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經征戰四方,有著豐功偉績的皇帝,卻死在了自己寵愛的伶人手中

知言歷史|

李存勖,五代時期後唐莊宗,晉王李克用的長子,其父死後,李存勖接位晉王,隨身處於內憂外患的包圍之中,但他卻表現出不同反響的氣概。對於“內憂”——其叔父李克寧在政治上的威脅,他採取了一種先發制人的手段,快速有效地清除了李克寧的勢力,穩定了自身的政權地位。

曾經征戰四方,有著豐功偉績的皇帝,卻死在了自己寵愛的伶人手中

對於“外患”,李存勖親自指揮將軍士兵攻破了梁軍鐵桶般的夾寨,解決了其父在世時一直解決不了的潞州圍困危機,梁太祖朱溫聽得此訊不禁驚訝無比難以置信。李存勖憑藉自身在軍事方面的天分先後兼併了河北,滅亡了後梁,平定了前蜀,他的百姓也過上了衣食無憂的安定生活。但滅了後梁之後,李存勖突然變了心性,開始有了自己的獨特喜好,可他不好色卻好伶人。

曾經征戰四方,有著豐功偉績的皇帝,卻死在了自己寵愛的伶人手中

自幼喜歡看戲和演戲的李存勖,在江山穩定下來後便去追逐內心最初喜歡的東西了。他常常會面塗粉墨,穿上一身戲服登臺表演並樂在其中,還給自己取了藝名為“李天下”,長期如此單方面喜好的投入讓他無心顧及朝政。因為受到皇帝的寵幸,伶人的地位也就慢慢提高了,他們可以自由的出入宮中並且在皇帝身邊和他打打鬧鬧,時不時還會戲弄朝中大臣,群臣敢怒卻不敢言說。李存勖將身經百戰的將士放置一邊不予關注和重用,卻給只會唱戲表演的伶人封了官。

曾經征戰四方,有著豐功偉績的皇帝,卻死在了自己寵愛的伶人手中

在眾多伶人中,一位名叫周匝的因為才藝雙全而深受李存勖的喜愛,周匝有自己的私心,多次舉薦自己的兩位同行:陳俊和讎 「chóu」德源。一心迷在伶人身上的皇帝不顧群臣反對,毫不猶豫的答應了周匝,並給那兩人封了刺史的官職。李存勖對伶人的縱容在無形之中就註定留下了禍患。李存勖有時會利用伶人作為耳目去刺探群臣的言行,因此很多官員為了不讓他們在皇帝面前說自己的壞話,只好選擇賄賂伶人來保持自己的地位和官職。那些貪官汙吏們也選擇了與這些伶人勾結,私下裡搜刮民脂民膏,使得百姓的生活越來越困難。後來這些得了權勢的伶人開始覺得其餘一些正直的官員會阻礙自己的發財之路,便開始計劃著陷害忠臣良將。

曾經征戰四方,有著豐功偉績的皇帝,卻死在了自己寵愛的伶人手中

正直大臣的忠誠良言終究敵不過伶人在皇帝耳邊的竊竊私語,聽取讒言的皇帝冤殺了國中大將郭崇韜,另一位差點被皇帝殺死的李嗣源開始懷恨在心,覺得不能再跟隨這個被迷了心竅的國軍了,索性造反,後自理為帝,向洛陽進兵。李存勖看到自己的都城受到了威脅,就開始調集兵力準備反擊,卻發現手下的良兵精將已經被自己殺的所剩無幾了,還留在城中的人也不願出手幫助他,走投無路之時總會禍不單行。被李存勖一手提拔起來的伶人指揮使郭從謙在皇帝吃早飯的時候,和一批早已集結號的人發動了政變,皇帝驚慌想要逃走,卻在混亂之中被射死了。

曾經征戰四方,有著豐功偉績的皇帝,卻死在了自己寵愛的伶人手中

李存勖的死成為了天下人的笑柄,一位曾經馳騁沙場,有著豐功偉績的皇帝,卻最終死在了自己寵愛的伶人手中。後來歐陽修在他的《伶官傳序》中李存勖有這樣的評價:“數十伶人困之,而身死國滅,為天下笑”。無論是可悲還是可笑自是後人對其的理解,其實最多的是可憐,但可憐之人的可恨之處永遠不會少。獨特的盲目偏執總會帶來相等代價的報應,前半輩子的功績終究敵不過後半輩子的昏庸,假如沒有對伶人的這般寵幸,興許他的一生偉績將會被後人傳唱至今,他的國家也會是一朝盛世,他的一切的一切都會是被人崇拜的敬仰的······

但世間哪有那麼多的假如呢?

曾經征戰四方,有著豐功偉績的皇帝,卻死在了自己寵愛的伶人手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