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國驚人一大事」徐州相王

馬陵之戰失敗以後,魏惠王爭奪中原霸權的願望最終落空,而東齊西秦卻強勢崛起,成為當時的一二號強國。面對新的世界格局,魏惠王很不甘心,企圖再次攻打齊國,重奪東方霸權,好在有惠施為他指點迷津。惠施認為,魏國攻打齊國,絕對失策,不如反其道而行之,或可事半功倍。

具體實施辦法就是尊齊為王,再挑唆齊楚關係,使齊楚相爭,借刀殺人。

魏惠王聽取了惠施的意見。公元前334年,魏惠王任命惠施為魏國宰相,正式實施尊齊為王的策略。魏惠王率領韓國以及一些小國到徐州(今山東藤縣東南)朝見齊威王,尊齊威王為王,齊威王不敢獨自稱王,於是也承認了魏惠文的王號,這就是戰國驚人一大事——徐州相王。

“戰國驚人一大事”徐州相王

戰國時期城池

其實早在公元前344年,魏惠文就已經稱王;桂陵之戰後,齊威王也已經稱王。他們當時雖然稱王,卻只是自立為王,並不具有公認性。至於楚、吳、越稱王,不值一提,因為當時這些國家被認為是蠻夷,並不被周王室和中原諸侯承認。

蓋齊魏相王一事,當是魏故屈下尊齊為王,而齊亦未敢獨承,乃亦尊魏為王,實開當時未有之新局。

齊魏徐州相王,產生了極大的影響,說是一場大地震也毫不誇張。姑且不談惠施實施此策略的目的和效果,只談其對整個戰國格局的影響,即錢穆前輩所說的“實開當時未有之新局”。

“戰國驚人一大事”徐州相王

秦國統一天下

  1. 周王室的象徵意義基本化為烏有。平王東遷以後,王室的地位一落千丈,許多諸侯不來朝見天子。但是遇到重大的事件,各諸侯無不想到周王室,都要先跟周王室打聲招呼。比如晉文公稱霸時,他把楚國的戰俘獻給周王室,周王再舉行典禮,晉侯行禮,才最終完成稱霸。三家分晉的時候,周王室雖然一敗塗地,但是韓趙魏三家還得強迫周王室給他們冊封諸侯國的身份。甚至在馬陵之戰以後齊威王還有朝見周王室的舉動。但是自徐州相王始,“天下共主”的局面被取代,齊、魏相互承認對方身份,齊魏不僅實力碾壓周王室,在地位也和周王室平起平坐了,那麼以前尊王攘夷的情況完全沒有必要了,因為它已經不是大家的共主,諸侯也不再是周王室的臣民了。這就是說,繼周王室權利喪失以後,名譽和象徵意義也開始喪失了。

  2. 戰國的土地兼併達到前所未有的新高度。齊魏徐州相王以後,其他的主要諸侯國也陸續稱王。諸侯國再也沒有任何羈絆,為了各自的利益殊死搏鬥。戰國前期主要是魏國爭奪霸權的表現,當時的世界核心是魏國,幾乎所有的戰爭都能和魏國扯上關係。從某種意義上說,就是魏國主唱,其他國家陪舞的感覺。齊魏相王以後,齊國強大起來,但是焦點變成了秦國,主要的表現就是秦國一代代君主兼併土地,最終一統天下。特殊的歷史環境,使外交作用顯得尤為重要,縱橫之術異軍突起。縱橫之術早就有之,前期也不乏韓趙魏合縱抗秦的壯舉,但是真正被髮揚光大,被用的爐火純青的還是秦國,秦惠文王時期的張儀就是其中的佼佼者,他憑藉三寸不爛之舌,可以殺人不見血。合眾弱以攻一強,事一強以攻眾弱,這裡面的一強基本就是秦國。

  3. 從某種意義上講,徐州相王可以看成是春秋戰國的分水嶺。現在普遍意義來講,三家分晉被視為春秋戰國的分水嶺,主要因為春秋時期諸侯之間的軍事鬥爭是為了爭奪霸權,戰國時期的軍事戰爭則主要是為了土地兼併;三家分晉被視為對朝綱的嚴重摧殘,是對以下犯上的認可,是士族替代貴族的標誌性事件。但是徐州相王意義同樣重大,前期仍然有很大成分的魏國爭霸的特徵,後期則更多的是土地兼併,而且這種特徵比三家分晉的前後更加明顯。徐州相王以後,可以說周王室被狠狠的踩到深淵裡,這時候沒有共同的朝綱,沒有天下共主,大家平起平坐,各自為王,這點意義遠遠勝過三家分晉的意義。

“戰國驚人一大事”徐州相王

秦始皇一統天下

齊魏徐州相王以後的十幾年,其他的主要諸侯國也陸續稱王。從此世界的格局日趨明朗化,混亂的格局呼喚一個強有力的存在,秦國終將把土地兼併變為滅國戰爭,實現那個最終的使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