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業漫談:爲什麼拉客宰客成爲壓倒電腦城的最後一根稻草

產業漫談:為什麼拉客宰客成為壓倒電腦城的最後一根稻草

如果你是一個IT產品零售的從業者,那麼你肯定對拉客宰客這一現象並不陌生,這一在北京中關村的幾個賣場被髮揚光大的模式,病毒般的複製到了全國幾乎所有的省級電腦市場,這一模式為什麼會如此快的發展,為什麼主要是在省市一級市場肆虐,他的傳播背後有什麼原因,是否可以根治?相信所有的從業者腦子裡想的都是這些問題。

拉客宰客具體是怎樣的一種現象呢?傳統的線下零售店面,經營的場地主要是在門店的範圍內,頂多競爭激烈一點的時候,店員站在店門口對過往的客戶進行招攬,而拉客的則是在公共區域內拉客,比如在電腦城的過道、中庭、電梯口等公共區域拉客。到後來則發展到電腦城外面的公共區域拉客,比如地下停車場、比如路邊、比如廣場等,再後來更嚴重的則發展到電腦市場半徑範圍內的公交車站等地方攬客。

只看拉客主要是破壞了公平競爭的市場規則,雖然也惡劣,但是消費者可能並不在意,甚至還會覺得拉客的商家更勤奮呢,但是作為伴生礦、衍生品,拉客基本都伴隨著宰客這一更加惡劣的商業行為,客戶到店之後,用言語麻痺或者其他半強制甚至是強制的手段,更換成另外一種型號,一般更換型號之後,電腦的成本少則下浮7、800元,多的下浮3、5000元都有。

這時消費者如果發現中間的貓膩和轉型之後性能和價格的差異,要求退款、退貨、換貨,肯定是不行的,各種鬧幾個小時之後,消費者一般也崩潰了,通常會同意扣幾百到一千多的折舊費,退貨,或者再加個幾百到上千,換一個自己當初看好的型號。

這個時候你肯定問,為什麼不找賣場或者有關部門投訴呢,一般拉客的商家都是在賣場裡租一個鋪面,然後在樓上的寫字樓裡再租一個辦公室,在商場拉客,然後在寫字樓裡成交,如果投訴賣場管理方,管理方通常就會說你並未在我們商場購物,交易糾紛不歸我們來管。當然也有很多在賣場內成交的,消費者找工商部門時,因為金額不大,通常也是以交易糾紛,要求當事雙方協商解決,沒有明確的傾向,消費者個人基本也無法跟商家對抗,最後只能折價退貨或者加價換貨。

為什麼這一現象會快速在全國範圍內就擴散了呢,主要原因是兩個,一是成本大幅上漲,傳統賣場的租金節節上漲,過去十年電腦城的租金少則上漲一倍,多的可能數倍不止。人員成本等也在快速上漲。二是隨著網購的流行,IT零售的市場不再增長,然後開始逐漸下滑。內憂外患下,一些商家對利潤的預期就從原來的5-10%,變為30%-50%,甚至百分之好幾百。1000多電腦賣7、8000的情況都時有耳聞。

這是一典型的劣幣驅逐良幣的商業現象,正經做生意的商家在抗爭嗎?也有,但是拉客宰客的商家通常都有一定的涉黑性質,有了激烈的衝突作為案列,正常的合法商家發現衝突的成本也很高,大多也就選擇了息事寧人。

為什麼這一現象主要在省市一級市場肆虐呢?因為在4-6級市場,社會結構還是人情社會,這種行為的生存空間相對就沒有大家互不相識的省市市場那麼暢通無阻。

大家通常都把這一現象歸結為電腦城管理方不作為和有關部門的監督缺失掛鉤,這樣說當然也有一定的道理,但是在除了IT的其他行業,以及除了線下零售的在線零售,這一情況並沒有這麼嚴重呢,我認為原因是複雜多樣的,IT是高標準低門檻的行業,線下進入的門檻相對其他的行業特別低,很多地方,只需要繳納幾千元到幾萬元的租金,就有廠家來裝修,就有上游來鋪貨,基本整個行業對於新商家的進入並沒有任何的牴觸,並且進化出一個相當低門欄的商業規則。除了這個之外,相對於線上的相對開放的評價監督體系,線下零售的評價體系是封閉的,你的差評不會對這個商家的生意帶來根本性的影響,所以商家根本無所謂你的投訴。

這樣說下來,這一行業還有救嗎?我個人覺得沒有救了。當其中的一些從業者把宰客作為專業,把投訴、吵架甚至打架當作職業時,這一行業已經走向了陌路,就像當滿街的切糕都是2萬一斤的時候,你賣200一斤已經沒人信你了,作為從業者來說遠離是最好的選擇。

至於你說的那些買了高價的電腦,被宰的哇哇叫的消費者怎麼辦時,想想你的周圍,是否有那種買腦白金之類的保健品的人,當年知乎上有一個帖子問為什麼藥店裡的複合維生素只要幾元一瓶,貼個安利或者善存的品牌就要幾十幾百元?下面有一個人這樣回覆:多出來差價,我們俗稱“智商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