蕭何是如何從老大混到老二的?

蕭何是如何從老大混到老二的?

蕭何,漢初三傑之首,是劉邦成就帝業不可或缺之人。後世對他的定位,也多將其視為劉邦集團中的二號人物,忠心於老大劉邦,是如何做好一個副手的模範典型。但當我們細察蕭何生平,卻發現有不少疑點,令人感覺那一片忠君之色下,似有其他隱情。

潛龍勿用

關於蕭何的主要信史材料,是司馬遷所著的《史記》,他在其中被放到“世家”一類中,此類專用於記敘那些在司馬遷看來,重要性僅次於帝王之人。

但在《史記》中,蕭何的形象,卻有很多模糊之處。不知其生於何等人家,父母從事何種工作,社會地位如何。

“蕭相國何者,沛豐人也。以文無害為沛主吏掾。”蕭何,乃是沛縣豐邑人氏,有“文無害”之能,以此當上了沛縣的“主吏掾”。這是《史記》中蕭何出場的情況,與其相比,劉邦、項羽都有關於其家庭背景的描述,與蕭何同列於“世家”中的張良、陳平、周勃等人,也有這方面的內容。

司馬遷著述《史記》時,有所謂互見之法,即將一人之事蹟,根據敘述所需,分置於不同篇目中。然而翻遍《史記》一百三十篇,也找不到關於蕭何家庭背景的一字記載。

蕭何是如何從老大混到老二的?

“文無害”,有兩種解釋:一是善寫公文,一是善處公務。總而言之,都是有行政之才幹。這樣的苗子,可不是彼時一般人家所能培養出來的。讀書識字,於今日是普及大眾,在兩千餘年前,則是社會上少數人才有機會得到的“特權”。若非王公貴族,那麼便是家資殷實。

秦始皇曾將許多地方上的豪強連同貴族一同強行遷入關中,而蕭何一家得免,可以推斷,蕭家,本是沛縣一中等土豪。

根據諸多學者的研究,“主吏掾”為一個僅次於縣令長的官職。“主吏掾”的關鍵詞在一個“主”字,縣令長之下主要的屬吏,地位高於其他屬吏,僅次於縣令。也就是副手。

蕭何是如何從老大混到老二的?

《楚漢傳奇》中楊立新飾演的蕭何有“一代明相”的卓然之風

蕭何做官時,為秦朝治下,秦始皇以強硬手段將存在於關中地區的郡縣行政體制推廣到新近征服的六國之地,沛縣也在其中。這套行政體制有一特點,即一縣的最高行政長官——縣令長,由朝廷任命,基本上都是外來者,故而沛縣人氏不可能做沛縣之令長,但縣令長之下,配合他開展工作的屬吏,則多為本地人。

蕭何是如何從老大混到老二的?

秦國時期地圖

蕭何能成為沛縣令長的副手,除了他個人的傑出才幹外,與其家庭或者說家族在當地的勢力也應該有關係。假如當地曾有那麼幾位大土豪,被強遷進了關中的話,那麼蕭家,或許便成為了一等一的存在,是任何一個外來令長,都要拉攏的地頭蛇。

《史記》又言,蕭何曾因為政績出色,得到上級領導的推薦,要將其弄到皇帝身邊當差,但為其所拒絕。疑點又來了。一個縣令長之下的屬吏,怎麼可能繞過縣令長,直接與上級搭上線?而且對於上級的美意,還有拒絕之力?更令人生疑的是,賞識蕭何的上級領導,有著非同一般的官階——御史。

御史,在秦朝官制中主掌監察官員隊伍之職,最高主官名為御史大夫,其地位僅次於丞相,史稱為“丞相之副”,而在與皇帝的關係上,又要略勝於丞相幾分。御史大夫之下的屬官有御史中丞、監郡御史等。與蕭何打交道的御史,當是一位監郡御史。

蕭何是如何從老大混到老二的?

