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華|出局者

由喧騰激盪的烏江上溯2210年,我們尋找一個悲劇的英雄,回眸一出英雄的悲劇。

公元前202年,31歲的西楚霸王項羽在烏江岸邊拔劍自刎,結束了他叱吒風雲的一生。沾滿血汙的鐵槊插進蒼黑的江泥,五員漢將將項羽魁梧的身軀,肢解成邀功請賞的資本。江心怒濤洶湧,佇立船頭的烏騅馬一聲淒厲的長嘶,把所有的光榮都震落江中……

他曾經是一個勝利者,一個撼天動地的英雄。公元前210年,23歲的項羽就曾面對秦始皇東遊會稽的車駕,發出過“彼可取而代之”的吶喊。此後,他率領八千子弟起兵江東,一路攻城略地,斬將奪旗,以驚人的膽識和勇武在反秦鬥爭中建樹了輝煌的業績。當華屋連棟的阿房宮在烈火中坍塌焚燬,項羽沉醉在“楚雖三戶,亡秦必楚”的預言中。

常华|出局者

然而,最終統一江山的卻不是“匆匆一炬火咸陽”的人。極端的復仇意識,使項羽好鬥嗜殺,兇悍暴戾。新安城下,被活活坑殺的20萬秦軍降卒排列成無聲的兵馬俑;咸陽城的沖天火光,使這座帝王之都遭受了空前的浩劫,而這種殘忍的復仇意識所產生的直接後果便是“天下多怨,百姓不附”。項羽的性格世界充滿矛盾,一面是狂暴的匹夫之勇,一面又是愚蠢的婦人之仁。保守落後的地域鄉土觀念,也成為他霸業的羈絆,“富貴不歸故鄉,如衣繡夜行,誰知之者?”(《史記·項羽本紀》)在這種狹隘意識的驅使下,他在自己的家鄉彭城排開慶功的宴席。他無心建立鞏固的根據地,更無法衝破同鄉好友的圈子,而老謀深算的劉邦正利用項羽的這一性格和觀念的弱點,躬身納士,廣攬俊傑,抓住一切機會爭奪項羽麾下的人才,分化項羽的陣營,從而形成了雙方軍事實力的逆轉。

常华|出局者

於是,一代梟雄註定走向末路窮途,沉重的名字註定要帶著無可挽回的悔憾砸進史書。“力拔山兮氣蓋世,時不利兮騅不逝。騅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曾言“寧願鬥智,不願鬥勇”的劉邦,從垓下的四圍唱響楚歌,向這位西楚霸王發動了心智和性格上的最後一次進攻,而當年曾效力於項羽帳下的韓信為了劉邦的一個封地的承諾設下十面埋伏,給剛愎自用的項羽劃定了生命的死界。”勝敗兵家事不期,包羞忍恥是男兒。江東子弟多才俊,捲土重來未可知”,當烏江亭長為他划來一條延續生命的孤舟,他只把生存的機會給了他心愛的烏騅馬。無顏見江東父老的慚愧和義不獨生的執拗,使他拔劍削下那顆漆黑的頭顱。一道血光閃過,殷紅了一個歷史的黃昏。

常华|出局者

—————————————————————————————

歡迎各位網友關注訂閱《在唐詩宋詞中行走》,搜索微信公眾號changhua73,或掃描二維碼即可。

常華,供職大連廣播電視臺,遼寧省作家協會會員,大連民族大學客座教授,高級記者。多年來,寄食電視之餘,一直詩心未泯,先後出版個人專著《唐詩密碼》、《宋詞密碼》,《詩詞裡的中國》(三卷本),試圖以三部曲形式,對中國傳統文化精髓進行詩化解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