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斯拉夫是如何走向解體的

世界盃法國以4:2戰勝克羅地亞奪得冠軍。雖然克羅地亞敗了,但是他們不放棄的精神值得我們讚頌,今天我們就來聊一聊這個國家。

我們知道克羅地亞的標誌是紅白格子,這是古克羅地亞王國的標誌。克羅地亞人早在10世紀就建立了克羅地亞王國,一戰後,克羅地亞成為了塞爾維亞人、克羅地亞人和斯洛文尼亞人王國的一部分,王國於1929年更名為南斯拉夫。

說到南斯拉夫,現在好多年輕人可能都不熟悉了。但在上個世紀,南斯拉夫可以說是局勢很混亂,受國際關注的地方,好比今天的中東地區。

很多人都知道1999年美國轟炸中國駐南斯拉夫聯盟大使館,當時引起了國內強大的愛國主義熱潮。位於南歐巴爾幹半島的前南斯拉夫地區被稱為“歐洲的火藥桶”。

南斯拉夫是如何走向解體的

他正處中西歐、俄國和中東之間,總是成為大國棋盤。而這些鄰居,也將自己的影響力透過語言、宗教、意識形態等方式滲透到了這裡,讓巴爾幹半島的局勢變得更加混亂。

曾經的南斯拉夫包括塞爾維亞、克羅地亞、斯洛文尼亞、 (波黑)、馬其頓、黑山,這些國家的人種並沒有很大的區別,語言上也可以互通。

比如克羅地亞和塞爾維亞的官方語言,雖然各自用各自的國家命名,但其實是同一種語言。它們之間的差別不會比朝鮮語和韓語更大,只是因為使用著不同的書寫體系,而顯得很不一樣而已。

南斯拉夫是如何走向解體的

照這樣看,巴爾幹本可以不這麼分裂。但很可惜,從更大的範圍來看,這些國家的整合之路十分艱難,他們處在中西歐、俄國和中東之間。

西邊的意大利一旦經過整合,下水就能立刻跨越亞得里亞海搶佔南斯拉夫人的海洋地盤;奧地利的德語民族擁有高地優勢,而且不斷從德意志其他地區傳來的黑科技對他們有很大的加強;與匈牙利的交界處是一馬平川的平原,本來是雙方共享的劣勢,可惜對方是強悍的遊牧民族;羅馬尼亞和保加利亞看上去一幅人畜無害的樣子,可它們背後分別是俄國和跨海而來的土耳其人,而且自身也有過強勢期;就算是南方的希臘人,在鼎盛時期也對這裡下過手。

而南斯拉夫人擁有的土地位於四方交戰之所,本身的平原面積又不算大,永遠無法積累屬於自己的物質基礎,變成了交戰的棋盤。而這些爭奪,直接導致了南斯拉夫人的分裂。

除此之外,真正導致南斯拉夫四分五裂的,還有宗教和文化。

克羅地亞靠近中西歐,在羅馬帝國解體之後被分給了西羅馬帝國,因此他們很早就接受了基督教的洗禮。而塞爾維亞被分給了東羅馬,也就是拜占庭帝國。因此這裡成為了一個東正教國家。

南斯拉夫是如何走向解體的

等到後來東正教的中心從希臘轉移到了俄國,塞爾維亞的親善對象也就變成了東方的俄國。完成了國家整合的沙皇,也投桃報李,不斷向塞爾維亞輸出援助,讓他們不論何時都維持著高度的自治熱情。

至於被夾在中間的波黑,則是兩種宗教文明碰撞的地區,民眾混居,並沒有特別強烈的宗教意識。

當奧斯曼帝國急劇擴張,在波黑當地進行了成功的宗教同化,讓這裡的居民大量改宗伊斯蘭教,然而當奧斯曼帝國不斷衰敗,最終退出歐洲之後,這裡的穆斯林卻成為了南斯拉夫本已高度複雜的宗教矛盾中的一個新增的麻煩。

南斯拉夫是如何走向解體的

同文同種的基督徒、東正教徒和穆斯林混雜在一起居住,這個世界上還有比這更復雜的局面嗎?

講到南斯拉夫,我們給大家講一下相關的地名和國名。

首先斯拉夫人,公元6世紀開始,原本居住在亞歐交界處的斯拉夫人開始向西部遷移,來到了今天烏克蘭及巴爾幹地區,他們逐步分化為3大支系:西支稱“西斯拉夫人”,主要包括今天的波蘭人、捷克人和斯洛伐克人等;南支稱“南斯拉夫人”,包括保加利亞人、塞爾維亞人、克羅地亞人等;東支稱“東斯拉夫人”,主要包括俄羅斯人、烏克蘭人和白俄羅斯人等民族。

這個民族本來並沒有統一的名稱。當時,南斯拉夫人以單詞slova來指代自己,意思是“會說話的人”,在英語中就演變為Slavic。還有塞爾維亞這個國家,他們足球也很厲害,而且其女排也是中國的勁敵,其名字Serbia,很多人奇怪中間明明是b,為什麼要譯成塞爾維亞而不是塞爾比亞,其實b在斯拉夫語言比如俄語中,發的就是V的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