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縣甘露寺及塔坪

華縣甘露寺及塔坪

在華縣城東南六七里地的少華山腳,有一座曾是背依青山,竹樹環合,鹿喧溪鳴,香菸繚繞的古剎——甘露寺。關於該寺最新版的《華縣誌》僅載“唐代即有此寺,解放前圮”。“唐時即有”是建於唐前呢還是唐,若建於唐又是唐的什麼時期?不得而知。六月一天,小兒子告訴我說,渭南北站有幾首關於華縣甘露寺的詩,我很感興趣,遂乘車前往拜讀。在北站廣場詩柱上我看到如下兩首:一是鄭谷的《少華甘露寺》:“石門蘿徑與天鄰,雨薈風篁遠近聞,飲澗鹿喧雙派水,上樓僧踏一梯雲。……長欲然香來此宿,北林猿鶴舊同群。”另一是張喬的《遊少華甘露寺》:“少華中峰寺,高秋眾景歸。地連秦塞起,河隔晉山微。晚木蟬相應,涼天雁並飛。……”兩詩對華縣甘露寺寺址地脈的祥厚和寺境的清幽做了極好的描繪,引人入勝,令人神往。鄭谷、張喬同是晚唐詩人,在他們之前,生活於唐中期曾做過華州司功參軍的詩聖杜甫,和另一位曾官居關中多次到過華州的大詩人劉禹錫,都吟詠過華州不少地方,該寺與州府治所華縣城僅咫尺之隔但卻無一字提及。據此推測,甘露寺很可能是晚唐所建。

近讀閆廣勤、袁埔良先生主編的《華州史話》,知清末華州最後一任知州楊宜瀚(此人較為開明,曾聘于右任為家庭教師,受到於的稱讚)被其時辛亥革命中的歌老會黨眾押囚於甘露寺,自縊身亡。這是目前我所知的甘露寺千年滄桑中唯一見諸史料的逸事。

我的家鄉就在甘露寺北不到一公里處。冬天,天空飄著雪花,四野寂靜,在一條伴有數株枯柏的彎曲小徑的盡頭朦朧地看到該寺院,只覺得幽遠。我記事時起,該寺就已經殘敗,僧人二三,煙淡香稀,一幢高高的向北的寺門時常關閉著。寺門內拴著一隻吠聲如豹的惡犬。門口有兩個石獅,兩側各有十丈左右的土牆,裡邊是一片竹林。寺北有一塊地,約七八畝,上面長有十多棵我們當地少有的林檎(沙果)樹,特別誘惑孩子們。這片地的西面是夾雜一些亂石的坡,長著稀疏的矮竹和小白楊。其間零亂地豎著五六座殘破的和尚的圓寂塔,夕陽西照,分外淒涼。寺門內西側長有兩株枝葉茂盛的小葉黃楊,我們本地人把它叫冬青,四季常綠,結婚或生小孩兒這些喜事要蒸花饃、插冬青,就到這裡來採。寺內有前、中、後三座殿,均系大三間磚木結構。前殿神臺上有劉備、關公和張飛三尊坐像,臺下兩側侍立著關平與周倉。周倉黑臉,絡腮鬍須,模樣恐怖。我常有些不解:何以在此偏僻的山腳密林中建一所與劉備江東招親毫無干係而也名之曰“甘露寺”的寺院,莫不是由於人們熱愛忠義的關公(這在中國是普遍的)而念及“桃園三結義”,將其他兩位也請來享受香火?中殿供奉什麼神,不大清楚,但殿堂空闊,夏天十分清爽。後殿也有幾尊泥塑,後簷已坍塌。出了寺院後門,便是陡峭的土崖,崖壁高處有一些野鴿子窩,窩下粘積著厚厚的鳥糞,還有兩三孔令人感到玄奇的窯洞。三殿的牆壁上都有精美的壁畫。那時我年幼,不懂得壁畫的內容,只記得那上面有金戈鐵馬的戰鬥場面,有輝煌的廟宇、諸多神靈、山石、竹樹、海日……我仰著頭看,不一會兒就覺得小小的腦袋被塞得很脹,提升得很高,想象著自己將來也許會成為畫中人,法力無邊,輕悠縹緲。

