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視作品中的哪些常識性錯誤讓你哭笑不得?

Manny李文輝


1、電視劇裡不管什麼朝代,動不動就提到“御膳房”,其實在清朝之前都不存在這個名稱。掌管皇室御膳的人員叫做“太官”,是“少府”的屬臣,一般工作的機構叫做“太官署”或者“尚食局”。

2、司馬遷擔任的太史令,主要職責並不是編修史書,而是研究天文和曆法。正是司馬遷在任上編修的《太初曆》,決定了我們到現在仍舊使用的把一月當作新年第一個月的習慣。在這之前,秦漢是以十月當成新年的開始。

3、在漢朝的時候,太后臨朝是要直接上殿面見群臣的,而且是坐在天子位上,面朝東方,年幼的天子則坐在她對面,群臣奏事要對兩面各說一遍,最後️由太后決定。

4、整個西漢從文帝去世開始,大臣的父母死後,都不需要守喪三年,這是因為文帝崇尚節儉,在他遺詔裡把守喪的制度,以“年”為單位的都改成“月”,以“月”為單位的都改成“日”,從此延續下來,直到東漢中後期才開始有所改變。

5、雖然皇帝去世叫“駕崩”,但一般還是用在書面記錄上,大臣口頭上仍然要避諱不說這個詞彙,而是改用“晏駕”等更委婉的說法。


東土大唐三俗和尚


動作、槍戰戲往往是常識性錯誤重災區。下面我們就來簡單說一下影視劇中關於幾款經典武器的使用錯誤。

1. 捷克造ZB26輕機槍

ZB26 是捷克國營兵工廠在二戰期間所生產的一款經典輕機槍。外形特色是有一個四邊形20發裝彈匣插在槍身正上方,槍口為喇叭形。

使用上,ZB26在500米內射擊精度高,拆換槍管快,易於保養。該槍廣泛出口世界各國,還影響了英國後來的布倫輕機槍的研發。在中國戰場上更是大名鼎鼎,國軍、共軍均大量裝備,並大量仿製生產。

捷克造只有20發子彈,實戰中,一般都是採用點射,沒有人會捨得唰唰唰地掃射,並且那樣除了浪費彈藥,精度也不準。由於需要換槍管,換彈夾,一般都需要配副射手。目前所有影視劇中,給機槍手配副射手並且突出換槍管細節的,只有《我的團長我的團》。

捷克造子彈射速為每分鐘500發,連續射擊後,槍管發熱可以烤熟肉片,而槍管下方,是非常精密的導氣管。所以無論是抵近射擊,還是掃射,一般射手都是手扶槍托,或者抓住槍管上的木質把手。然而,影視劇中,常常是這樣用的——

首先,它穿越到了清朝,成為了我們中國人的發明。

那麼,大清怎麼還是亡了?

其次,大家喜歡用它打飛機——

大吼一聲,然後抓起來就掃射。他這個抓住支架的射擊姿勢相比那些直接握槍管的,並沒有太大的錯,然而根據這支槍的後坐力,這樣射擊毫無精度可言。

一般來說,正確的射擊方式是——

並且請注意,劇中的ZB26插了個根據AK47改進的國產56式彎曲彈夾濫竽充數。注意彈夾上特有的凸線——




而非常考究的《我的團長我的團》也是如此,虞嘯卿徵兵動員那麼有氣勢的場景,也無法避免這個硬傷——

有人解釋說,這個是布倫輕機槍。這個解釋稍微靠譜,因為布倫輕機槍就是英國兵工廠根據ZB26改進仿製的輕機槍。然而,布倫和ZB26差別還是很大的。

圖上為布倫,圖下為ZB26,明顯特徵區別是,布倫導氣管很短,槍托上翹,彈夾上沒有那麼多凸線。

真正的布倫,是這樣的——

那你也不能用56式彈夾代替啊。

事實上,因為ZB26非常優良,一直到了五六十年代都還在用。很多民兵武裝用裝彈更多的56式改造件去代替原來的20發四邊形彈夾。劇組找不到原品,最後找到的都是現代改進品。

