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鄉的中秋

故鄉的中秋

家家戶戶在門前賞月,網絡圖片

中午三妹發來信息,問我想不想吃“油粿”,肚裡的饞蟲忍不住一陣騷動。“油粿”是家鄉逢時過節做來供神和拜祖先的一種油炸食物。皮是地瓜粉和麵和的,裡面的餡一般為碾碎的豆子,或者花生和糖,或者切絲炒熟的包菜,有甜鹹兩種口味,形狀像個正三角形。剛出鍋的“油粿”,色澤金黃,熱氣騰騰,咬起來香軟適中,外焦內嫩,滿嘴流油。我忽然很是懷念家鄉的中秋節來。好些年沒有在家過過中秋,許多東西已經逐漸陳列在記憶的博物館裡。

故鄉的中秋

中秋粿品之酥餃,網絡圖片

故鄉的中秋節沒有七月二十的盂蘭會那麼大張旗鼓,但也是獨具特色。因為中秋節就只一晚,所以是短暫而富於爛漫色彩。這也許跟它本身所附帶的神話傳說有關。在家鄉,中秋是一個家家戶戶實實在在一心一意賞月的時刻。

說到賞月,必定要說到供品。這主要有四類,一是自家做的“粿”類,二是買的魚和豬肉等牲品,三是水果,四是紙作品。中秋節常做的“粿”有兩種,一種是“油粿”,另一種是“酥餃”。這也是一種油炸食品。皮是面做的,跟餛飩皮一樣薄薄的一小張,所不同是用圓形的模子壓出來,酥餃的餡是碾碎的花生和糖,或者是壓碎的餅乾,或者是壓碎的綠豆和糖,等等。做的時候把麵皮攤在掌心,中間加上餡,對摺,再把邊沿捏緊捏成螺旋狀,放進油鍋一炸,就變成金黃色的香噴噴的又酥又脆的酥餃,彷彿一個金黃的月牙。此外還有買來的月糕、月餅,以及花生酥等糕點。秋天是瓜果飄香的季節,家家戶戶會擺滿水果來賞月。但水果一般是八樣拼盤,有柑、梨、蘋果、柿子、油甘、橄欖、柚子、香蕉、楊桃、龍眼、葡萄等等,這可以根據各家喜好自行搭配。紙作品也是一種講究。常見的有“金塔”、“花籃”、“金筒”。這些紙作品都是用一種叫“大金”的黃紙疊成。這是一種底色微黃的方紙,中間刷了一層方形的金箔,以其金箔大小和紙張厚薄來論其價格的高低。“金塔”是一種紙做的工藝品,其實乍看像個立著的菠蘿。而“花籃”則是一個名副其實的紙做花籃,上面還插著幾朵顏色不同的紙花。這些手工作品精緻美豔,維妙維真,每一樣都是精細的工藝,由一張張“大金”摺疊擺插而成。

故鄉的中秋

小孩子們在門口賞月,網絡圖片

故鄉的中秋

賞月紙作品,網絡圖片

故鄉的中秋

賞月供品,網絡圖片

中秋的下午先到祠堂拜完祖先,一家人吃過晚飯,便收拾桌子擺上供品開始賞月。等到月上中天,萬家齊明的時候,放眼望去大街小巷盡是一片燭光搖曳的小河。大多數人家都把供桌擺在門口,有的人家擺在自家的樓頂上,我們家則擺在天井中。賞月的時間很長。從擺上供桌到最後燒完紙作品結束,過程往往要三四個小時。這期間一家人會在一旁擺上小桌,點起茶爐,燒水煮茶,一邊品茶一邊聊天,同時也一邊賞月,要是約上幾個親朋好友,那更是一番熱鬧的場景。

故鄉的中秋

小孩子拜月賞月,網絡圖片

小時候很愛熱鬧,每到中秋的晚上,一上完香就忍不住溜出家門,到外頭觀看別人家賞月。空氣中到處飄著一種淡淡的類似檀香的香味;夜空上忽明忽暗,盡是奼紫嫣紅,爭妍鬥豔的奇景;耳朵裡除了煙花的爆炸聲,還有蠟燭中傳來的樂曲。看看這家的水果,看看那家那家的紙作品,再看看一家大小輪流點香跪拜的情景,心情大是歡暢。這一路的燈火長龍,一直延伸到江岸那頭,延伸到夜空中的銀河上。這時,穿過大馬路,跨過東門橋,走在幽暗的小路上,頭頂有明月相隨,耳畔是清風相伴,一邊是竹林搖曳,一邊是稻田飄香,腳下踏出“沙沙”的響聲,竹子發出“嘩嘩”的喧響,儼似怪影撲來,心情不禁既是興奮又是緊張,既感刺激又覺害怕,終於還是硬著頭皮走下去,走到又一條有著燈光的馬路上。