被歷朝歷代效仿的秦朝官制

再來看看蕭何的直接上司,那位沛縣縣令長。

此公在《史記》中是一個絕對的配角,姓甚名誰都沒寫清楚,其主要事蹟是他在陳勝吳廣舉事之後,風聞天下各縣之中,多有本地屬吏殺了外來縣令長造反的事情發生,心中惶恐,便準備主動“投誠”,加入到起義大軍中,以免哪一天突然被哪個屬吏當成了投名狀。

在這位縣令長的計劃中,他所物色的主要合作伙伴,有兩位:一是蕭何,一是曹參。其時曹參的官職與權力,均在蕭何之下,實際上都要看蕭何意思行事,對此《史記》有明文記載:“(曹參)秦時為沛獄掾,而蕭何為主吏,居縣為豪吏矣”。

不料事到臨頭,這位縣令長突然反悔,最終以被“義士”所殺的結局收場。需要注意的是,從這位縣令長極少的戲份與臨死前的舉動來看,他似乎並不具備實際上主政沛縣的權力,這個地方,都掌握在以蕭何、曹參等為代表的地頭蛇勢力代表手中。

那麼身為“主吏”的蕭何,又是如何操控沛縣的事務?對於劉邦集團的構成,後世學者有所謂的“豐沛元從”之說,即一幫由他的老鄉所構成的鐵桿分子,包括蕭何、曹參、樊噲、周勃、夏侯嬰等人。此為劉邦集團的中堅力量,而在劉邦集團出現之前,這些人要麼是沛縣的官吏,要麼是沛縣的無業遊民,或者說,黑幫分子。他們都直接或間接地受到蕭何的“領導”。

蕭何是如何從老大混到老二的?

劉邦。江蘇省南京博物院歷史館。圖/俄國慶

如曹參,為沛縣獄掾,沛縣司法之官,位在蕭何之下,自要聽其號令。夏侯嬰,為沛縣廄司御,管車馬的,那也是蕭何所指揮的對象。周勃、樊噲,都是無業遊民,他們似乎並未受蕭何的直接指揮,但他們的大哥——劉邦,毫無疑問對蕭何很是尊敬。這種尊敬的原因,離不開蕭何對劉邦的特別照顧。

劉邦是無業遊民,但他不是無賴,司馬遷所言無賴與後世所言無賴是兩碼事。前者指沒有一個正當職業,比如種田,後者指流氓。劉邦絕非流氓,家境不錯,家中雖然人口眾多,卻還有能力送他去讀書,只不過他無心向學罷了。

蕭何是如何從老大混到老二的?

《楚漢傳奇》中陳道明飾演“草莽皇帝”劉邦

不好讀書的劉邦,在沛縣主要從事“社會活動”工作,如沛縣另一土豪,極有可能的黑幫頭子王陵,就曾是他去投靠的對象。更令人吃驚的是,此人還曾遠出沛縣,投奔一個名為張耳的人,時間有數月之久。這個張耳,可不是尋常人物,其為戰國四大公子之一的信陵君的門客,為當世著名遊俠。遊俠,說白了,也就是存在於官方法制秩序之外的人,是秦朝政權的敵人。劉邦,曾視信陵君為偶像,大約其青年時期的人生理想,便是做一遊俠。

蕭何很看重這位“有志青年”,不僅時常利用職權在一些事情上偏袒於他,還在其到咸陽服徭役時,贈其多於其他人的錢財。這個劉邦也是奇怪,到咸陽服徭役,本是凶多吉少,一般人避之唯恐不及,他卻是去了很多次——“常繇咸陽”。聯繫到那遊俠的理想,那麼劉邦去咸陽服徭役,會不會有去聯絡拜訪其他隱藏於地下之遊俠的可能?

蕭何對於劉邦種種異常之舉,焉能不知?然而他卻有意庇護之,就甚至在劉邦後來私縱徒役(服徭役之人),聚集起一夥人,躲在山中,開始公開與秦朝政權對抗之後,蕭何明知其所在,卻隱瞞不報,還長期與其保持暗中聯繫。故而當那縣令長準備起事時,蕭何就能迅速令樊噲去急報於劉邦。

種種跡象表明,在沛縣這個地方,真正的老大級人物,很可能就是那位家勢顯赫,人脈深厚,黑白通吃的主吏蕭何。劉邦則是在其照顧與庇護之下的一個“社會活動家”。

他們各自的命運及彼此間的關係,隨著秦末戰亂的到來,開始發生劇變。

蕭何是如何從老大混到老二的?

