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闕·梅花三弄》致敬經典 品讀簫與古箏「天闕」之旅

作曲:崔權;簫:張健;古箏:邱霽;錄音與混音:曹勐

錄音棚:中國音樂學院錄音棚;混音棚:迴音工作室

《天闕·梅花三弄》是由笛簫演奏家張健和古箏演奏家邱霽共同演繹並配以電子音樂和崑曲元素的音樂作品。

這是近期來,這幾位音樂家合作的第四首作品,在《霧》的朦朧、《雨程》的悲壯和《雲》的縹緲之後,我們終於迎來了這首致敬經典《天闕·梅花三弄》。

《天闕·梅花三弄》致敬經典 品讀簫與古箏“天闕”之旅

“天闕”有天上宮闕的意思,蘇軾著名的《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中的千古名句“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描繪了月宮的美好仙境,表達了對人間的苦悶和眷戀。同時“天闕”在古代也代指京城,而恰好這首作品也是在首都創作的。

這首作品借用了中國經典古曲《梅花三弄》的音樂元素,用現代的音樂語言向經典致敬。說到致敬是因為“梅花”在中國人的心中是一種高貴和聖潔的代名詞,《天闕·梅花三弄》的音樂中隱隱約約透露出一種高貴的感覺。

《天闕·梅花三弄》致敬經典 品讀簫與古箏“天闕”之旅

經歷了數日的暴熱,北京終於迎來的一場久違降雨,如同《天闕·梅花三弄》帶給我們的那種清涼、清新之感。

古箏和簫在演奏方面並未運用過多的高難技巧,簡潔的語言表現深度的內涵是更高級的一種音樂表達,如一個高音長音的控制,再如古箏泛音的靈動。就拿簫來說,隨著作品越來越多,表現越來越豐富,甚至有的作品表現力比笛子還要豐富,但是迴歸音樂本源,簫本身所具有的深邃、優雅的特質是作品最需要也是表達起來最有難度的。

有嘆於這幾位音樂家對理想的執著和對創新的追求,才有了高品質作品的持續創作。相信您也和我一樣,在欣賞這些作品的同時,也會期待他們會創作更多的作品。

《天闕·梅花三弄》致敬經典 品讀簫與古箏“天闕”之旅

音樂編寫 | 崔 權

作曲家、製作人

中國音樂家協會會員

作為中國竹笛樂團音樂總監攜作品在法國巴黎、德國慕尼黑、英國倫敦、日本東京與臺北舉辦音樂會;曾擔任“MIX與他的朋友們系列演出”《穿越夢想》,國家藝術基金項目“跨界融合舞臺劇”《遠古的呼喚》,“跨界融合舞臺劇”《大雅國風》,“大型實景燈光演繹”《長白山風情》,“大型實景燈光演繹”《千古王城》,“大型實景燈光演繹”《吉林烏喇》等項目的音樂總監和音樂製作;《獵戶座隨想》應中國上海大劇院杯中國上海國際青年鋼琴比賽組委會委約,榮獲中國音樂家協會第一屆“金鐘獎”三等獎;曾接受中央民族樂團、新加坡華樂團、廣東民族樂團、北京交響樂團、中國竹笛樂團、法國戛納交響樂團、鳳凰衛視、美國羅氏兄弟有限公司等團體與機構委約創作《板圖》《南風》《盎然》《鄉音》《樂春》《瑰麗三章》《蟬》《一線天》等原創音樂;曾接受內蒙古烏蘭察布市委宣傳部、河南省委宣傳部、中央電視臺、美國羅氏兄弟有限公司、中國北京舞蹈學院、中國澳門文化局等機構委約創作《墨》《烏》《太極》《大唐樂舞》《可可西里》《秀美》《魅》《天地七月情》《澳門新娘》等舞蹈舞劇音樂;曾參與《謀聖鬼谷子》《海上孟府》《武林外傳》《風吹雲動星不動》《刮痧》《大地之子-蔡希陶》、《白色陷阱》《重慶談判》等影視音樂創作;曾作為編曲參與《東來東往-回到我身邊》《女子十二樂坊-奇蹟》《沙寶亮-沙寶亮 III》《楊坤-哪一天》等專輯的編曲製作。所作音樂曾在世界多國表演並受到讚譽。