中秋的夜晚,最熱鬧的莫過於寶暉中學門前的賞月。筆直的大道中人群最擁擠的地方是在放映露天電影。燈火通明的校門口,有一排八仙桌連成的供桌,上面擺滿各色供品,旁邊有一夥人在敲著洋琴,拉著二胡,擊著鑼鈸伴唱,唱的是一種潮汕民間古曲,長輩們大都喜歡。十字路口的一邊是象棋擂臺,另一邊是猜謎。而路口交叉處的空地上,則是一座用紅磚砌成的兩三層樓高的磚塔。塔內堆滿了柴火,外面披著一層彩燈,一閃一閃。這時,電影處影聲連連,供桌處曲聲悠悠,象棋處彩聲偶作,猜謎處則是鼓聲、歡聲如浪翻卷,一切此起彼落,卻各不干擾。

故鄉的中秋

賞月喝茶吃餅,網絡圖片

那個時候我們常常幾個好朋友相約一起,在這幾處來回穿梭,但是逗留時間較長的,往往是猜謎處。月色燈光之下,我們可以清晰的看到彼此滿臉的歡笑。可惜猜謎不是今晚的主題。我們便一起到阿華或者阿端家的樓頂上,喝茶聊天,這種歡樂,更不是大人們所瞭解。而這時常常碰到鄰家燃燒紙作品,煙隨風捲,嗆得我們一陣咳嗽,然而我們還是樂在其中,不願離去。那種感覺現在想來仍然很是溫馨,但那時處在情緒起伏波動的年齡,卻是因為難以重溫而心下悵悵。後來我在一首《一剪梅》中寫道:

念去歲中秋,與諸友聚於樓頂賞月,不覺時光飛逝。今秋紅顏人事依舊,上番情懷,殆難尋覓矣。

常記去年八月中,人也妖嬈,月也妖嬈。暢語清杯對寥廓,煙也飄飄,樂(yue)也飄飄。

今年中秋人如舊,花爭錦團,月轉冰盤。一般景況細思量,情也闌珊,意也闌珊。

很多事物,在我們的生活中一點一點地消逝,而我們懵然不知。很多情感,隨著年齡的增長不復重來,而我們無可奈何。人生是一次不能重複的旅途,一切在於自己的選擇。前路的風景如何,就看你是否敢於邁開腳步去探索。

故鄉的中秋

燒塔,網絡圖片

故鄉的中秋

燒塔,網絡圖片

這是外話,暫且不提。我們將近十一點鐘,便從樓上下來,這時各家各戶的賞月已近尾聲,而紙作品也燃燒得差不多了。我們來到先前的寶暉中學門前,這時電影已經結束,象棋和猜謎也人去臺空,磚塔上的彩燈也已撤走,周圍的空地清理一空,人都在十米開外。我們知道燒塔快要開始了。明月當空,流光徘徊,這時正是中秋月亮最圓最明最亮的時候,也是我們賞月的最重要時候。現場的工作人員驅散行人,從底層點燃磚塔裡的柴火,火花躥躍,很快形成火舌,向上翻卷,工作人員用水槍往塔上噴煤油,火舌更是猛的一竄老高,這時藏在塔中的食鹽包發出“嗶吧”的響聲,木材也發出“噼啪慄咧”的脆響,每一格磚眼都在向外噴火,火越燒越旺,漸上塔腰,如同鳳凰展翅一般幾欲騰空而起。周圍不斷有人往塔上噴煤油,加強火勢。於是,濃煙滾滾,如騰空的烏龍,火光獵獵,像展翅的鳳凰,煞是壯觀。這時還有人抓著食鹽往塔身上投去,響聲不絕,甚是熱鬧。柴火燒到頂層的時候,整個磚塔一片通紅,光焰膨脹而出,火翼隨風而起,遠遠望去,如同一個熟透的玉米棒。周圍的工作人員根據火勢的變化讓觀眾後退。燈光火影之下,你會看到許多昆蟲正在燈下盤旋。而明月如盤,高懸夜空,俯視著這一切,慈祥的光輝,瀰漫著深夜的清涼。據說,燒塔這一活動,是為了紀念被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火燒慶功樓而殺害的將領。而在故鄉,人們習慣以燒塔這樣熱鬧的場景以及火勢的旺盛來指示一年運勢的興旺以及五穀的豐登。

故鄉的中秋

奶奶在家拜月

觀完燒塔,已經過了零點時分,我們告別摯友,踏著月色依依不捨地離去。夜深露重,而煙霧依舊很濃,許多人家都已入睡。深夜裡只聽到自己的腳步聲,以及從巷子裡傳來的犬吠,偶爾有一兩輛自行車響著鈴鐺擦身而過。涼風拂面,睏意俱消,明月相隨,關山萬里,抬頭向天,月亮照著我們走。月光輕盈,如一襲雪白的輕紗,披在這江南的鄉村小路上。這時,開始惦記起家裡溫暖的被窩,以及賞月的水果、茶點和糕粿……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