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禎皇帝,"非亡國之君,可惜卻當亡國之運"

成者王侯敗者寇,是亙古不變的道理。歷史沒有如果,倘若能真的有假如或者重來,史上也不會有這麼多的悲劇人物。

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崇禎幾次拒絕南遷都城,他真正做到了這條組訓。

崇禎皇帝,

1644年4月25日,走投無路的崇禎皇帝在親自砍殺了後宮的嬪妃、公主等女眷之後,匆匆趕往煤山。頗為淒涼的是,這位大明帝國的皇帝,早已沒有了往日的前呼後擁,在身後只跟著一個太監王承恩,在鞋子都掉了一隻的情況下,但他還是來到了煤山,在一棵悲壯的歪脖子樹結束了自己短暫的一生。飽讀詩書的崇禎,不想成為漢獻帝,劉禪,李後主一樣的亡國之君,他最終選擇以這樣一種方式離開了他的大明帝國。令人唏噓之餘,也不失為一種悲壯!

崇禎皇帝,

崇禎是明朝最後一位皇帝,也是中國歷史上最為勤勉,同時也是最具悲劇色彩的皇帝。在崇禎繼承其哥哥朱由校帝位時,僅有16歲。外有強敵入侵,內有民起義和閹黨亂政,崇禎就接手了這樣的一個亂攤子,此時的大明帝國早已是千瘡百孔,風雨飄搖。即位後的崇禎,雖然年紀輕輕,但是卻顯示出了非常老練的政治手段。面對以魏忠賢為首的閹黨集團,這位小皇帝選擇了隱忍不發。在麻痺他們的同時,卻在暗地裡不動聲響的剪除魏的黨羽。等到時機成熟之後,崇禎雷厲風行地清除了魏忠賢的勢力,鞏固了自己的地位。這簡直可以和後來的康熙皇帝擒鰲拜相提並論。

崇禎在清除魏忠賢勢力之後,意氣風發,決心勵精圖治,試圖再現大明王朝的輝煌。令人唏噓的是,剷除閹黨,權力集中的同時,不可避免的坐大了明末龐大的文官勢力。明末的文官集團﹑崛起的滿清﹑農民軍,成為了擺在崇禎面前的三座大山。這三者裡面,尤以文官集團危害最大,他們對盧象升﹑孫承宗﹑袁崇煥等人的軍事行動處處掣肘,這樣的大明焉能不敗?

崇禎皇帝,

一方面勤儉自律、勵精圖治,另一方面,疑心重重,濫殺功臣,以致無人可用,身死國滅,這就是崇禎皇帝。可是,畢竟當時他才三十來歲,換了其他人也不見得比人家強,對此我們又能苛求什麼呢?還是那句老話,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談中。人生不易,三思慢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