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弘:企業如何從出口中學習並提高生產率?|教授觀點

馬弘:企業如何從出口中學習並提高生產率?|教授觀點

導讀

清華大學經濟管理學院經濟系馬弘教授及其合作者們開展了有關企業出口模式與生產率演進關係的研究,研究成果《企業如何從出口中學習並提高生產率?(How you export matters: Export mode, learning and productivity in China)》,發表在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Economics刊物上,研究主要通過構建一個動態結構離散模型,求解企業出口模式的選擇,並利用結構方程估計不同出口模式下的固定成本和沉沒成本,以及生產率和需求衝擊的演變過程。

馬弘:企業如何從出口中學習並提高生產率?|教授觀點

通過貿易中介出口是國際貿易中的普遍現象,企業在選擇出口模式時,需要在直接出口和間接出口之間進行權衡。與間接出口相比,直接出口一方面會面臨兩個問題,更高的進入門檻和固定成本,例如建立和維護國外分銷網絡等;另一方面,利潤可能高於間接出口,因為不會存在中介機構攫取收益的情況。有些企業通過比較利潤和出口固定成本選擇出口模式。但理性的企業,還考慮出口帶來的“學習效應”,即出口企業在進入外貿市場後獲得的績效提升(例如生產力的提高或者需求收益)。

實證研究表明,進入外國市場能給出口企業帶來績效提升,例如在和外國客戶的互動中能更好地實現成本的降低和產品設計的進步。間接出口的企業不直接接觸外國買家,也無僱傭關係,因而知識傳遞和學習不如直接出口商那樣有效。現有研究側重於異質性企業在直接出口和間接出口模式間的靜態分析,卻忽略了“學習效應”帶來的二者的動態平衡。如果企業預期到直接出口會在未來因為“學習效應”帶來更高的利潤,那麼即使短期會處於虧損狀態, 它也可能選擇直接出口。

為了彌補現有理論研究的不足,清華大學經濟管理學院經濟系馬弘教授及其合作者們開展了有關企業出口模式與生產率演進關係的研究,研究成果《企業如何從出口中學習並提高生產率?》(How you export matters: Export mode, learning and productivity in China),發表在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Economics刊物上,研究主要通過構建一個動態結構離散模型,求解企業出口模式的選擇,並利用結構方程估計不同出口模式下的固定成本和沉沒成本,以及生產率和需求衝擊的演變過程。該研究表明,出口的“學習效應”是顯著的,並且在不同出口模式間存在差異;相比於不出口企業,間接出口商的生產率提升為 0.7%,而直接進口商的生產率可提高2.5%。同時,不同出口模式企業內部的生產率演進也存在差異,如下圖所示,出口商的生產率分佈曲線在2001到2006 年間發生了右移,直接出口商的生產率均值的提升幅度顯著高於間接出口商,因而直接出口對於企業生產率的演進更為有利。

馬弘:企業如何從出口中學習並提高生產率?|教授觀點

圖 1 間接出口和直接出口模式下的生產率演進

此外,本研究還利用反事實檢驗法,驗證了貿易自營權限制和出口補貼政策對企業的影響。研究結果表明,對出口自營權進行限制,會導致企業出口額和出口參與率的大幅下降;對出口固定成本進行補貼會顯著促進出口參與率的的提高。

該研究是通過結構方程和動態估計方法系統研究企業出口模式和學習效應的論文。該研究不僅從理論上論證了“學習效應”的重要性,更量化分析了“學習效應”在不同出口模式間的差異,這一發現對企業出口模式選擇的啟示意義在於:企業應考慮不同出口模式下“學習效應”的差異,基於動態收益分析作出決策。此外,馬弘教授和其合作者們發現出口自營權的放開對中國出口增長具有顯著影響,這對發展中國家的政策制定具有重要借鑑價值,即可以通過放開對直接出口的限制來實現出口增長。

馬弘:企業如何從出口中學習並提高生產率?|教授觀點

馬弘

清華大學經濟管理學院經濟系副教授,2002年畢業於復旦大學世界經濟系。2009年獲美國加州大學戴維斯分校經濟學博士學位。講授課程包括:博弈論(本科)、經濟全球化專題(本科)、和國際經濟學II(博士)、微觀經濟學(EMBA)、 國際貿易學(本科)。主要研究領域為國際貿易和經濟發展。

未來科技項目是清華大學經濟管理學院傾力打造的新時代項目,旨在培養產業領跑者。以清華經管EMBA核心的“天、地、人、通”課程為管理內核,重塑企業家對於宇宙、未來、自然的三重認知,打造科技人文跨界學習、產學研用一體化平臺的生態鏈,為國家培養掌握核心科技、引領中國未來、貢獻人類社會的科技型戰略企業家。

招生對象:中國智造領軍者、轉型升級企業家、科技驅動創始人、創新領域投資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