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軍的用人之道

雷軍的用人之道

文|朱曉培

2015年7月,雷軍拒絕了一位高管極力推薦的“牛人”加盟。

這個人原本在一家小米非常重要的供應商工作,履歷也接近完美。他接手業務的時候,一年銷售額只有900萬美元,4年後,他做到了2億美元。他和雷軍談了一個多小時,得意洋洋地對雷軍說,“我有能力把稻草賣出黃金的價格,這就是我的能力。”

但雷軍卻答道:你不適合小米,你跟我們的價值觀不相符,小米不喜歡騙用戶的人。

兩個星期後,雷軍在小米的內部會議上提起這件事。

他對員工說:我們創辦小米,不喜歡用坑用戶的人,我也不喜歡能把稻草賣成金條的人,我們不需要。我們要像農民種地一樣,一分耕耘一分收穫。哪怕這種人在市場上是非常的受歡迎,這不是我們的哲學。什麼叫真材實料?什麼叫和用戶做朋友?如果有一天,你知道你的朋友是把稻草用黃金價格賣給你的時候,他是你的朋友嗎?

“難道我們真的習慣了爾虞我詐的生活嗎?我們能不能有一個公司真的值得你信賴呢?真的是你的朋友呢?”雷軍反問道。

雷軍的用人之道

這是小米8週年紀錄片裡提到的故事。而從這個陳年舊事裡,可以看出雷軍的用人之道。

公認的,CEO要做好三件事,找人找錢定戰略。

錢很重要,戰略也很重要,但更關鍵的可能在於用什麼樣的人。

找對了人,即使是遭遇“至暗時刻”,大家也能團結一致,共度難關。找錯了人,即使有再好的戰略,再充足的資金,也會因為執行上的偏差而錯失機遇。

對於小米來說,能夠走到今天,成功在香港IPO,市值5200億港幣(截止7月17日),和雷軍的用人之道有很大的關係。

雷軍的用人之道

要用最好的人

漢武帝劉徹還是太子時,問老師衛綰如何才能做好大漢合格的繼承人。衛綰答: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太子要想有所作為,關鍵在於得人。

太子又問匈奴事,衛綰答,得人。再問國家仍有內憂事,衛綰答,得人。復問民生凋敝事,衛綰還答,得人。於是太子不再問。

後來,班固在《漢書》中評價道:漢之得人,於茲為盛。

得人,就是找人,用人。問題的關鍵在於,找人什麼樣的人?雷軍有個觀點:要用最好的人。而在Facebook也有一句話:好的工程師和差的工程師,差距是10萬倍。

什麼是最好的人?我們或許可以從小米8週年紀錄片出境員工的故事中得出一些規律。

小米成立初期,從微軟來的工程師李偉星找到雷軍說:我在微軟幹了6年,攢了五六十萬,買不起房子,也不想買車,炒股票嫌麻煩,我天天在小米幹,我對小米有信心,能不能投資小米?

後來,雷軍就允許員工自己掏錢投資,每人封頂30萬元。當時,公司一共70多人,差不多60個人投了1400萬元。

管穎智,工號14,她也是第一天跟雷軍一起喝過小米粥的的13人之一。她向父母借了10多萬元,買了小米的股票。管穎智說自己不是一個“偏財運”的人,每年年會都中不了獎,但那十幾萬元如今回報高達百倍。

小米上市的慶功宴上,晨興資本合夥人劉芹特地找到管穎智,拍了一張合照,他在朋友圈裡寫道:我真心崇拜管穎智,她是真正有信仰的投資人,她是我的偶像。

“當時這算是一個福利,而我也很看好小米,覺得雷軍團隊非常有經驗,不是普通的創業,所以我從我父母那邊借來錢做投資,他們也很信任我。”管穎智說。

不論是來自微軟的那個員工,管穎智,在雷軍眼裡,他們有一個共同的特質,就是有創業精神。

雷軍還面試過一個業務上很匹配的人選,一個星期倆人談了五次,每次談 10 個小時,但最後一刻,這個人選擇要高薪,對股份“無所謂”。雷軍就覺得,他沒有創業精神,不是小米想要的那種人。

