鎮壓太平軍 曾國藩三度兵敗自殺

曾國藩被譽為晚清四大"中興名臣"之首,慈禧老佛爺稱他是"天下第一正人",後世對其為官、為人、處事評價也甚高,毛澤東和蔣介石都稱讚他為"後世楷模"。曾國藩一向仰慕明朝時的民族英雄戚繼光,中國歷史上最大規模的農民起義——太平天國運動爆發後,他以戚繼光為榜樣,訓練出一支與清廷八旗經兵制迥異的武裝部隊——湘軍。曾國藩在治軍方面頗有古之名將風範,但帶兵打仗,衝鋒陷陣,就不敢恭維了。曾國藩在鎮壓太平天國運動的過程中,屢敗屢戰,曾三度兵敗後羞憤自殺。

鎮壓太平軍 曾國藩三度兵敗自殺

曾國藩

靖港大敗

初掌兵權的曾國藩躊躇滿志,對自己訓練的湘軍很是滿意,認為湘軍必定會攻無不克、戰無不勝。沒想到所部首次進攻寧鄉就失敗而歸,求勝心切的曾國藩在聽信了鄉紳報告靖港只有幾百名太平軍後,隨即親率湘軍水陸大軍及五千多名當地的團丁轉攻靖港。湘軍很快就攻入了靖港,就當曾國藩縱馬入城之際,突然鼓聲大作,埋伏在不遠處銅官山上的兩萬太平軍如猛虎下山,衝殺了過來。原來太平軍早已做好準備,擺下了"空城計"。曾國藩猛地一驚:"不好,中計了",但為時已晚,毫無防備的湘軍很快潰不成軍。曾國藩欲效"徐晃救樊城"之事,在陣前插上一面旗子,手持寶劍,大聲高喊:"有退過此旗者斬",但團丁們還是紛紛逃命。曾國藩無奈之下,混在兵士中,跳到漁船上準備逃走。站在漁船上的曾國藩,眼見自己苦心經營的湘軍如此不堪一擊,又聽到追殺到岸邊的太平軍不停地喊:"不要放走了曾剃頭"。再看看自己的狼狽樣子,實乃奇恥大辱,於是兩眼一閉,跳入江中,幸被部將章壽麟救起,勸回了大營。

鎮壓太平軍 曾國藩三度兵敗自殺

九江、湖口戰役形勢圖

湖口慘敗

靖港大敗之後,回到長沙的曾國藩深刻反省自己的過失,他重整軍紀,企圖一雪前恥。經過一番休整,曾國藩率領軍隊在嶽州和武昌兩地重創太平軍。咸豐帝喜出望外,立刻授予曾國藩兵部侍郎銜,命其進攻九江。九江是長江流域重鎮,天王洪秀全非常重視九江的防務,見西線局勢緊迫,急令翼王石達開和猛將羅大綱出師西征。曾國藩想通過奪取九江為攻佔南京掃除障礙,但一時沒有攻克,於是採納了彭玉麟的建議,以小股部隊繼續佯攻九江,大部隊繞過九江,攻打湖口和梅家洲,想以此打通東進道路。湖口是一個連接長江和鄱陽湖的碼頭,梅家洲是江心沙洲,正對著湖口。

1855年,曾國藩率軍抵達湖口與太平軍相峙,石達開採用示敵以弱、誘敵深入的戰術,將曾國藩引入番陽湖內,把湘軍水師分割包圍,然後逐個擊破。湘軍大敗,損失慘重,太平軍甚至將曾國藩的座船俘獲,曾國藩的家書、奏章、咸豐帝的上諭、地圖等紛紛落於太平軍之手。為避免自己被俘,曾國藩再次跳入江中,恰逢水師統領彭玉麟駕船及時趕到,救下了他。羞愧難當的曾國藩想仿效春秋晉國大將先軫,縱馬赴敵而死,被手下勸阻,這才作罷。

鎮壓太平軍 曾國藩三度兵敗自殺

太平軍湖口大捷

祁門遇險

  1860年,曾國藩被任命為兩江總督,他將總督府設在安徽南部的祁門,祁門在地理形勢上很不利於設營,曾國藩卻堅持己見。不料,幾個月後太平軍圍困祁門,這時曾國藩手下的士兵已經悉數派出,他已經無兵可守。總督府里人心惶惶、亂作一團。曾國藩認為自己必死無疑,他寫好了遺折和遺書,手持短劍,等太平軍一攻克城門,就準備自裁。但是不久太平軍退去,原來是湘軍大將鮑超前來救難,曾國藩這才又逃過一劫。

用兵初期的曾國藩顯然沒有足夠承受巨大壓力的心理,但是多難使人新生,歷經挫折,曾國藩的心理承受能力漸強,最終成就了一番事業。曾國藩後來回憶他的人生歷程時說到:"吾初起兵,遇攻危,則有死心。自吾去祁門,而後乃知徒死無益,而苛生之可以圖後功也"。由此可見,他的心理確實是經歷了一番大的變化。想來這對他以後的人生都是大有裨益的。

鎮壓太平軍 曾國藩三度兵敗自殺

曾國藩語錄

曾國藩在軍事上的造詣,雖比不上中國歷史長河中的著名將帥,但在近代,他被普遍認為是中國傳統文化的集大成者,他實現了儒家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立功、立德、立言"三不朽"事業,不愧為"中華千古第一完人。"對此,讀友們怎麼看呢?

(歡迎關注 古今歷史風雲 更多精彩共同學習)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