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網際網路「拋棄」後,上海迎來電商新時代?

被互联网“抛弃”后,上海迎来电商新时代?

今年年初一篇題為《上海是怎麼錯失互聯網這幾年的機遇的?》文章在朋友圈刷屏,作者認為上海沒有出現 BAT 等互聯網巨頭,錯失了近十年來的互聯網紅利。

雖然這篇文章爭議巨大,也引起了不少反思。千禧年時候,上海還是全中國互聯網公司的龍興之地。時至今日,不知還有多少人記得2000年北京街頭出現的大大小小的億唐廣告牌。“今天你是否億唐”的那句仿效雅虎的廣告詞,著實讓億唐風光了好一陣子。而當年,電子商務的“帶頭大哥”易趣,也肇始於上海,創始人是畢業於哈佛商學院的邵亦波和譚海音。海歸、高學歷、瞭解世界上最前沿的商業模式,他們的身上揹負了大眾中國期待。遺憾的是,十八年的時光,並未將這兩家公司孕育成引領時代潮流的互聯網大鱷,而是雙雙成為了互聯網企業中道折戟的典型案例。至於榕樹下、盛大、土豆、易迅,也似乎都沒有躲掉衰落的命運。是命運還是魔咒?是理念出了問題還是人出了問題?是房價太高還是進取心不足?這些年來,很多人對上海的頹勢表示不理解,紛紛試圖找出合理的理由來解釋上海在互聯網時代的“掉隊”。眾說紛紜、莫衷一是,不過,似乎也沒什麼特別值得信服的結論。

誠然,上海過去二十年沒有產生震驚世界的BAT企業,但不要忘了,互聯網是一個瞬息萬變的行業,你可能一時落後,也有可能彎道超車。上海在互聯網行業確實還沒有誕生“BAT”,那未來有沒有這種可能?

當然有。很多人將寶押在拼多多上。

拼多多的確是互聯網電商領域裡的“異數”。這家成立不足三年的企業,完全打亂了國內電商舊有格局,引發了電商重新洗牌,目前已經閃電赴美IPO,正式向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SEC)提交了招股說明書。

招股書披露,拼多多截至2018年3月31日的12個月中的年活躍用戶達到2.95億,而截至2017年12月31日的12個月,年活躍用戶為2.45億,這意味著拼多多單季用戶增長5000萬。數據顯示,拼多多已經成為BAT之外的名副其實的巨頭。

數據顯示,2017年全年拼多多GMV(網站成交金額)接近超過千億。達到1000億年GMV,京東用了10年(2013年),唯品會用了8年(2017年),淘寶用了5年(2008年),拼多多用了2年3個月時間。 拼多多年後啟動最新一輪融資,估值已經超過100億美元,而現在的唯品會市值不過99億美元。

不是因為這份驕人業績,拼多多才給眾人帶來了希望,更重要的原因還在於,上海通過拼多多,而拼多多又通過其非同於傳統電商的“新電商模式”,再次建立起了上海與全國的情感或者說是文化聯繫。

在年初那篇文章中,作者說,“影響力是時間和質量的累積,等人家都成型了,你(上海)再要爭取,當然不容易了。”言外之意,無論上海怎樣努力,互聯網時代的格局已定,上海已經沒有機會了。但就是在格局基本已定的情況下,拼多多為自己、也為上海殺出了一條血路。

有人說,在這麼講究品質、精細化生活的小資城市上海,為何會產生一個以低價起家的電商企業?事實上,拼多多的模式與上海的文化氣質,甚至說,與精細化的小資文化也不相悖。上海文化中有精緻,同時也有精打細算的因子。

BCG十多年前對升級型消費市場進行調查之後,就發現,趨低消費與趨優消費會同時發生在同一個消費者身上,這就是Costco與沃爾瑪的模式差異。拼多多說自己是輕資產的Costco模式,是有道理的。不僅如此,拼多多還有機會接管中產的多個垂直趨低側面的,這個比Costco更有價值。

我們誤以為傳統電商模式已經成型,結果殺出了拼多多;我們誤以為現在的城市格局已然定型,上海已經被北京、廣州、深圳所拋棄,結果她在落寞之後又再次奮起直追。互聯網時代,真是隻有想不到沒有做不到。

很大程度上,一家企業,可能定義一座城市的性格與發展。

沒有福特之前,迪爾伯恩只是一個人口不到千人的小村莊;沒有阿里之前,杭州只是一座風景如畫的城市;沒有海爾之前,青島只是一座夏天喝啤酒的好地方……有了這些企業,這些城市也煥發出了完全不同的面貌。在互聯網新貴的加持下,上海——這座曾經的遠東第一城市,這座自開埠之後,就曾經幾番起落的商業之都,在新時代或許會散發出新的魅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