為了能夠吸引這些有創業精神的員工留下來,並讓他們得到回報,推行了全員持股、全員投資的計劃,小米上市前的公開信顯示:一共有超過7000名員工持有股票或期權。

雷軍定了一套組合方案,邀請人才加入的時候會給三個選擇條件,他們可以隨便選擇:第一,可以選擇和跨國公司一樣的報酬;第二,可以選擇2/3的報酬,然後拿一部分期權;第三,可以選擇1/3的報酬,然後拿更多的期權。

結果,只有少部分人選擇了第一種和第三種的工資形式,大部分人選擇了第二種。也正是因為初期的員工都投了錢,大家是真正破釜沉舟地願意去參與創業。

當然,這也讓雷軍壓力很大,“因為每個員工都可以到我辦公室來問公司辦得怎麼樣了?但也因為這樣,大家花自己錢的感覺是不一樣的,不願意看到自己的錢打水漂了。”

後來,雷軍曾總結自己早期找人,主要看兩點:

一要最專業。小米的合夥人都是各管一塊,這樣能保證整個決策非常快。我要放心把業務交給你,你要能實打實做出成績來。

二要最合適。主要是指要有創業心態,對所做的事要極度喜歡,有共同的願景,這樣就會有很強的驅動力。

雷軍的用人之道

竭盡所能去找人

2010年4月6日,早上5點鐘,聯合創始人黎萬強的父親熬了一鍋小米粥,送到銀谷大廈807室,14個人喝了一鍋熱騰騰的小米粥。喝粥的人,就是小米創業之初的全部陣容。

小米IPO的現場,雷軍回憶了這段時刻:八年前,我有一個瘋狂的想法: 要用互聯網方式做手機,提升中國產品的全球形象,造福全球每個人!說實話,幾乎沒有人相信這個瘋狂的想法。謝天謝地,公司第一天開張,有13人一起過來一起喝小米粥。至今我都不知道,他們當時是否真的信了。

這13個人,有原Google中國工程研究院副院長林斌,原金山詞霸總經理黎萬強,原微軟中國工程院開發總監黃江吉,以及原Google中國高級產品經理洪鋒。這些人,都是雷軍一個一個拉進來的。

在創立小米之前,雷軍像一個在手機行業門外觀察了很久的人,但真正踏入這條河流的時候,他才知道,自己還要經歷絕大多數創業者都會經歷的痛苦。

首要的就是找人。

找人,是天底下最難的事情,十有八九都是不順的,何況是一個成立初期的小公司,甚至連產品都沒有。

最開始的半年,雷軍每天花百分之七八十的時間去找人。雖然他之前是連續創業者,帶領過金山軟件做到了上市,但畢竟沒有做過硬件,所以最難搞定的,就是優秀的硬件工程師。

回想起來,雷軍覺得自己的做法其實挺“笨”的,就是靠一股韌勁。

實際上,他在金山的時候就是這樣乾的。1996年金山正處在低谷,條件極為有限,雷軍想請一個市場人員加盟。對方住在農業大學附近,雷軍晚上十點多鐘下了班,就騎著自行車從公司去他家裡找他。大概有十幾公里,正值冬天,刮東北風,自行車被風颳得吱吱扭扭的,摔到在地上。就這樣,雷軍跑了差不多三十趟,對方答應來金山。

但公司不景氣,人心跟著就渙散,能幹的人都跑光了,工資都要發不出來了,大家對能不能招到人都沒有信心,但雷軍很自信。他對大家說:我們只要找50個人,而北京有一千多萬人,只要下功夫一定能找得到!

