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經》|論述修身、治國、用兵、養生之道

五千真言《道德經》,是道家哲學思想的重要來源,更是中華文明的智慧源泉。幾千年來,關於老子,關於《道德經》,有著無數的傳說和猜想。 曾仕強教授認為,《道德經》和作為“群經之首”的《易經》有著密切關係。老子寫作《道德經》,就在為高等智慧的人解釋《易經》中的“天之道”。老子所提出的“反者道之動”,就是《易經》中所說“無平不陂,無往不復”背後的規律。道德是最高信仰並不遙遠,也絕非玄之又玄,它是我們現代生活的源泉。 讓我們跟隨臺灣師範大學曾仕強教授一起感悟道德經的奧秘!

《道德經》|論述修身、治國、用兵、養生之道

只有五千字的《道德經》,一直被稱為中國傳統文化中最難讀懂的經典。幾千年來,關於老子,關於《道德經》,有著無數的傳說和猜想。老子所著的《道德經》,被公認為是世界上最古老的哲學經典,然而由於各種原因,老子與《道德經》,都曾被遺棄,曾被誤讀。《道德經》文本以哲學意義之“道德”為綱宗,論述修身、治國、用兵、養生之道,而多以政治為旨歸,乃所謂“內聖外王”之學,文意深奧,包涵廣博,被譽為萬經之王。

《道德經》對中國哲學、科學、政治、宗教等產生了深刻影響。據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統計,《道德經》是除了《聖經》以外被譯成外國文字發佈量最多的文化名著。

《道德經》|論述修身、治國、用兵、養生之道

創作背景

據文獻記載,老子靜思好學,知識淵博。他的老師商容教授知識過程中,老子總是尋根問底,對知識非常的渴望。為了解開自己的疑惑,他經常仰頭觀日月星辰,思考天上之天為何物,以至於經常睡不著覺。後來,商容老師“實乃老夫之學有盡。”推薦老子入周都深造。文獻記載:”老子入周,拜見博士,入太學,天文、地理、人倫,無所不學,《詩》《書》《易》《歷》《禮》《樂》無所不覽,文物、典章、史書無所不習,學業大有長進。博士又薦其入守藏室為吏。守藏室是周朝典籍收藏之所,集天下之文,收天下之書,汗牛充棟,無所不有。”通過這段經歷,老子積累了豐富的學識,也使他遠近聞名。

《道德經》|論述修身、治國、用兵、養生之道

老子生於春秋戰國時期,當時的環境是周朝勢微,各諸侯為了爭奪霸主地位,戰爭不斷。嚴酷的動亂與變遷,讓老子目睹到民間疾苦,作為周朝的守藏史,於是他提出了治國安民的一系列主張。

函谷關的守關關令尹喜對《道德經》的成書也起了巨大作用,他少時即好觀天文、愛讀古籍,修養深厚。司馬遷在《史記老子傳》中記載老子“居周久之,見周之衰,乃遂去。至關,關(令)尹喜曰:子將隱矣,強為我著書,於是老子言道德五千言而去,莫知始終”,尹喜感動了老子,老子遂以自己的生活體驗和以王朝興衰成敗、百姓安危禍福為鑑,溯其源,著上、下兩篇,共五千言,即《道德經》。

《道德經》|論述修身、治國、用兵、養生之道

截至2014年,學術界較為重視的版本,是王弼的《老子注》版本和長沙馬王堆出土的兩個抄本。其中長沙馬王堆出土的兩個抄本稱為帛書甲本、乙本,是考古學家於1973年長沙馬王堆3號漢墓出土的。這兩本書是西漢初年的版本,《德經》在《道經》之前,早王弼本400餘年,近些年許多學者推崇帛書,但甲本缺字1400,乙本缺字600。截至2014年,可見的最早版本,是1993年在湖北荊門郭店楚墓出土的竹簡《老子》,版本最為原始、古樸。

《道德經》|論述修身、治國、用兵、養生之道

後世評價

朕雖菲材,惟知斯經乃萬物之至根,王者之上師,臣民之極寶。——《御注道德經》,明太祖

綜羅百代,廣博精微。——紀曉嵐

《道德經》其要在乎理身、理國。理國則絕矜尚華薄,以無為不言為教。理身則少私寡慾,以虛心實腹為務。——《御製道德真經疏》,唐玄宗

伯陽五千言,讀之甚有益,治身治國,並在其中。——《宋朝事實》卷三《聖學》,宋太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