2. 歪把子機槍

侵華日軍的大正十一式機槍,是日本陸軍在1920年代戰間期開始配發的輕機槍,亦稱“11年式輕機槍”,在1922年(大正十一年)定型成為制式裝備而得名。因其槍托為便於貼腮瞄準而向右彎曲,故在中國俗稱“歪把子”機槍。

這把槍最大的敗筆就是它的填彈方式,奇葩的日本人又要設計機槍,又捨不得彈藥,因此搞了個稱為“壓彈機”(裝填架)的彈鬥,30發子彈,要5發5發往裡面填。

因此,不管你換不換槍管,必須要有一個填彈手在旁邊往彈鬥裡壓子彈。否則這把槍用起來,就和步槍沒區別了。

然而沒關係,我們抗日神劇中,這把槍非但不需要填彈手,甚至子彈都是多餘的——

3. M1941約翰遜半自動步槍。

這是一款設計新穎,產量極小的半自動步槍,他的缺點是結構不夠堅固而且故障率高,只有太平洋戰場上的美國海軍陸戰隊少量購買使用過,產量極少。後來當美國兵工廠生產了足夠的M1步槍後,海軍陸戰隊就全面換裝M1步槍及M1卡賓,因此,M1941在1944年就停產了。這樣的槍,裝上狙擊鏡來到東亞抗日戰場,解放戰爭戰場,實在是很稀奇,完全違反史實的事。先不說來源,保養,怎麼裝狙擊鏡,怎麼供應彈藥,都是非常令人頭大的問題。

然而我們的導演是無所謂的——

4. 注油槍(黃油槍)和斯登

很多描寫軍閥混戰、民國、抗戰的片子裡,動不動就人手一隻美國產M3——


或者英國產斯登——



看上去戰士們都是威武雄壯——



實際上這兩款衝鋒槍都是二戰後期才研發裝備部隊的,三幾年的時候根本不可能來到東亞戰場。

即便你想說導演是想表達德械師用了MP40,我們先不考證德械師養得起MP40的彈藥消耗不,那你也不能只要是衝鋒槍就說人家是MP40呀。



實際上,真正來到東亞戰場的,是花機關(MP18/28)


“一隻駁殼槍,一挺花機關”,那是突擊隊的標配。



5. 裹槍布

幾乎今天所有的抗日神劇,都喜歡把狙擊步槍、步槍、槍,裹得跟個木乃伊似的——

似乎是離了木乃伊燒火滾,就拍不下去。

好吧,就算你人手一隻狙擊槍,抗戰還抗了整整14年,如此諷刺,就算你華東華北全部是零下N度,需要給槍穿棉衣,就算你害怕反光,拜託也好好裹一下吧,人家瓦西里至少也是用咔嘰布均勻裹好,再用繩子纏吧——

再看看抗日神劇裡裹的那些......攪屎棍一樣。

革命先烈拋頭顱灑熱血換來了今天和平安康的生活,後人見錢眼開,如此隨意,毫不嚴肅,踐踏史實,也就是不尊重英烈,不尊重犧牲,只能是把我們的後代都變成腦殘,把戰爭粉飾為遊戲。貽害無窮,遺臭萬年!

注:

圖片均來自網絡,侵刪。

根據我國法律,任何收藏、販運槍支及仿真槍的行為均屬嚴重違法。和平年代,國家有咱強大的人民解放軍保衛著吶,你就好好學習,好好工作,該幹啥幹啥吧!


HannibalLecter


  相信電影中很多火爆鏡頭總會讓大家看得如痴如醉,殊不知電影中這些大場面看似專業,其實都是導演們為了取悅觀眾而做的藝術誇張。現實中,就算是有九條命的貓也肯定會難逃一死。由於電影中的很多場景我們一般接觸不到,其中的虛虛實實讓不少人深信不疑。下面小編就來為你科普一下,你到底被電影騙了多久?