為了把甘露寺的有關情況弄得清楚一些,清明時節,正是頭芽香椿上市時,風清氣朗,一大早我沿著香椿林間的羊腸小道,去建於原寺址的土改村探尋知情人。經人指引,在一塊黃燦燦的菜花地旁,我見到了一位年過七旬的老婦人,戴著一頂有沿帽,面目和善。她自我介紹說姓毛,家原在山上的木場住。土改時甘露寺寺院的土地、竹林和殿舍都被分掉,就此成立了“土改村”,中殿就分給了她家。前殿作為村裡的公共活動場所,公社化時隊上的食堂就設在這裡。她說,中殿敬的是菩薩,土改時原來一姓鄭的僧人將中殿約一米高的銅菩薩坐像悄悄掩埋起來,1958年被當時的隊長逼著挖出來砸碎當爛銅賣掉了;後殿供奉的是佛爺。隨後我還見了一位三四十歲的男子,他帶我去寺外西南角,說這裡可能是寺院和尚的墓地。在這裡他掘出了好多塊一尺見方的古磚,他讓我看了其中幾塊,上面確有清晰的人手印。做了這一番考察,我不勝感喟。一座古寺,走過了千年的彎曲路,卻毀在了土改時,不知該作何評說。

甘露寺右上方約百米處的山腰,有一個叫“塔坪”小山村,村旁有一平臺,據說是一座寶塔的遺址。塔名曰何,塔高几許,建於哪朝,毀何年月,均無資料可考。但當地廣泛流傳的一個傳說和這村名卻像一塊文史“化石”,確證著這座塔的曾經存在。為了感受一下塔的遺蹤煙影,去年清明節,我曾找我的乾弟——一個六十剛出頭的山裡漢子,承包著這一帶山坡——和我一起上山拜訪塔坪。我們沿著彎彎曲曲的小路,在密密的花椒林和香椿林間穿行。他邊走邊講著關於塔坪的故事。在轉過一段剛能容人通過的摩崖小道之後,他指著溝對面花椒叢籠罩著的一個小土壘說:“你看,那就是留下的塔底。”繞過溝,我們來到一塊100多平方米較平展的花椒地,這就是原塔基所在處。撥開花椒刺叢到了土壘旁,看到它竟是僅有我小腿肚高的一小堆黃土。乾弟說:“我小時候,它大概還有三四尺高,以後慢慢讓人平得只剩這麼高一點了。幾年前一天夜裡這裡還遭了一次盜掘。”我看到,土壘下方確有一個二尺見方的黑洞。聽著此話,看著此景,想著它的傳說,我不禁愴然神悽。接著乾弟興致勃勃地講了一些以前我從未聽過的故事:這塔前面還有個“杏王廟”、後面有個“藥王洞”,洞旁也有一個塔;右上方還有一個三間寺院,後來被土匪燒掉了。若這些說法屬實,再若它們與香菸鼎盛的甘露寺都同時存在,交相輝映,那這裡還真夠風光的。

這時,我環顧了一下四周:背後一坡翠柏,腳下是一塊伸於峽谷的高高的楔形臺地,放眼山外,視野格外遼闊,華縣城、渭河川蒼蒼茫茫,盡收眼底。此處還真是一塊內藏而外闊的祥寧之地。

這一切把我的思緒很快地牽回到我所探尋的塔的傳說上了——

很久以前,華州曾管轄過現在的二華潼和渭南、蒲城等地(據《華州史話》載,華州一度還轄有洛南),被韓愈和劉禹錫稱為“百郡之首”、“百二山河雄上國”,屬於西周的京畿之地,物華天寶,俊才星馳。相傳孔夫子西遊時,剛進潼關,見到野丘中幾隻鼬鼠聚在一起,後爪蹲地,前爪相拱,即命弟子調轉馬頭折道東歸,說:“秦,禮儀之邦,連小鼠都如此知禮,我們還來傳什麼道?”就此留下了“孔子西遊不入秦”的典故。

後來,這裡來了一個胸墨不多卻貪婪的知府。他恣意斂財,州府建房派款,出行修路派款,他的生日也派款。百姓們對他極為憤恨,編了一些兒歌奚落他。這些傳入耳朵,弄得他整天油汗滿面,心神不寧。一天,他夜不成寐,一大早出來仰首望天,忽見東南方有一高塔射出萬道金光,直刺得他眼疼。他叫來府衙詢問,府衙說:“那是華州地方的風水塔。傳說巨靈神過華州時在華山留下了腳印,在這裡留下了靈塔。所以此地地靈人傑。”知府聽後惱羞成怒:“怪不得這裡百姓如此刁戾。”遂令府衙帶人去拆。不料該塔很怪,白天拆,夜間磚又一塊一塊按原樣長起來。知府發下狠心“一不做二不休”,親自監督,晝夜不停,並將拆下的磚扔到很遠的地方。這樣一連幾日,終於將塔拆掉了。塔拆掉後由塔基發現一個密封匣,匣中藏有一厚厚的“華州籍官簿折”,上面密密麻麻寫有“三石六鬥菜籽”多個(這是個以萬億計的天文數字呀)官位,說華州要出這麼多的官;由塔底奔出一大群碩大的螞蟻(有的說是白蟻)絡繹不絕向西南方向走去,直走了三天三夜。此後,知府被電打雷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