爲什麼司馬炎不吸取七國之亂的教訓,還大肆分封諸侯王《一》?

西漢立國後,漢高祖劉邦大量分封同姓宗室子弟為王,導致了漢景帝時期的“七國之亂”。如何控制諸侯王權力過大的問題,一直困擾了西漢幾十年,直到漢武帝實行“推恩令”,這一問題才最終解決。

前有“七國之亂”的慘烈教訓,那麼晉武帝司馬炎為什麼還要大肆分封宗室子弟為王呢?

為什麼司馬炎不吸取七國之亂的教訓,還大肆分封諸侯王《一》?

我們知道,西晉司馬氏政權是依靠士族官僚的支持取得的,西晉王朝也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由世家大族完全控制的大一統王朝,可以說,士族是西晉王朝維持統治的階級基礎。

因此,西晉在建國後所制定的一系列政治經濟措施,都是圍繞著保護士族利益和鞏固自身專制統治為前提而展開的。如九品中正制是保證士族世代為官的政治特權,而蔭親屬制則保證了士族的經濟利益。之所以制定這些對士族優待的措施,其目的就是為了取得士族對司馬氏政權的有效支持

為什麼司馬炎不吸取七國之亂的教訓,還大肆分封諸侯王《一》?

但晉武帝司馬炎自己也認識到,士族作為一個特權階級,其強盛的階級勢力固然可以對鞏固自己的統治有很大程度上的積極作用,但若是任由其勢力不斷擴大和膨脹,又會構成對司馬氏政權的潛在威脅。晉武帝自己就是通過“禪代”而取得皇位的,自然清楚階級勢力過於強大的危機機,他擔心自己“禪代”的故事重演,再加上他認為曹魏政權不長久的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缺乏宗室藩屏的保障。

基於這些原因和考慮,晉武帝採取了一系列具有針對性的措施,其中最重要的便是大封同宗子弟為王。泰始元年(265年),西晉建國之時,晉武帝分封二十七個同姓王,以郡為國;之後又不斷擴大宗室諸王的權力,諸王可自行選用國中文武官員,收取封國的租稅。

晉武帝大封司馬宗室子弟為王,其目的便是想造就一個能夠藩屏帝室的皇族勢力,用以對抗士族中的野心家,因此賦予了宗室王很大的政治權力和軍事權力,如裁撤州郡武備,並允許宗室王在自己的封國內有自置軍隊的權利,允許宗室王出鎮和允許宗室王參政

等。

為什麼司馬炎不吸取七國之亂的教訓,還大肆分封諸侯王《一》?

雖然晉武帝司馬炎在實施過程中有點矯枉過正,比如允許宗室王出鎮和允許宗室王參政就存在嚴重弊端,因為一旦參與政務的宗室王利用自身特殊的政治地位和政治特權與出鎮的藩王相勾結,勢必會破壞中央政府的正常運行機制和運行秩序,再加上有本王國自備軍隊作為的後防屏障,勢必會引起整個局勢的動盪。這也是八王之亂爆發的一個重要原因。

但是我們不能開上帝視角,因為知道了八王之亂以及此後的種種亂象,就來否定司馬炎分封諸侯王在當時的合理性和必要性。實際上,司馬炎最大的失誤在於讓白痴晉惠帝司馬衷繼承皇位。不說齊王司馬攸,就是晉懷帝司馬熾即位,歷史的走向也不至於如此荒誕而又殘酷。

在那個時代,他最擔心而且最緊迫的始終是怎樣將士族的力量控制住的問題。

所謂的以史為鑑是多麼的不靠譜,每個時代都有本時代最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也有自己時代難以解決的問題,很多事不能想當然。而晉武帝司馬炎最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是保持司馬氏政權長久,不會出現自己“禪代”曹魏的故事重演。王夫之在《讀通鑑論》中說:“魏之削諸侯者,疑同姓也;晉之授兵宗室以制天下者,疑天下也。” 這個”天下“說的就是天下士族豪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