雙手持槍

  電影:雙手開槍看起來很威。

  現實:一次瞄準兩個目標是很難辦到的。



麻藥

  電影:用三氯甲烷可以瞬間讓人昏迷好幾個小時。

  現實:用三氯甲烷需要五分鐘才能讓人陷入昏迷,而且很快就會甦醒。



太空爆炸

  電影:在太空中的爆炸會像火球一樣炸開。

  現實:太空中沒有氧氣,爆炸只會出現短暫的閃光。



雷射槍

  電影:肉眼能看見紅色射線。

  現實:需要有介質反射,肉眼才能看見。



霸王龍

  電影:不要動,它就不會發現你。

  真實:它的肉眼還是能看見你。


太空通話

  電影:可以在浩瀚宇宙中可以跟地球同步通訊。

  現實:需要等候信息傳送的時間。



岩漿

  電影:只要岩漿沾到你時才會有事。

  現實:由於溫度太高,就算岩漿離你很遠也得穿防護衣。



高空跳傘

  電影:可以在半空中跟人說話。

  現實:空氣分子在耳邊迅速摩擦,你很難聽見別人說的話。



電話追蹤

  電影:警方可以透過電話在一分鐘內定位到你。

  現實:追蹤電話來源只能確定大概範圍而且需要的時間更長。



開槍解鎖

  電影:可以用子彈把鎖射開。

  現實:鐵製的鎖頭會讓子彈擦過,無法被射穿,還可能引起子彈跳彈傷人。




消音器

  電影:消音器可讓你聽不見槍聲。

  現實:裝了消音器只會減少一部份噪音,但還是會聽到槍聲。



法醫

  電影:法醫可以解開所有犯罪迷團。

  現實:法醫只能幫助蒐集證據。



溺水的人

  電影:溺水的人可以舞動雙手尋求空中救援。

  現實:事實上,從空中是很難看到水裡有人的。



小行星帶

  電影:小行星帶很密集,會與飛行器發生擦撞。

  現實:小行星帶中有很大的空隙。



失蹤

  電影:要失蹤24小時才能報案。

  現實:只要覺得有異,隨時可以聯繫警方。



除顫器

  電影:告訴我們,當心髒停止後,用除顫器就可以讓心臟復活

  現實:心臟一旦停止,除顫器是木有用的。



手榴彈:

  電影:手榴彈插銷可以用牙齒咬開。

  現實:就算咬斷牙齒也是拔不開的。


古史趣談


作為創傷骨科醫生,最讓我哭笑不得的,就是所有功夫動作電影電視劇裡:

主角幹配角都是一刀一個,速度死。。。腹部被割一刀,秒死。。。後背被砍一刀,秒死。。。肚子被一刀刺,特寫鏡頭,人就立馬觸電一樣,眼睛怒睜,一動不動的僵住,秒死。。。死的速度之快,簡直無法直視。。。

當然,如果換成主角,不僅沒那麼容易掛,而且甚至更快張,比如下面這段視頻,可以看出同樣的傷,對主角配角造成傷害的差距。。。先看下加深印象,我後面再接著詳細說。\n

{!-- PGC_VIDEO:{"thumb_height": 352, "thumb_url": "77450000d1bc1ef9eee9\

骨科醫生路遙


首先是抗日神劇

我相信編劇的數學老師一定是體育老師,不用說,我明白,體育課充了數學課,你的數學還是不給力啊。





我就說一聲,你咋知道是八年抗戰,咋知道還有一年,大家可以啊,穿越的吧,不過可惜穿早了,肯定不知道所謂“八年抗戰”改為“十四年抗戰”了,同志們,不不不,同學們一定要注意啊,這是送分題,不用被抗日神劇誤導,肯定是十四年,要考的,拿出你們的小本本記題綱了啊。

