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中核」:用核彈滅火、開礦、造水庫

威力驚人的核爆炸,除了提升核武器所必須要進行的試驗以外,通常也就放個大炮仗來威懾一下對手了。但戰鬥民族的特性顯然不會滿足於此,蘇聯就大膽地將核彈用於滅火、開礦、造水庫!

“核中核”:用核彈滅火、開礦、造水庫

1963年,在烏茲別克斯坦布哈拉約80公里外的一處油氣田發生火災,當時,工人在11號井打鑽時無意頂穿了一個壓力異常高的天然氣層,在巨大的壓力下,井噴洶湧而出,熊熊大火直衝天際。井內的氣壓足足是正常大氣壓的300倍,完全沒有辦法封閉井口,而且這個油氣田一天的產量高達1200萬立方天然氣,所以火勢極為驚人。消防人員用高壓水槍試圖滅火,根本無濟於事。工程人員試圖將洩漏的天然氣導入鄰近的天然氣井,也沒有成功。之後又嘗試了向1l號井中注入水泥和各種化學物質,都沒有什麼效果。就這樣,大火整整燃燒了兩年多。

最後,蘇聯原子能部提出了近乎瘋狂的核彈滅火方案。當然,原子能部在之前還是進行了兩次核爆封堵井噴的試驗都取得了成功。

1966年9月30日,先在11號井附近打了兩口斜井,再往其中注入隔離地下溫度的特製液體,然後在一口斜井裡引爆了一枚3萬噸當量的核彈。隨著一聲巨響,核彈爆炸產生的強大沖擊力瞬間將附近岩層全部陶瓷化,核爆的威力使岩層擠壓變形,11號氣井的套管也被擠壓變形完全封死。核爆炸23秒後,因為井內剩餘氣體燃燒殆盡,大火逐漸熄滅。工作人員進行預後工作時,檢測發現礦區未發現放射性物質沾染。油田開採工作也在不久後恢復正常,這次核彈的跨界爆炸讓全世界都震驚不已。蘇聯報紙《塔什干報》在當時發表了一篇關於這次核爆的報道,這枚核彈也因此成為和平利用核爆炸的一個經典例子。

“核中核”:用核彈滅火、開礦、造水庫

核爆炸阻斷失火氣井示意圖

有了核彈滅火的成功範例,蘇聯原子能部對核爆的和平應用更是大膽。首先想到了開礦,如果常規的普通炸藥開礦,粉碎100萬噸的礦石巖塊,需要先挖掘2~4千米的巷道,鑽出1萬米深的井,使用50~60萬噸炸藥,所花費的成本,大約要佔礦產價值的30%~40%。如果採用核爆炸,那就又省錢又省時了。

從1969年開始,蘇聯就對利用核爆粉碎礦石的技術可行性和經濟性進行了試驗評估。1972年,在基洛夫斯克市北20公里處,在礦體厚度約30~60米,長200多米的礦石地段上,進行了第一次試驗。引爆了1枚2.1千噸當量的核彈,粉碎了50×50×50米的礦段體積。

1984年,進行了第二次試驗。引爆了2枚各1.8千噸當量核彈,粉碎礦段體積達到了50×125×90米,粉碎的礦石數量達到155萬噸。

通過這兩次試驗,發現核彈開礦在技術上和經濟上都是可行的,地震和輻射效應也是安全的。

此外,蘇聯原子能部又提出利用核爆炸來造水庫。

1965年,原子能部在進行一次地下核試驗時,計劃順便幫水利部門造個水庫。在塞米巴拉金斯克州的恰甘河灘,一枚14萬噸當量的核彈在地下178米處被引爆。在爆炸瞬間產生的煙塵高達4800米,煙塵散去,一個足足100米深的大坑便出現在人們眼前,只需要再簡單地整理和修建,一個直徑430米容量640萬立方米的漏斗形水庫便形成了。

“核中核”:用核彈滅火、開礦、造水庫

而且根據監測數據顯示,在核爆炸24小時後,土脊上劑量強度就降到1毫倫/小時以下,不久後就處於天然水平(15~20微倫/小時)以下。但人們仍然擔憂核輻射問題,於是蘇聯原子能部部長斯拉夫斯基當眾跳入新修建的水庫中游泳。所有的擔憂自然也就煙消雲散,水庫很快投入使用。

有了這麼多和平利用核爆的成功經驗,當2011年3月日本福島核事故後,俄羅斯就熱心建議可以用核爆來封閉洩露,但日本哪有戰鬥民族這樣的“魄力”,敢採取這種“核中核”的解決方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