泡沫破灭前上岸 AI芯片算法公司深鉴科技被美国赛灵思收购

收编潮即将开始,AI创业公司是时候考虑更为稳妥的落地方式了

泡沫破灭前上岸 AI芯片算法公司深鉴科技被美国赛灵思收购

《财经》记者 周源 刘以秦/文 谢丽容/编辑

7月18日,美国芯片巨头赛灵思(Xilinx,NASDAQ:XLNX)宣布收购中国AI创业公司深鉴科技。

赛灵思是FPGA(现场可编程门阵列)发明者。FPGA是一种芯片种类,拥有设计快速、内部逻辑可反复“修改”等特点,广泛用于通信、人工智能等多个领域。赛灵思和另一家美国公司Altera(已被英特尔以167亿美元收购)占领了全球90%的FPGA出货量。

深鉴科技成立于2016年,由姚颂、汪玉等四位来自清华和斯坦福大学的深度学习专家创办,自成立以来,深鉴就一直基于赛灵思的FPGA开发机器学习解决方案,两家公司合作密切,赛灵思是深鉴的A轮投资方。

今年年初就传出了深鉴科技即将被收购的传闻,但此前被认为最有可能的收购方是阿里巴巴。人们认为,阿里全面出击云计算、物联网、AI和车联网,确实是最有可能收购深鉴的公司,AI芯片对其重要性很高,阿里旗下蚂蚁金服也是深鉴A+轮融资的领投方。阿里相关负责人此前向《财经》记者否定了收购可能。

赛灵思和深鉴此次均未透露收购金额。多位业内人士向《财经》记者透露,收购价约为3亿美金。深鉴B轮融资估值近4亿美金,收购价通常会低于融资估值。

一位长期关注AI领域的财务顾问向《财经》表示:“对于深鉴的创始团队来说,已经是一个不错的退出价格。”

“AI泡沫快破灭了,(深鉴)这时候卖最好。”另一位接近深鉴科技的AI从业人士向《财经》记者评价说。

投资逻辑清晰

2015年起,中国AI浪潮爆发,迅速成为全球AI创业与投融资的主要热土之一,涌现出商汤科技、寒武纪科技等AI独角兽。第三方数据调研机构鲸准提供给《财经》记者的数据显示,2017年,中国AI领域发生的投资案例达722例,融资总额约2525.56亿人民币。

但三年后的今天,投资人和行业对AI进程的认知日趋理性,向B轮和C轮迈进的AI创业公司们越来越感受到AI落地难。

深鉴等AI创业公司特征是拥有明星技术团队,掌握几项出色的AI技术,但是在面向具体行业具体企业的AI项目争夺中,AI创业公司的竞争力并不如想象的那么高,且越来越多面临来自BAT等互联网厂商和传统IT厂商的威胁。

这是因为,具体AI项目都是整体软硬件解决方案,无论是AI芯片还是算法都只是其中一个环节,互联网巨头们和传统IT厂商借助开源AI技术正快速打造AI整体能力,甚至会不计成本地去卡位;企业的AI项目定制化需求高项目周期长,对公司的人力财力要求高,又往往是强关系型市场,以上多种因素综合在一起,凸显AI创业公司存活不易。

AI投融资环境今年也在发生变化。不少今年接受《财经》记者采访的业内人士都开始担忧AI泡沫过大,再加上今年新出台的资管新规与去杠杆政策,一级市场上人民币基金规模将出现明显的收缩,AI领域的普遍高估值难以为继。

深鉴科技的一位投资方告诉《财经》记者,只要能退出就是好事。而对于那些一味寻求高估值的AI公司来说,也是时候考虑更为稳妥的落地方式了。

深鉴对赛灵思价值明显。中国是赛灵思重要的市场,赛灵思2018年(2017年4月1日-2018年3月31日)财报显示,该公司2018年全年收入25.39亿美元,其中来自中国的营收为6.64亿美元,占比26.15%。

此前,赛灵思的FPGA芯片主要销往通信行业,借力深鉴,赛灵思有望更深切入中国广大的人工智能市场。深鉴有其技术潜力,其最核心的深度压缩算法在FPGA芯片上发挥了极高的潜力,这是目前极少数能让FPGA在性能上打败GPU的方法之一。

深鉴科技曾在A+轮融资(4000万美金,2017年10月完成)发布会上透露,该公司70%的业务在安防市场,深鉴科技联合创始人兼CEO姚颂今年6月曾告诉《财经》记者,深鉴一年前也布局自动驾驶,目前有十几家客户,都是国外汽车厂商。

中国另一家在技术路线、产品与市场定位上与深鉴有一定可比性的AI明星公司是地平线科技,该公司获得了英特尔的战略投资。

巨头的角力场,创业公司的退路

AI是近两年创业公司、独角兽密集出现的热点领域,但这个领域的生态趋势也越发明显——巨头通过战略投资、收编创业公司,成为角力主角。

亚马逊的一位高管对《财经》记者评价称,平台巨头对初创公司的投资逻辑基本类似,如果说创业公司是巨头试探未来的触角,那么独角兽就是它们扩张当下的最佳利器。

每一轮技术变革,都是有可能催生新巨头的,AI是公认的技术迭代大潮,但今天的商业生态多变复杂,新老巨头边界不断扩张,垄断优势越来越明显,创业公司很难与其争锋。

人工智能产业链可大致分为三层。最底层是基础技术层,包含云计算、芯片和开源框架等。这一层门槛很高,芯片的机会留给了英伟达、高通和英特尔等巨头,开源框架和云计算则被谷歌、亚马逊这样的巨头把持。

中间层是技术层。被外界广为熟悉的图像识别、语音识别等通用技术,就在这一层。BAT将这一层视作关键要塞,是它们搭建生态系统的核心。这一层也盛产以技术取胜的独角兽。

位于最上方的应用层赛道最为宽阔,是AI应用创业公司最简单的打法,它们站在巨人的肩膀上,选择一个垂直领域,一头扎进去。

投资人对独角兽在中间层抗衡BAT没有信心。“中间层不限定具体行业赛道,AI其实是算法与数据的博弈,当算法能力已经没有太大差异的时候,数据获取能力成为关键因素,BAT最不缺的就是数据。”叶冠泰说。

而且,所谓搭建生态系统,基本等同于未来通用技术免费,然后靠云计算等其他服务收费,这是BAT,尤其是阿里和腾讯正在干的事情。挤在这一层的AI创业公司,只能继续靠技术本身赚钱,这条路会越走越窄。

如果选择垂直行业一头扎进去,成为大独角兽的机会相对更大,“扛大旗的还得是巨头。”华创资本合伙人熊伟铭对《财经》记者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