誰是老大?誰是老二?

主客易位

秦末戰亂,正式開始於陳勝吳廣的大澤鄉暴動,非正式的開始,則是不勝枚舉,在陳勝吳廣之前,便有許多的地方反抗活動存在,劉邦進山便算是一例。

當沛縣縣令長死於非命之後,沛縣的起義軍需要一位領導者。明明都起義了,卻還沒有一個領導者,這也說明了劉邦此時距離老大的位置,還有一段距離。

蕭何是如何從老大混到老二的?

陳勝吳廣起義連環畫

選老大之事,也是充滿了疑雲。按《史記》記載,眾人皆推劉邦,劉邦卻力辭不就。他不當,那麼就是蕭何最有資格了,再次之便是曹參。有意思的內容就來了:“蕭、曹等皆文吏,自愛,恐事不就,後秦種族其家,儘讓劉季。”這兩位都是做官的人,通曉秦朝律法,知道造反這事罪責甚大,如果失敗的話,會被誅滅全族,故而一個勁兒地要劉邦上。

秦朝律法嚴酷,逼迫天下皆反,這是自西漢開始的一種黑化宣傳,事實上,秦朝律法可以稱為完備,但要說嚴酷的話,與後世如明清相較,還差一些。但造反,無論在哪個朝代,都是大逆不道之罪,秦朝時期,自不會例外。這蕭何、曹參都已經是主要參與者了,還要因為這個原因,將老大位置拱手相送,完全說不過去。

作為沛縣實際上的一號人物,曾經的秦朝官吏,在這風起雲湧之際,他是不可能像劉邦或者陳勝那樣,毫不猶豫地便舉起義旗,登高一呼的。他必然是以他那精明的頭腦,對於秦朝政權以及眼下之形勢,進行了一番周密的計算與判斷。結論很可能是,沛縣的義軍,前途渺茫。

蕭何是如何從老大混到老二的?

陳勝吳廣起義紀念郵票

彼時之群雄中,勢力最大者,為陳勝集團,在沛縣起義之時,其眾已達到數萬的規模且還在急劇膨脹中;其次則為楚國貴族項梁,其眾近萬;再次,就是那些六國貴族之後,他們擁有自戰國末代而來的政治遺產,很容易就能招攬到兵馬,形成一股力量。

沛縣義軍有多少人馬呢?二三千人,這是《史記》的記載。陳勝、項梁、六國貴族之軍,有相當數量的勇猛善戰之士,還收降了一些秦軍,特別是項梁,於起義之前就暗中籌謀多年,又是楚國名將之後,諳熟兵法,其軍最為精銳,戰鬥力極強。

至於沛縣這二三千人,其中有多少接受過正規軍事訓練者,那就不敢樂觀估計了,大約九成都是昨日的莊稼漢。這樣一支烏合之眾,能在秦末亂世中有何作為?蕭何應該是不會有大的指望,他最有可能的打算,是尋一明主而投之。

蕭何是如何從老大混到老二的?

雖然史料並未記載,但可以肯定,沛縣義軍初期的謀主,或者說幕後的指揮者,當是蕭何無疑,這方面的證據,可以從雍齒事件那裡得到一些線索。

雍齒,當是沛縣另一黑幫分子,與劉邦早有嫌隙,但劉邦竟然將關鍵的老巢——他家鄉豐邑交給此人把守,結果此人很快叛變。對於這件愚蠢到難以解釋的事,唯一合理的解釋是,另有一人做出了這個劉邦不可能做出的決策,蕭何嫌疑最大。

作為幕後的老大,在臺前同時配置多個角色,以互相制衡,這是很常用的套路,雍齒因此冒了出來。蕭何會用他,估計也和此人位在他黑白通吃名單中有關,但蕭何沒料到,這廝遠不如劉邦可靠,一出來,就反水。

蕭何是如何從老大混到老二的?