《天闕·梅花三弄》致敬經典 品讀簫與古箏“天闕”之旅

簫 | 張 健

現任中國音樂學院講師,中國民族管絃樂學會中國竹笛專業委員會副秘書長,中國竹笛樂團團長。作曲、電子音樂製作、跨界融合與一身。曾多次榮獲“上海之春”國際音樂節、中國民族管絃樂學會,以及文化部頒發的優秀教師獎及園丁獎。2012年出訪法國參加“世界一百位笛家大會”並在巴黎音樂學院舉辦專場音樂會,2013至2017年與中國竹笛樂團在歐洲多國成功舉辦專場音樂會,2015年由中國唱片總公司出版《吳音粵韻》張健協奏曲專場音樂會現場專輯。2008年擔任奧林匹克運動會開幕式音樂主創,創作的太極主題“自然”音樂讓人印象深刻;2010年創作第29屆世界音樂教育大會開幕式音樂;2014年創作《榮譽的管理》電影音樂,此部影片更是獲得了2014年第67屆戛納電影節最佳短片提名。2016年-跨界融合舞臺劇《遠古的呼喚》項目執行人。創作世界音樂風格CD專輯《笛簫五彩展玉屏》《大雅國風》獲得音樂界高度讚揚!

《天闕·梅花三弄》致敬經典 品讀簫與古箏“天闕”之旅

古 箏 | 邱 霽

箏演奏家與教育碩⼠、中國⾳樂學院國樂系副教授、碩⼠研究⽣導師、北京青年聯合會第⼗屆委員。 在箏樂演奏上,邱霽提倡“純粹、樸素、⾃然”的演奏⽅式,推崇建⽴在的中國傳統審美上的“新古典與⽂⼈主義”。邱霽在箏的傳統、現代、即興等不同⾳樂領域均有獨特的見解與藝術風格:她⾸演了⼤量國內外作曲家創作的當代作品;她深⼊研究中國傳統⾳樂⽂化與箏流派藝術,特別是潮州、客家兩派,並將⽇本箏、越南箏和古琴的⾳⾊和演奏特點融⼊到⾃⼰的⾳樂之中;她對箏的即興演奏和跨界嘗試使之成為極少數能進⼊德國“WOMIX”世界⾳樂節的中國⾳樂家。從1998年邱霽在北京⾳樂廳舉辦“為紀念邱⼤成先⽣—邱霽古箏獨奏⾳樂會”開始,其演出⾜跡遍佈歐亞⾮⼏⼗個國家,琴聲響徹眾多國際知名⾳樂廳,被海外媒體讚譽為“技術和藝術的完美結合”。多年來,邱霽在演出、教學、創作、科研等⽅⾯的成果主要包括: 專輯《黔中賦》、《蜀籟——邱⼤成、徐曉林作品集》、《秋說…邱霽彈箏》、《粉紅蓮-邱霽南派箏樂專輯》等; 專著及論⽂:《古箏南派風格樂曲訓練⼋⾸》、《論箏技法的分類及其演變》、《刪繁就簡、諸法歸⼀——淺論箏的基本演奏形態》、《箏曲“林泉”的⾳樂分析及演奏中的若⼲問題》、《關於流派箏曲演奏中的兩種律動》等;作品:《⽔·仙》、《神⼈暢》、《春江花⽉夜》、《鬧臺》等。

《天闕·梅花三弄》致敬經典 品讀簫與古箏“天闕”之旅

錄音與混音 | 曹 勐

中國音樂學院副教授,優秀青年年錄音師,音樂音響導演專業碩士。中國錄⾳師協會音樂錄音委員會委員,中國傳媒大學藝術學部創作導師,中央⾳樂學院指揮系外聘教師,⾸都師範⼤學音樂學院外聘專家,德國MSM製作公司中國合作錄⾳師。主要研究⽅向為⾳樂錄⾳、⾳樂會擴聲等。擅長中國民族⾳樂和西⽅古典⾳樂的錄⾳製作,具備立體聲、多聲道環繞聲、沉浸式環繞聲等多種類型與形式音樂節⽬的錄製經驗。曾與國內外眾多優秀樂團和⾳樂家合作,近年來陸續錄製發⾏了了大量CD、DVD唱⽚片。其中錄⾳作品《千年莫⾼》獲2017年華韻杯中國影視⾳樂優秀藝術獎最佳影視⾳樂錄⾳,《呂嘉與布尼亞季什維莉演繹舒曼與西貝柳斯⾳樂會》獲2 0 1 6年中國電影電視技術學會《聲⾳製作優秀作品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