接下來這個就讓人哭笑不得了



不用說了,我都明白,這不是你兒子,眉毛在哪呢?你是搶了隔壁還珠格格的臺詞對不對






這睜眼年頭說瞎話還得眉不改,色不飛,真是委屈了幾位大才啊


花開陌涼


迄今為止,最讓人瞠目結舌的還是一部很正統的抗戰題材電視劇,筆者連名字都不記得了,卻一直記得裡面誇耀我解放軍狙擊手槍法很準的一句臺詞:“他槍法很好,隔著八百里地,一槍打中鬼子的機槍手……”

嗯,確實,是八百里地,不是八百米。八百里的實際距離,放在地圖上都嚇自己一跳,按這說法,那位狙擊手完全可以從北京一槍打到甘肅境內。這拿的也不是狙擊步槍,基本是微縮型制導導彈了。

我國抗戰片很有一些一本正經胡說八道的橋段,比如“手撕鬼子”,“褲襠藏雷”,“多次神預言八年抗戰”,“肉包子當地雷炸人”……這樣的橋段層出不窮,惹得觀眾極端反感。但是,這些片子還都很明確是自身帶有戲謔成分,以及帶有宣傳某些地方的廣告誇張意味。而這一部主旋律的電視劇缺乏基本常識的描寫,則有些過於噁心。

然後,國產古裝劇現在也落入這樣的窠臼裡無法自拔。紅花、夾竹桃、麝香、極樂草作為墮胎四寶被古裝劇奉為經典道具。只要牽扯到劇情裡有人懷孕,其中一個必然要出來亮一下臉。

以及,貫穿了古裝劇的“滴血驗親”橋段,理論上是有血型相容的可能,但是,真的缺乏嚴謹而系統的科學理論支撐,反而是被當作金科玉律被大批編劇反覆拿來運用!

而隨著現在戲說化的不斷深入和拓展,一些基本歷史知識的不斷被消解也開始成為一些“常識性錯誤”。古裝劇裡信口而來的古詩詞,很多時候朝代錯誤,宋朝人物張口說的是一千年以後毛澤東的詩詞……

隔壁韓國扭曲歷史的噱頭更多,隋煬帝的背後用的是毛澤東《沁園春·雪》詩詞為背景的屏風,新羅國能夠打得唐太宗李世民俯首稱臣,《鳴梁海戰》李舜臣能夠一己之力打敗倭寇的入侵……為了找民族存在感連禮義廉恥都不要了!


巴塞電影


很久以前就看過這個話題!

前幾天也回答過一個類似的問題!

首先說下題主所說的紅薯問題!紅薯是明朝年間出入我國的,最早紅薯是原產南美洲的植物,後經人類培植成為農作物!後來經西班牙傳到了歐洲,傳教士又帶到了南亞,最後進入我國!清陳世元《金薯傳習錄》中援引《採錄閩侯合志》:"按番薯種出海外呂宋。明萬曆年間閩人陳振龍貿易其地,得藤苗及栽種之法入中國。值閩中旱飢。振龍子經綸白於巡撫金學曾令試為種時,大有收穫,可充穀食之半。

紅薯主要分佈於北京、山西、山東、河南、天津、河北、東三省、內蒙古、雲南、四川、湖北、甘肅、安徽、福建、陝西、湖南、廣東、江蘇、江西、海南等地。在清朝初年因為出現了暫時的太平時期沒有了戰爭,所以人口快速增加,正是因為番薯的易於種植和廣泛推廣!使得當時的清政府解決的百姓吃飯的問題!

清朝的“康乾盛世”也被成為“番薯盛世”!可見番薯為我國做出了多大貢獻啊!

再說說別的!

現在的電視劇劇組的素質可謂是參差不齊,拍出來的片子更是五花八門!其中歷史劇更為嚴重!很多的電視劇根本不重視歷史背景下的物質狀況,瞎弄亂弄一些道具,看後甚是噁心!

