單身之後,我才看懂了他

單身之後,我才看懂了他

第二次讀《挪威的森林》,所有的劇情線索都清晰了許多,書中那些美好或不美好的描寫,也成了清晰的畫面,在腦中呈現出來。

我有個習慣,應該說是陋習,看書時總是動不動聯想前後文,想要把想到的問題弄個水落石出,自是需要比他人多費些力氣,久而久之,也便成了習慣。

可是當我第二遍看這本書到中間時,隨著情節脈絡愈發清晰,自己的大腦反而受到了更大的折磨,感覺精神上面壓了了塊大石頭,十分壓抑。甚至會像陷入思想深淵,不肯罷休。

同時自己無法控制住自己的思緒,又像是自己的思想被緊緊的困在了一個四方四正的牢籠裡,左右撞來撞去,死死的被束縛住,這種樣子不是出現一次了。每一次出現的時候自己就感覺被架到了空中,無法動坦,我無法描述這種心理以及身體上面的感覺,由於這次這種感觸更加明顯,情緒波動也特別大,就索性用簡短的文字記錄了下來。現在感覺這只是這本書抽象理念在大腦裡變具體了。以下就說說對這本書自己的理解。

如果說我真的把這本書讀懂了,也不盡然。

這是一本讓人在靈魂深處懺悔並自我救贖的書籍。

此時我是同情村上春樹的,他是廢了多大的苦心才能將那麼抽象的理念落寞孤獨而又精彩絕倫的表達出來,為著他的感動而感動才寫出我所想到的東西。這本書讓我聯想到了《肖生克的救贖》這部電影。兩者相比較而言,前者它隱藏的更深,重視著一種心理的衝擊,它以一種十分抽象的理念去稱述一件事實。更是給人不能左右的想象空間。而後者卻有著清晰明瞭的線索以及方式。只是重在給人視覺以及行動上面的感觸。我這裡不是否定《肖生克的救贖》。話說回來,他們本質上是相同的,不置可否。我也挺喜歡這部電影的。它和《挪威的森林》有著異曲同工的效果。

言歸正傳,多讀了一遍,自然多了一份感觸與收穫。也喜歡村上春樹潤物無聲、潛移默化的寫作方式。在《挪威的森林》這本書中,他可以將文章的主線的融入一次平常的午餐,一次動人的接吻,更或者是一首首苦澀吉他語。他的對於情感的表達也是十分特殊的,就像書裡的“沒有隻言片語,只有半夜的吉他”;亦或者一次性交。將所描述的情感用一種獨特的方式表達出來,無比細膩。作者筆下男主〔渡邊君〕平淡無奇的生活,凡人一樣的七情六慾。但當仔細讀過,並絞盡腦汁去想或者靜靜體會時,才會發現文章結構是多麼奇特,他給讀者的心理暗示是那樣的有深度。它時時刻刻給人一種欲言又止的感覺,同時給了讀者被限制的想象空間。隨著文章線索慢慢積累和情節推進時,男主的平常生活與所謂的人生開始接軌。這使得文章變得耐人尋味。

有一點顯得更加重要,不得不說。在這裡,主人公的塑造與所生活的環境和當下的日本文化是分不開的。不論文中描寫的在世人眼裡覺得是不堪的,抑或是應受到批判的。卻在文章有著不可或缺的地位。這裡轉述村上春樹的幾句原話“原則上我不喜歡給小說寫後記,但對這本小說我感覺有寫的必要”。這樣的筆法,自我感覺是村上對於這本書讀者的垂愛了吧。當一切塵埃未定,處處朦朧的時候,作者又在後記中提到“這應該是一本私人性質的小說,也是一種感情問題”,這樣一筆讓人更是感覺文章結構的巧妙。這草草的兩筆,當讀者真正讀懂時,會發現村上春樹一方面在塑造主人公的同時,另一方面也在闡釋著自己。這樣的結尾使得所有情節連接起來構成的一個虛幻世界顯得更加的逼真。再也不似男主生活般的平淡無味。這種衝擊不是感官上的,而是來自靈魂深處的,也顯得更加的強烈。尤其是書中的虛幻世界與讀者眼前的現實相碰撞時,給人一種置身汪洋之中,周遭都是茫茫大海。唯一的,只能是自我救贖。至於碰撞的確切結果,只是讀者當下的現實世界和內心世界所決定的,我也不多贅述。

再說文中女性角色們——直子、玲子、綠子、初美,我之所以把文中所有提到的女的都寫出來。是因為客觀上她們的總和才是真正的女主。而不想說直子才是文中主觀最唯一的女主。就是因為這種分不清楚的男主的情感糾葛才使得文中平凡的人們及人們的生活在讀者腦海裡形成了一種不顯於色的積累。到文章結尾或主題顯化時,一切都會像潮水一樣在大腦裡湧出來。這也是我寫這篇東西的真正原因,一直在文中作為情感主線的直子慢慢的在讀者心裡更加逼真時,會慢慢發現,這種真實美麗借喻的方式是多麼巧妙,從文章的開頭一直到結尾,一直只是一個朦朧的初始狀態。懂了時,這種朦朧只是每一位讀者心裡一個唯美而又悽楚的不解情節。無一例外,其他幾人都一樣,沒有一個人會單純的活在一個世界裡。這些坎在我們心中或者男主身上都是一樣的,不論時間如何變化,不管自己怎麼抉擇,那個東西已經變成了一種永恆。當身處這樣的牢籠時,能做的只能是自我救贖。然而並不是說這個是無法改變的,我的真實意思是想要表達出這種情結只是每個人人生中必不可少的,一種難以啟齒,一種不可能遺忘的事。繼續讀時發現,綠子和玲子的出場,加上後來時間裡發生的事,我們才會發現,沒有什麼事抹不平的,同上面提到的一樣,不論任何東西都是時間裡的,當時間過去時。那個東西也不再一樣的,或者已經是回憶遙遠的記憶了。這兩個人物的進入也使的文章更加有深意。給人一種山重水複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感覺。

讀這本書的原因只是偶爾聽說這書所述特別的美,就想拿來當做枕邊書,然而當自己匆匆看完第一遍時才發現書裡的情感糾葛以及心靈與心靈的糾纏太複雜了,不宜睡前讀。第二遍也讀完了,思緒越發清晰了一些。當然,它依舊不適宜做一本枕邊書。有些東西,只適合放在過去,看懂了,便不敢再做叨擾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