《楚漢傳奇》中尤勇扮演雍齒

失去了根據地的沛縣義軍,不得已要去另投其他勢力,以求援軍,奪回老巢。這是蕭何計劃的提前執行,屬於重大的戰略失策,若他確為幕後老大,那麼此次事件必然令其威信大損。而沛縣義軍東碰西撞的,居然投到了項梁旗下,對於蕭何而言,又是一個極不好的消息。

項梁是楚人,對於秦朝極為仇視,蕭何卻為秦吏,且那沛縣本為楚地,蕭何也曾為楚人,一個楚人居然投靠了滅亡楚國的死敵,為虎作倀,無論如何,項梁以及他那幫項家子弟,都會對此心存芥蒂。

但劉邦就不同了,他也算是楚人,也當了秦朝治下的亭長,但無論是從官職的大小,還是反抗秦朝的事蹟,他都比那蕭何看起來要順眼得多。

蕭何是如何從老大混到老二的?

大約就是在此時,因為所投之主項梁的好惡,沛縣義軍開始朝劉邦為主的方向發展。這種發展與此集團兩次重要的擴充有關:一次是項梁以五千兵馬借與劉邦,一次是沛縣義軍到一個名為“碭”的地方,招了五六千人。項梁借兵無論是否歸還,那顯然都是不會聽蕭何招呼的,在借用期間,他們只會聽劉邦號令。而“碭”擴軍所得之兵,也是隻會唯劉邦馬首是瞻。

為何?因為這“碭”,正是劉邦當年私縱徒役之後,曾經“流亡”過的地方,是他曾經戰鬥過的地方,此番歸來,許多當年的熟人紛紛來投。根據《史記·高祖功臣侯者年表》的記載,從這個“碭”而出的漢初開國功臣,有十六人之多,從沛縣而出的漢初開國功臣,則是十三人。

劉邦就此掌握了這個集團。他與蕭何之間,發生主客易位。

但這並不意味著兩人鬧翻,主令客走,或者客氣而奔。相反,他們迅速地適應了這一變化,一個開始做老大,在群雄之中逐漸嶄露頭角;一個則開始做老二,發揮副手的功效,為這個集團在亂世中乘風破浪保駕護航。

如此和諧的角色轉換,一定經歷了內心的痛苦與掙扎,但很快就會屈服於他們兩人的處境中。劉邦非庸人,蕭何更非蠢材,他們都明白,此時他們要是玩內訌,那麼結果就是,死。

但他們可能都沒想到,他們不僅活了下來,還獲得了問鼎天下的機會。

蕭何是如何從老大混到老二的?

楚漢滅秦與爭霸天下整體形勢圖

君臣之道

公元前208年8月,項梁戰死。此後義軍之勢大挫,項梁集團所扶持的楚後懷王趁機開始削弱項氏家族的軍權,在其所物色的棋子中,劉邦是極為重要的一顆。

劉邦此時年近五十,與剛剛戰死的項梁大約屬於同輩,而項梁集團的接班人項羽,則是一不到二十五歲的小夥子。對於曾為項梁所重的劉邦,項羽極為尊敬,在《史記》中,有不少內容都體現了這種尊敬,如《項羽本紀》與《高祖本紀》中,就有“沛公、項羽相與謀曰”,“沛公、項羽乃攻定陶”的記載。

蕭何是如何從老大混到老二的?

漢初三傑

左右逢源之下,劉邦已然成了義軍之中一等一的人物,劉邦集團也已成形。蕭何,曾經的老大,則退居幕後,開始了他的老二生涯。

他做得也很好。劉邦初入關中時,軍紀渙散,來自於鄉野之間的部將,盡皆衝入宮中,大肆搶掠,唯獨樊噲、張良、蕭何三人,於史料記載中有截然不同的表現。樊噲、張良勸阻劉邦整頓軍紀,蕭何則一入咸陽便去“搶”那秦朝的圖書典籍。

他是有高度智慧與文化修養的人,知道天下之大,盡在那些圖書典籍之中,如那秦朝七百餘縣,各縣之人口多寡、物產貧豐、方位所在、交通情況等等,皆為欲爭天下者所必須掌握的戰略情報。

蕭何是如何從老大混到老二的?

