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DIY市場的垮掉(下)

序言:這是一篇寫於4年前的稿子

這是一篇我寫於2014年2月份的文章,最近寫了一些行業裡的陳年舊事,才發現自己的筆記軟件裡有這兩篇從來沒有發過的文章。雖然時間過去了四年,但是我對文章的很多看法並沒有發生新的變化,故舊文重發,歡迎指正。

過去四年裡,DIY市場先是得到了網吧證全面開放的政策刺激,有了一個短暫的迴光返照,然後吃雞遊戲以一己之力,再次給這個行業續命,但是無可挽回的是,跟四年前相比,區域市場行業出貨量萎縮已經超過50%,並且依然看不到停止的勢頭。

論DIY市場的垮掉(下)

上文(《論DIY市場的垮掉 (上)》)主要是從宏觀角度來分析DIY市場萎縮的原因,簡單來說主要的原因是有兩個,內因是DIY市場上游的整合,導致整個產業由多元化走向同質化,然後同質化導致毛利率下滑,行業洗牌頻頻發生。外因是手持智能終端的快速發展,讓整個PC端快速邊緣化,市場的需求急劇降低。

那麼在微觀上,DIY行業是怎樣演變的,這個市場的未來大概會變成什麼樣子?

我認為,DIY市場除了市場需求推動其繁榮之外,還有一個重要原因就是其從業門檻很低。低門檻讓大量從業者湧入,加快了該行業的普及和繁榮。

在這個市場的發展初期,大量的新生品牌創立,品牌商找國代,國代找省代,省代找二三級分銷,分銷還在找裝機店和地州市場的渠道商,這個產業鏈中有若干的環節,每個環節都滋養了大量的商家。拿雲南的市場來說,不完全統計,鼎盛時期昆明的從業商家就有1500家以上,連上地州,有超過3000家以上的從業商家。

市場形成初期,競爭還沒有白熱化,一些商家抓住市場機會快速成長起來了,今天我們回頭過去總結,成功的商家基本都有2個成功要素:

1,選對了合適的品牌;2,邊際效益遞增的擴張模式。

先說1,到今天為止都這樣,一個本土寡頭的出現,最大的外部推動就是代理了合適的品牌。該品牌在代理期間快速成長,從而帶動該公司快速成長,也為該公司的原始積累提供了第一桶金。雖然很多公司成功了之後並不會承認這點,或者認為這一點並不重要,但是回頭去看,這往往是最重要的因素。公司管理、擴張、企業文化等等都是其次的。

縱觀全國的大部分省會城市,都有這樣的公司,在DIY市場最黃金的年代,他們擁有非常多的門店、強大的團隊、很高的知名度等,他們都是各地的佼佼者,被各種後來者崇拜著,他們幾乎都在力推自己的公司品牌,相信在公司的鼎盛時期,很多企業主甚至會都會有一種錯覺:自己的公司如此的強大,是無所不能的,任何產品都能玩的如日中天。我們也看過一些昏頭的企業主在這些想法下做了做了錯誤的選擇,然後不久以後,現實的殘酷就狠狠的擊碎了他們的幻覺。

當然,代理產品是如此的重要,但是代理商和品牌的利益也不完全一致,很多時候他們自己也在各種PK,品牌商要市場佔有率,要銷量規模,代理商需要利潤,需要良好的資金週轉情況等。很多公司也並非不好或者意識不到我說的問題,他們和代理的品牌,就如同一場戀愛,明明相愛,但是在錯誤的時間地點遇到,最終也只能以悲劇收場,例子不勝枚舉。

再說2,邊際效益遞增的擴張模式,說簡單點,就是要喝頭湯。對於飢渴的人來說,第一杯水最解渴,對於飢餓的人來說,第一口飯最解餓。對於一個市場來說也是,在這個市場最高速發展的時期進行擴張,才是最有效的。

同樣的方式,你走在前面,其邊際效益是極高的,開店如此,推廣如此,管理也如此。一開始的人開連鎖店,每個店都很容易賺錢,一開始打廣告時,市場沒有形成既定影響,你最容易留下印象並形成影響力,所有的人都還是粗放式管理的時候,你的精細化管理,每一個做法,都能讓公司大變樣,快速和對手拉開差距。

任何市場發展到了成熟期,邊際效益就會從遞增變為遞減,推廣的成本越來越高,但是效果越來越差;門面的成本越來越高,但是利潤越來越低;管理的難度越來越高,但是成效越來越低。所以老話說的好,吃屎都要頭一泡。