前幾天我在某播放軟件中突擊式的看了一遍由孫紅雷、黃志忠、張恆、孫淳、呂中、柯藍演的《人間正道是滄桑》這部主旋律軍事歷史題材的電視劇!導演是著名的張黎!

這個陣容和導演在理論上應該不會有太多的常識性的錯誤出現的!可是我在看到一半時就有些作嘔了!主要是因為道具中槍械的使用問題!

這部電視劇開始說的是黃埔軍校時期、兩次東征、北伐戰爭這個時期!上面說的那幾個事件是發生在1924年—1928年之間的事情!可是出現在劇中的槍械都穿越了!

下面說幾個!(本人愛好軍事尤其是兵器已經有將近30年了,就根據自己的印象說說)

1、黃埔軍校是蘇俄幫助中山先生在1924年5月建立的!那時候軍校學生用的是蘇俄提供的武器!其步槍是莫辛納甘步槍!之所以黃埔軍校學生軍在戰鬥中表現出色,這和他們使用的槍械是分不開的!

黃埔學生兵用莫辛納甘步槍,而其他軍閥部隊用的都是漢陽造、日本30式、88式等陳舊型號!

而電視劇中黃埔學生使用的沒有一支蘇制武器!儘管我來回慢放也沒有找到!其實莫辛納甘步槍在我國還有大量的庫存,都在民兵武器儲備庫中存放,而且狀況良好,都能使用!電視劇組是不難找到的!《建軍大業》中就很好的體現了這一點!只是幸好略有差錯!

2、ZB26輕機槍是捷克於1926年正式量產的,1927年才開始少量進入中國!黃埔軍校學生怎麼可能在1925年就裝備了呢!劇中孫紅雷還號稱自己手中的是加拿大造仿造的捷克式呢!而且他手裡的那支機槍我認為是我國在50年代改造的那批槍(1956年我國民兵裝備使用了一批戰爭年代,期中就有改裝的繳獲的各類幸好的仿製的ZB26機槍,用的是56式衝鋒槍的彈夾!)

3、劇中黃埔士兵手裡拿的是“中正式步槍”!

中正式步槍為德國1924年式毛瑟步槍的中國版本,使用7.92毫米尖頭型毛瑟步槍彈,是中國近代第一種制式步槍。中正式步槍,1935年由兵工署第十一廠生產,正式定名為中正式步騎槍,後來逐漸取代漢陽八八式步槍,因蔣中正而得名。

1935年以後中正式步槍才列裝部隊!

4、美國的湯姆遜衝鋒槍最初量產型號是1921式,中山先生在1922年革命時期確實是從美國購買了一批,只有30支裝備自己的衛隊!但《人間正道是滄桑》劇中槍架子上擺放的是1942年美軍在1928式基礎上改造定型的M1A1!

(分辨這個很簡單早期信號式有前握把的沒有槍口消煙器,後期的是用槍管護木取代了前握把)

湯姆遜衝鋒槍早期型號幾乎沒有成建制的裝備部隊,因為太貴了,結果美國黑幫把它發揚光大了!

5、孫紅雷繳獲國軍一個連的武器,國軍被繳械的槍裡面有很多的“司登衝鋒槍”!

這種槍是英國在二戰期間1941年緊急研製的!

6、還有那支著名的“黃油槍”M3衝鋒槍,

那是美國1942年研製的!

7、孫紅雷手中的二十響毛瑟手槍,是1931年量產的20響,毛瑟衝鋒手槍

電視劇表現的那個時期的毛瑟手槍是十發的早期型號(由拋殼天窗利用彈夾裝彈)!(一支被世界拋棄的槍在中國發揚光大了)

8、還有就是那隻電視劇開始時就出現了的那隻轉輪手槍!我反覆看了幾遍!認為這是一支史密斯威森轉輪手槍!!但是那是二戰後期出現的型號!早期型號基本都是0.45(11.43mm)口徑的大威力型號!

發射溫徹斯特彈的0.38口徑不會在那個時期出現!