沒有張良的輔佐,劉邦很難成為一代帝王

爭天下?此時劉邦集團,便已有了爭天下之心,這是不爭的事實。然而爭天下之路,應該從何走起,劉邦集團中,卻並無一個人有成熟的想法。一定要說有的話,那就非蕭何莫屬。

此時劉邦集團中,另一重要謀士乃是張良,但其所謀,長於對於人心的把握,不好聽的說法,便是勾心鬥角,近於陰謀。而蕭何,則在大戰略方面建樹頗多,第一個體現便是劉邦封漢王一事。

項羽到來之後,劉邦被驅逐到巴蜀一代,弄了個漢王頭銜。劉邦集團中,多認為此乃受了不公對待,皆忿忿不平。蕭何呢?他有獨到見解。

《漢書》中,對此有一段記載:

何諫之曰:“雖王漢中之惡,不猶愈於死乎?”漢王曰:“何為乃死也?”何曰:“今眾弗如,百戰百敗,不死何為?《周書》曰‘天予不取,反受其咎’。語曰‘天漢’,其稱甚美。夫能詘於一人之下,而信於萬乘之上者,湯、武是也。臣願大王王漢中,養其民以致賢人,收用巴、蜀,還定三秦,天下可圖也。”漢王曰:“善。”乃遂就國,以何為丞相。”

其大意是蕭何勸諫劉邦,分析了當時的情形,劉邦是去也得去,不去也得去,但關鍵是去巴蜀當漢王,要把漢中要過來,如此將來才有翻本的可能。

漢中,是位於中國地理南北分界線附近的一重要地區,控扼交通要道,物產豐富,易守難攻,自古以來就是兵家必爭之地。楚漢相爭之後四百餘年的三國亂世,諸葛丞相將以此為基地,展開他那註定無望而又偉大的北伐。而楚漢相爭之時,蕭何丞相則將以此為基地,拉開劉邦集團逐鹿天下的序幕。

在劉邦“明修棧道暗度陳倉”,突襲關中,大獲成功之後,蕭何留守於漢中,以幾乎沒有動用武力之方式,降服了那裡的秦朝守軍,在其所得到的戰略資產中,便有人類水利工程史上的奇蹟——都江堰。巴蜀地區成為劉邦集團一大後勤補給來源,蕭何又去往關中,苦心經營此地,在楚漢相爭四年大戰中,為劉邦集團源源不斷地輸送糧草、兵員等。

行軍作戰,後勤為重,所謂“外行看兵器,內行看後勤”,劉邦與項羽戰,屢敗屢戰,之所以能屢敗屢戰,就在於其有蕭何所打造出來的後方戰略基地,持續輸血,敗而不倒。反觀項羽,屢戰屢勝,卻始終不能掌握戰略優勢,其後方戰略基地——彭城地區,還在劉邦麾下的彭越之襲擊下,被弄得千瘡百孔。

劉邦,可以輸很多次;項羽,一次也輸不起。這是蕭何給劉邦集團創造的戰略優勢,這不是一兩個陰謀詭計所能帶來的。更不用說蕭何還於劉邦集團最為低落之時,發掘出了韓信這等絕世將才。

蕭何是如何從老大混到老二的?

陸川執導的電影《王的盛宴》中,沙溢扮演的老年蕭何讓人眼前一亮

漢朝建立之後,劉邦論功行賞,推蕭何為第一,在張良、韓信之上,這其中自然是有帝王權術之考慮。但也不可否認,這位同樣有大智慧的帝王十分清楚,到底是誰以最強有力之手,將他推上了帝位。

然而劉邦對於這位副手,也是難以放心的,那是古代君臣關係中繞不過去的坎,何況還是他們兩人那種奇怪而複雜的關係。

但劉邦始終動不了蕭何。為何?原因很多。比如,蕭何在關中經營多年,劉邦所立的西漢王朝,又是以關中為腹心,也就是說,劉家皇帝,是坐在了蕭何那樹大根深的地盤上。豈可妄動之?

蕭何是如何從老大混到老二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