其他區域我沒有去詳細瞭解,就雲南來說,特殊的市場構成還經歷一個特殊的洗牌過程:大賣場時代來臨。

原來的市場主要是街邊店加看似是賣場,但是並沒有提供賣場的運營職能僅僅提供了物業的“樓房”,在這個市場格局下,市場的競爭主要是廠家的品牌拉力加代理商的運營能力的競爭。但是專業的IT賣場並不是這種遊戲規則,他們主要是賣場負責運營和人流的部分;人流來了之後,所有的賣場內商家要做”困獸鬥“。

專業的IT大賣場來臨,對原來的傳統IT格局是一個極大的挑戰,也的確是對傳統的市場格局進行洗牌。究其原因,一方面是銷售的出口變得更統一了;另一方面是市場由品牌商和代理商的博弈變成了賣場廠商和代理商的三方合謀。早期的市場寡頭大部分都適應不了這樣的節奏,紛紛退出。也有一些小商家抓住了這個機會取得了一定的成長,但是再也沒有巨頭出現了。大賣場的強大,就不會允許寡頭或者巨頭繼續存在,這是食物鏈的競爭。

到了這個時候,原有的本地巨頭的企業主也發現毛利率的快速下滑以及成本的快速上升,就中國這個奇葩的社會里,那幾年一定各地市場都發生了一個共同的事情:這些企業主把個人重心和企業的資源進行的偏移,瞄上了其他更高回報的生意:房地產。有能力的轉行去做開發商,沒能力的轉行去做炒房者,全國上下,莫不如此。

大公司的轉型並沒有給小公司挪地,小公司依然成長不了,這個過程就象漢武帝的分田制一樣,藩王們的土地要分給兒子們,兒子們的再分給孫子們。最後就是行業徹底原子化,只有夫妻店才能生存,才能活的好。

然後呢,彷彿一夜之間,就發現東西不好賣了,網吧也萎縮了,筆記本也持續搶奪市場,品牌商陸續淡出市場。網銷渠道天天狼來了,結果狼真的來了。有道是說,時來天地皆同力,運去英雄無自由。

未來將會怎樣?我的判斷是情況將會持續惡化,首先非常明確的是,市場肯定是不需要那麼多從業者了,刨除網購的影響,就目前的市場持續洗牌的速度而言,未來五年以上,我認為50%以上的DIY商家都會轉型,要麼死掉,要麼退出,甚至筆記本市場也如此。

其次,無數人等待的DIY第二春,甚至是筆記本第二春,都不會來臨。原因之前也說過,不再贅述。

再次,PC端被邊緣化不可避免,未來的電腦最大的需求,就是辦公。但是辦公這個市場裡,有筆記本、一體機、品牌機等一起競爭,勢必依然兇殘,DIY在這個行業裡沒戲。另外,娛樂是一個偽命題,輕娛樂是主流需求,手持端就能滿足這個需求,借希望娛樂能拯救這個市場,不可能!

然後,高端是一個偽命題,2006年之前,所有人的預言都是桌面處理器將會在2010年前主頻突破10GHz,結果到現在主流處理器5G都沒有突破,拋開其他不談,最基本的共識就是:性能供給已經高過需求。

當然,垮掉並不意味著這個市場會死掉,這是兩個概念。垮掉之後,還是會有人選擇堅守,但大部分人並不是因為熱愛,只是因為除了這個,其他他們啥也不會,並且也早已喪失了重新選擇生活的勇氣。我摯愛的王小波曾經說過:“事實上一種生活越不堪,就越會讓人依戀。”

假如你是一頭豬,生活在暗無天日的豬圈裡,就會把在豬圈裡吃豬食看作極大的幸福,因此忘掉早晚要挨一刀。

書寫到這裡,我突然非常的難過,我在分析這個市場的同時,也是對我過去對這個行業的付出做出割裂和否定,那些我的努力和汗水,我的青春和歲月,我的夥伴和榮譽,統統都顯得蒼白無力,像個笑話。

最後,用北島的一首詩作為結束語吧:

《一切》

一切都是命運,

一切都是煙雲,

一切都是沒有結局的開始,

一切都是稍縱即逝的追尋,

一切歡樂都沒有微笑,

一切苦難都沒有淚痕,

一切語言都是重複,

一切交往都是初逢,

一切愛情都在心裡,

一切往事都在夢中,

一切希望都帶著註釋,

一切信仰都帶著呻吟,

一切爆發都有片刻的寧靜,

一切死亡都有冗長的回聲。

錢崗於2014年2月14日凌晨3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