9、瞿老師那把手槍也是穿越的型號!劇中的道具是勃朗寧大威力手槍,是1935年定型的產品!

10、還有孫紅雷裝備的手榴彈,那就是正規的67式手榴彈和裝彈袋!

真的希望今後在歷史劇中要正確使用道具!

天下人評天下事!閒人雜說不喜勿怪!


杜陵閒人


題主本人已經提到了《西遊記》裡面吃紅薯的鏡頭了,那我就再告訴大家:老版《三國》裡面曹操的士兵就已經啃起了明朝才傳入中國的玉米棒子,圖片我沒搜到,感興趣的朋友去看官渡之戰那集。然而這不是最嚴重的,槍戰戲才是漏洞百出:

這是捷克ZB26,即使對槍械不瞭解的朋友基本上也能看出這是衝鋒槍,清末的確從海外引入了槍械,但這種“大規模殺傷性武器”是如何到了清軍手中。有這裝備還不分分鐘把八國聯軍洋鬼子突突了

額的神啊,清軍有衝鋒槍,革命軍就開來了坦克。話說這貨要到1916年9月15日才在索姆河戰役中閃亮登場,而在我的記憶中清朝的宣統皇帝在1912年就已宣佈退位,難道是我記錯了?

抗戰劇中我們的戰士總是提前用上人民解放軍85式/95式狙擊步槍,再不然就是二戰時期英軍獨家裝備的斯登式衝鋒槍,不得不感嘆:原來先烈們就是用如此精良的武器和小鬼子苦鬥十四年的

槍械配置錯誤倒也罷了,畢竟除了正兒八經的軍迷之外,一般觀眾是看不出來的,可你們老拿著搶沖天掃射是在打飛機嗎?要知道鬼子的地面部隊正在朝你們逼近啊!難道正確的設計方式不該是這樣?

當我看到下面這個鏡頭我不得不感嘆:上面這些都是小兒科

請問二戰時期作為日本盟友的納粹德國為什麼不掛納粹卐字旗,而是掛的今天德意志聯邦共和國的國旗?

請問這又是什麼情況?這些裝備都從哪兒淘換來的?

也許是覺得把日軍戰鬥力拍得過於地下,不能襯托出先烈抗日的英勇卓絕,所以導演們給日軍也裝備了先進武器

雖然鬼子裝備先進,但被我們秒撕啊!照這節奏發展下去橫店將是我國最大的抗日基地,他們每年消滅多少鬼子來著?

以上這些屬於道具錯誤——不合時宜的把現代道具加入到了歷史年代感極強的影視作品中,除此之外還有臺詞錯誤

“我爺爺九歲的時候就被日本鬼子殘忍地殺害了”——我想知道說這話的人的父親是打哪兒來的

“八百里開外一槍幹掉鬼子的機槍手”——八百里?北京到呼和浩特或者北京到濟南選一個唄?

“我父母在我出生前就已經死了”——孫悟空嗎?石頭裡蹦出來的嗎?

“保大人?還是保孩子?”——導演和編劇應該是男的,而且要麼沒結婚,要麼老婆沒進過婦產科。醫生根本不會問這種問題,如果產婦在生產過程中出現問題一定會有限保大人,只有確認大人搶救無效,而小孩還有一線希望時才會選擇保孩子

“司馬昭之心路人皆知”——這句話本來沒啥,偏偏出自《三國演義》的臺詞之中,這令我分分鐘跳戲

“當一天和尚撞一天鐘”——這句臺詞出自《東方朔》,0h,my Lady Gaga,原來東方朔竟然知道和尚是怎麼回事

起義?就這智商得砍頭了

魯迅先生表示:文采不錯

原來座標是我們中國人發明的

一百五十公斤也就是三百斤,我想知道攜帶這樣的炸藥量別說行軍打仗了,能不能扛得動都是問題吧

糾正一下:是十四年抗戰

除了道具錯誤和臺詞錯誤之外,還有穿幫錯誤,本來不該出現在劇情中的人或物被誤拍進去

導演靈機一動:古裝劇秒變鄉村劇——男女主角在拍古裝劇,家裡奶奶前來探班,於是畫風突變成祖孫對手戲

記住:玻璃是我國古代的重大發明,請圈起來,下次要考

原來電線塔也是我國發明的

當皇上就是好——冬暖夏涼

這確定是演的甄嬛,而不是慈禧?就算是慈禧那年頭紫禁城也沒通電啊,紫禁城通電已經是溥儀退位之後的事了


鴻鵠高飛一舉萬里


太多了,就從最簡單的衣食住行開始:

