分校17期,進入21總隊進修,畢業後調至53軍軍部參謀一科;1943年,他被編入中國遠征軍第20集團軍53軍,擔任軍部作戰參謀,赴滇緬抗日;1944年,父親被派往桂林陸軍大學參謀班學習,畢業後返回部隊繼續參加遠征軍戰事。直到抗戰勝利後,他奔赴越南戰場,接替60軍的防務。

本文圖片提供:蔣光璞

家父的三枚抗战胜利纪念章

深圳市龍越慈善基金會以“撫慰戰爭創傷,倡導人性關懷”為使命,源起於2008年“老兵回家”公益行動,2011年在深圳市民政局註冊成立。基金會致力於為戰爭背景下的個體士兵提供人性關懷,關懷服務抗戰老兵。

抗戰老兵關懷計劃:

2011年開始,龍越慈善基金會正式發起“抗戰老兵關懷計劃”。

為有需求的抗戰老兵按月敬贈致敬禮金;(2018年新標準為每月600元,特困老兵每月1200元。)為老兵提供緊急醫療救助、房屋修葺以及其他直接惠及老兵的事項。

截至2018年4月,在 1,140,273 人次愛心人士支持下,總計有 11,109 名老兵獲得關懷,支出善款 11,346,382.71 元人民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