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朴樹告訴我們的事:我們是不是非要那麼急迫不可?

那些朴樹告訴我們的事:我們是不是非要那麼急迫不可?

相比許多一年出一張甚至幾張專輯的歌手,朴樹的產量低得“可憐”。出道17年他總共出過兩張專輯,而剛推出的這首單曲,距他上一次發佈新歌《好好地》也已時隔一年零一個月之久。

除了歌曲產量低,朴樹的低調也相當出名。和那些時不時靠炒作、罵戰刷存在感的明星相比,朴樹在這方面幾乎完全屬於“失蹤人口”。

11月22日他發佈微博是為了告知新歌準備上線;而此前的一條微博,則要追溯到2015年10月20日,那一天,他發佈了微博長文《十二年》。

那些朴樹告訴我們的事:我們是不是非要那麼急迫不可?

整整一年啊!發了一條微博!

但這樣的歌手,只要稍微有點風吹草動,就會震動大批歌迷甚至整個圈子的神經。

這,是為個啥?

也許,通過他的那篇《十二年》,能夠看出其中的一絲玄機。讓我們來回顧文章的內容:

“在我眼中,明星這個詞昂貴而無趣。而這個行業,保守,短視,貪婪,僵死,象塗脂抹粉的屍體。甚至比起二十年前更加無恥。”

“我贊同人們該各行其是,互不相擾,沒有你死我活。但就我而言,我只希望做自己真正想做的事,心安理得的,讓它們儘可能有趣。這一點愈發清楚。它對我很重要。”

那些朴樹告訴我們的事:我們是不是非要那麼急迫不可?

因為只想做自己真正想做的事,所以他引用了一個故事,來說明如何做自己真正想做的事:

“前幾天讀到這樣的故事。某人善畫竹,名滿天下。可他的老師對他說,你尚未入門。問:如何得入。答:要在心裡覺得你就是竹子。其人乃去,終日站在竹林中。風起。竹搖。其人亦搖。如此十年過去。一日,師往探之,見其在竹林中閉目凝神,隨風搖擺。師視良久說,好了,可這還不夠,你要忘掉你是竹子這件事。又三年。師復探之,曰,汝成矣。”

文章的結尾,朴樹反問道:“我們是不是非要那麼急迫不可?”

其實看到這裡應該很明白了,在急功近利的娛樂圈,朴樹絕對是一股清流。沒有浮躁和浮誇,拒絕粗製濫造,只希望用最好的狀態打造最極致的作品。事實上也正是這種追求,才造就了《白樺林》、《那些花兒》這樣常年傳唱的經典之作。

那些朴樹告訴我們的事:我們是不是非要那麼急迫不可?

有一個故事,同樣很能說明問題:朴樹很喜歡李叔同的《送別》。他說過如果是他寫的,哪怕寫一首,死了也甘願。他願意在生命中等這麼一首歌。

用藝術家的要求來打造歌曲,喜歡他的歌迷自然也會一直等下去。即使是在朴樹幾乎銷聲匿跡的12年裡,歌壇對他的期待從來沒有消失過。這種期待,就像普魯斯特在《追憶似水年華》裡呢喃:“等待稍稍一點動靜,稍稍一點聲響。”

毋庸置疑,朴樹追求的是某種極致的狀態。他知道要達到這種狀態,需要有足夠的耐心去等,需要告別那些毫無用處、曇花一現的花哨,需要內心篤定地度過每一個平凡的日子,就像他在《平凡之路》裡唱的:

我曾經跨過山和大海

也穿過人山人海

我曾經擁有著一切

轉眼都飄散如煙

我曾經失落失望失掉所有方向

直到看見平凡才是唯一的答案

甘願沉浸在每一個平淡無奇的日子裡,甘願在漫長時光心無旁騖地修煉,朴樹的選擇,成就了他的經典。

相比之下,環顧我們自己,是不是活得同樣的淡定?更多人恐怕會給出否定的答案。為了追求某一樣事物,或許會患得患失,或許會焦慮失眠,或許因為焦灼,甚至顧不上停下來,喝一口水、一杯茶。這個時候,其實應該問自己一句:我們是不是非要那麼急迫不可?

慢下來吧,試著泡一杯茶,試著讓自己慢下來。在平凡的日子裡篤定,在慢生活裡,去沉澱自己。用內心豐富的重量去穿越生活的風雨,成就屬於你自己的經典,屬於你自己的一片白樺林。

那些朴樹告訴我們的事:我們是不是非要那麼急迫不可?

願你走出半生,

歸來仍是少年。

那些朴樹告訴我們的事:我們是不是非要那麼急迫不可?

-------------------------------------------------------------------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