他用了一個“笨”方法,就是到處請教:你認為誰最棒?問一圈下來,有了名單,就挨個去請名單上的人去吃飯。

這個辦法,雷軍沿用至小米。剛創辦小米時,他每天要見很多人,向他們每個人介紹自己,想做什麼事,想找什麼人,能不能給一個機會見面聊聊。

雷軍每天恨不得從早上談到晚上一兩點,但還是遲遲找不到志同道合的人,內心也很煎熬。但他還是相信,事在人為,招不到人才還是因為自己投入的精力不夠多。

為了找到一個非常出色的硬件工程師,他曾連續打了90多個電話,並讓幾個合夥人輪流和他交流。

雷軍在金山的前同事,藍港創始人、火星財經CEO王峰有一天也在朋友圈裡感慨道:越來越覺得,想成為優秀的領導者,找人能力才是第一競爭力。

而一個CEO能不能找到人,除了要有三顧茅廬的韌勁,還需要讓對方看到自己願意做一番事業的決心。小米前首席科學家周光平曾提到,自己最後決定加入小米,是因為雷軍和他說的一句話打動了他:必要的時候,自己可以去站櫃檯賣手機。

雷軍的用人之道

用什麼樣的人才,成就什麼樣的事業

雷軍拒絕了“能把稻草賣出黃金價格”的有經驗、有能力的人,但他不會拒絕那些有學習能力的人。

在早期,雷軍曾經招過這樣一個員工:來之前當過6年的中學老師和2年的保健品銷售,完全沒有做過市場。但加入小米後,他從市場專員做起,每年都會因為能力突出而得到晉升,5年後成為營銷副總經理。

雷軍說,自己看中的是他超強的學習能力,也願意給這樣的人更多的機會。

8週年的紀錄片裡,還有一個細節。

一次內部會議上,雷軍對大家說:手機這一仗是我們小米絕對不能輸的一仗,我真心壓力巨大。如果大家希望贏的話,大家真的可以試一試支持我。

“大家真的可以試一試支持我。”這樣一句帶有“懇請”語氣的話,從雷軍口中說出,與平時媒體裡表現出來的對待員工“嚴苛”的形象,大不相符。

實際上,雷軍一直強調用人中需要包容和信任。他曾說過,由於是做技術出身,在轉換成管理者的過程中,最大的一個挑戰就是如何學會寬容,“你要容忍他現在的能力和他身上一些不完美的東西,然後告訴他應該達到什麼樣的高度,再通過學習和培訓幫助他提升能力。”

在小米訂單應接不暇的時候,雷軍引入了一位有十幾年專業經驗的客服主管。第一次彙報工作時,她準備了厚厚一沓的紙,上面是小米客服數據、工作報表的總結,還密密麻麻地寫上了幾十頁的改進計劃。雷軍花了好長時間看完這些內容以後,對她說:“做客戶服務這件事情,你是專業的,我是業餘的……我只給你一個指標:怎麼讓你的小夥伴發自內心地熱愛客戶服務這份工作?”

《原則》的作者,橋水基金創始人雷·達利歐也認為,比做什麼事更重要的是找對做事的人。“如果你把目標任務交給能很好將其落實的責任人,並讓他們明白要對達成目標和完成任務自負其責,他們就會幹得很出色。”

用什麼樣的人才,便成就什麼樣的事業。雷軍的用人之道,也反應在了小米的商業模式上。

小米在IPO中強調,小米不是硬件公司,是互聯網公司。創始夥伴資本週煒曾經說過,互聯網的本質是壟斷,壟斷的東西,你從來不用擔心它能不能賺錢,你只需要擔心它會不會太壞,會不會賺你太多?就像打車市場在剛剛合併後,價格出現暴漲,甚至出現了大數據定價。

但雷軍堅持走另一條路。

2015年,小米未能完成預定目標的時候,雷軍也面臨一個問題:小米要漲價嗎?後來,他給的答案是:不。

2016年小米MIX發佈時,包括聯合創始人在內,也都勸雷軍定一個高價,但是雷軍堅持了緊貼成本定價。

2018年4月25號在小米6X發佈會上,雷軍表示:“小米硬件綜合淨利潤率永遠不超過5%。如果有超出的部分,將超出部分全部返還給用戶。”

但這個低價的路並不好走。2017年亞布力中國企業家論壇上,雷軍說:“幾乎所有的人都勸我把小米產品賣貴的時候,我感到孤獨,因為他們不瞭解我的夢想和追求。”

上市那天,小米紀念衫正面寫著:厚道的人運氣都不會太差。

回顧往昔,雷軍可以這麼說:小米在創業時堅持了厚道,在巔峰時堅守了厚道,在低谷時堅持了厚道,在上市時堅持了厚道,還將永遠厚道下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