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學論道」道之行而爲醫,醫而行之明道

中醫是怎麼來的,中醫起源於何時?從古到今,對此問題眾說紛紜,總結一下,最主要的有以下幾種觀點:

中醫源於聖人

傳統觀點認為,中華醫藥知識是伏羲、神農、黃帝等上古聖人傳下來的。《淮南子》、《通鑑外記》就提出,“聖人出”才有“醫方興”和“醫道立”;唐代醫學家王冰認為中醫學是“三聖(伏羲、神農、黃帝)道”。因此,《黃帝內經》、《神農本草經》、《黃帝八十一難經》等早期醫學經典才會託名上古聖人之名。這樣的傳說也非常多,如伏羲畫卦,才有了陰陽學說;神農嘗百草,才有了中醫的藥物學知識;黃帝與天師岐伯問答,始有《黃帝內經》。傳說神農炎帝居住在姜水,他用赭鞭抽打百草,才得以知曉百草寒、熱、溫、涼之性,口嘗百草,才知百草辛、甘、酸、苦、鹹五味。但實際上,這種觀點誇大了個人的力量,把許多發明創造歸功於一個人或幾個人的身上,是古代英雄主義神化、浪漫的想象。

「國學論道」道之行而為醫,醫而行之明道

醫巫同源

巫師是一定時期的歷史產物,隨著原始社會末期社會分工的出現,溝通神靈與人類的媒介“巫師”出現了。巫師為了解決人們一些病痛,往往掌握著一些醫藥學知識。如《山海經》說有巫彭、巫咸等十大巫師在靈山“從此升降”,因為“百藥爰在”。直到今天,在我國許多少數民族地區,還存在一些巫師掌握著不少樸素的醫藥學知識。但是,巫或雖懂醫,但醫學知識絕不是從巫師的意識和活動中產生的,隨著社會的發展,醫藥學知識的不斷積累,醫巫最終必然分離。

「國學論道」道之行而為醫,醫而行之明道

醫源於動物本能

有學者認為,人類患病尋求醫藥是最原始的本能,這種本能與動物在傷病時自我保護的本能是一致的。有人觀察到,野兔患腸炎後,四處奔波尋找馬蓮草吃,將腸炎治癒。熱帶猿猴患上瘧疾嚼食金雞納樹皮,如人類服用奎寧治療瘧疾一樣。中國古代傳說藥王孫思邈在峨眉山採藥,觀察到鸛鶴在河邊捕食魚蝦時常啄食一種草,由此發現了可以治療風溼病的中藥老鸛草。這些確實與人類原始醫療有相似之處。但就動物而言,這種本能只是條件反射,是簡單地利用自然界,不會有醫藥知識的積累。而早期醫學是一種經驗醫學,經驗的積累是有主動性和意識的,這大大超出了動物的思維能力。

「國學論道」道之行而為醫,醫而行之明道

醫食同源

中國古代醫藥傳說有很多都認同這種觀點。如傳說神農嘗百草,本來的目的是為了尋找適於種植的穀物,嘗百草一日而遇七十毒,才有了藥物知識的積累。神農首先是農業之神,又同時被賦予成醫藥之神。又如,傳說發明中藥湯劑的商代成湯王丞相伊尹,本來是一名廚師,在烹調的過程中,發明了中藥湯劑。古代中醫治療疾病也常常採用食療的方法。但是,醫食同源的觀點並不徹底,沒有回答一個最根本的問題:即認識食物也同樣要追溯其起源過程,況且中醫的礦物類藥、外治法、針灸術法並不一定與尋找食物有關。

「國學論道」道之行而為醫,醫而行之明道

中醫起源於華夏民族先民不斷的生產生活實踐。因為只有反覆的生產生活實踐,人們才能認識到疾病的發病原因、治療方法,也只有通過生產生活實踐才能發現解決疾病的方法。也正是由於華夏民族幾千年不斷的生產生活實踐,中醫學才不斷地得到充實與發展,逐漸發展成為了一個博大精深的傳統醫學理論體系,為人類健康做出了巨大貢獻

「國學論道」道之行而為醫,醫而行之明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