1、古代有嚴格的服裝制度,各個階層的人穿著有嚴格的規定,包括顏色,式樣,材質等等,要象現在很多片子穿得那麼奼紫嫣紅,估計出去就坐牢,掉腦袋都有可能。具體一點,從頭髮開始,清朝人必須剃髮留辮子,港臺的清宮戲不剃髮,可大陸的清宮戲也好不了多少,因為常見的剃一半的牛尾辮是清晚期才有的,早期是金錢鼠尾辮,更難看。但之前的歷代服裝也好不了多少,漢唐宋元明混亂是常事。光頭髮,以披髮為美,卻不知古人會認為這是無禮的表現。女性把筷子上頭。唐朝皇帝帶明朝皇帝的帽子.......實在是數不過來,與其這樣還不如說哪些戲要靠譜一點。央視網的大體靠譜(只能說大體),民間拍的也就《貞觀之治》、《大明王朝》、《抗倭英雄戚繼光》稍好一點。

2、食,古代吃東西也有嚴格的規定,老百姓平常不能吃肉,有錢有地位的人也不能隨便吃牛肉。漢朝之前中國人只能吃燉肉、烤肉,煎炒炸這些是後來才有的。西瓜、黃瓜、苦瓜、葡萄、胡蘿蔔這些漢以前的人吃不到,辣椒,土豆、玉米、花生、蕃茄這些明以前的人吃不到。白酒在元以前的人喝不到,煙在明以前的人抽不到。就連大米飯,麵條在宋以前都是高檔食物,普通人吃不到的。老百姓只有吃小米。先秦沒有人工種的蔬菜,要吃只能吃野菜。白菜、捲心菜都是很晚才有的。


3、住也有很複雜的等級,老百姓的房子不能用琉璃瓦,老百姓不能住高層建築,不能向皇宮打量。宋以前的商店是集中在某些區域,沒有沿街開的。吃飯在元以前大部份都是分餐制,人基本上不在一個大桌子上吃飯。唐以前椅子都不普及,人大部分時候是坐在地上或者榻上,春秋墊幾張席子就是很高的等級了。老百姓的席子上不能織花紋。窗戶上有紙也是很晚的事,用具材質先秦是陶器、漆器,青銅器很少在日常中使用,瓷器是唐以後才有的。唐朝金銀器很多。也有用玉器的。

4、行,出門以走路為第一選擇,婦女一般不出門,就算在唐朝,女性出門都大部分戴面紗,帷帽或者男裝,不會象電視上那樣瘋跑,走路有很嚴格的等級,電視上沒體現。女性就算騎馬也是坐側鞍。馬可以說是豪車,不是每個人都可以騎,大部份人騎驢或者坐牛車、轎子。古代沒有四輪車,馬車的標配是四馬一車,天子是六馬一車,這點連央視都沒做好。而到現在我沒在電視上看到比較靠譜的“八抬大轎”,所有 橋子最多是四個人抬但明顯沒練過,張居正的三十二抬大橋估計是上不了電視了。

其他不靠譜的還有很多,象兵器啊,文化啊,稱呼啊就不多說了。全寫出來一天都不夠。


二十一世紀新搜神記


我來說一說各種影視劇裡的客棧。

大家看各種武俠劇裡面,各位大俠出門,晚上住宿怎麼辦?你經常會看到悅來客棧。

《仙劍奇俠傳》是大家很熟的一個遊戲,後來改編成同名電視劇,劉亦菲就是靠這部電視劇火起來的。

裡面也有個《仙劍客棧》,大概代表了現在很多人想象中的古代客棧。

大家看,這個客棧,一樓大堂吃飯,二樓是各種客房住宿。看上去挺豪華的對不對?

其實在古代,這都是不可能的。

這個事兒說起來很複雜,我就簡單給大家說一說為什麼不可能。

第一,古代人不準隨便出門。

古代戶籍制度非常嚴密。古代官員考核一個重要的政績就是任期內戶口增加了多少。因為人就是生產力,老百姓活著就得交皇糧,服各種勞役,怎麼能讓你們隨便到處亂跑?

古代能夠在全國各地走動的,一般是兩類人:1、各級官員和秀才,2、商人。

官員好說,各地當官,必須流動,秀才參加科舉也得去省城、京城;至於商人是社會經濟流動關鍵,所以准予四處經商。

允許出門的,必須要有通行證。要蓋各地官府印章。

唐僧為例,看《西遊記》的時候,唐僧隨身攜帶通關文牒,到一個國家就請國王蓋個章。

電視劇中,通關文牒長這樣。

當然,我要告訴大家的是,這些都是瞎扯。

在真實的歷史中,玄奘法師西遊取經,既沒有孫悟空豬八戒,也沒有通過文牒。因為他是偷偷跑出去的。

這裡給大家舉這個例子,其實就是說明通關文牒的作用,就是介紹信。在古代出門,必須要有蓋公章的介紹信。否則就是流民,可以隨時逮捕。


第二,古代住宿的場所大多不是客棧。

前面說了,古代一般老百姓不準隨便出門。

能夠出門的,主要是官員和官員候補——秀才為主。

官員出門公辦,主要是住各種驛館。

驛館是什麼?古代官方文書來往傳遞,全靠各地的驛館驛站。相當於現在的郵局,官方文書,由專人送到各個驛站,一站站傳遞下去,直到送到京城。

大家經常聽說一句話,叫“八百里加急文書”,說的就是這些驛站和驛館。這些地方也提供食宿。

國家既然建立了遍佈全國的驛館,官員出行就住這裡了。

有的讀書人看關係也可以在裡面混一晚上,那得看你運氣。

但大多數讀書人出門,根本沒資格住驛館,他們一般就在廟裡對付一晚上。

古代寺廟到處都是。不知道什麼時候起,寺廟就逐漸也有了住宿功能。甚至很多讀書人就在寺院讀書,住個兩三年都有的。

所以,古代提供出門住宿的地方,大多數都不是客棧。


第三,客棧隨著商業經濟逐步發展。

前面說了大量官員和讀書人是不住客棧的。

古代客棧這些商業住宿,是隨著商業興起發展起來的。

我國古代物資運送主要靠水路。從隋唐修大運河開始,到北宋京師開封直接連通了運河到揚州,然後明清時候是京杭大運河。

古代各地賦稅都是要運到京城,主要靠大運河。

所以,隨著時代發展,運河沿岸一些城市,就陸續出現了給商人固定住宿的地方。

北宋《清明上河圖》中就有大量此類住宿場所。

大家看,上圖這個“常住王員外家”就是給人住宿的。

古代開店住宿的都是民居,都是磚木結構為主。樓房是很少的,基本不可能出現一樓大堂吃飯,二樓客房住宿這種格局。

這還是在京城,才有這麼好的條件。

在其它地方,大多數就是個大車店。

能找到龍門客棧這種土房子就算你運氣不錯了。

所以像仙劍客棧這種高大上,透光性很好,看著乾淨明亮的地方,你就別想了。


最後再說一句。我國的武俠小說基本都是明清以後才出現的。尤其是清朝以後。所以現在都說什麼客棧客棧,其實客棧這個說法是清朝以後才有。

在宋朝、明朝,基本上是不會有某某客棧這個玩意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