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公主被殺的真相陰冷刺骨

​大唐宮廷政變系列之四(下):先天政變--細思極恐,太平公主被殺的真相隱藏在千萬次過濾後的史料背後

太平公主被殺的真相陰冷刺骨

三、無論是《舊唐書》、《新唐書》還是《資治通鑑》,對此次政變的發生經過倒是沒有什麼太大的歧義,都是眾口一詞的記載道:7月3日,李隆基通過王毛仲調用閒廄中的馬匹以及禁兵三百餘人,從武德殿進入虔化門,召見常元楷和李慈二人先將他們斬首,在內客省逮捕了賈膺福和李猷並將他們帶出,又在朝堂上逮捕了蕭至忠和岑羲,下令將上述四人一起斬首。竇懷貞逃入城壕之中自縊而死,唐玄宗下令斬戮他的屍休,並將他的姓改為毒氏。並大赦天下,只是逆臣的親屬黨羽不在赦免之列。薛稷被賜死在萬年縣獄中。太平公主逃入山寺,直到事發三天以後才出來,被李隆基下詔賜死在她自己的家中,她的兒子以及黨羽被處死的達數十人。如果不按《舊唐書》的說法,7月3日沒有謀劃策亂,而是將這一天的同謀理解為謀逆前的最後定奪,同樣存在一些疑點。在眾人同謀的7月3日,玄宗即將太平公主集團各主要成員採取分時分地、各個擊破的方式消滅殆盡。公主聞風逃入山寺,三日乃出。首先,唐玄宗於七月才得魏知古密報,就可立即實行監視,擒賊先擒王,趁其聚首發動之前,一舉將其剿滅。但太平公主竟然得知消息,逃離府第躲入山中。其次,事實證明,消息走漏確有漏網之魚,太平公主集團核心人物左僕射竇懷貞便是。如果在距政變只有一天,各方準備早已就緒的情況之下。深知死罪難逃的竇懷貞竟沒有聯合尚在外的太平公主做拼死一搏,反是“逃入溝中,自縊死。”實在令人費解。最後,在玄宗分三批抓獲誅殺六人的過程之中,他們都反應遲鈍,未有任何抵抗。為什麼會存在那麼多的疑點呢?合理的解釋應該是唐玄宗早就有了自己的行動計劃,以太平公主謀反為名,自己主動出擊。從容施行計劃,不動聲色的逐個擊破。竇懷貞的驚慌失措自在情理之中,眾人的拼死抵抗也就無從說起。同樣大可放手讓他的姑媽逃去,等她三日自出後,再體面的賜死於第。從以上分析就足以推斷太平公主及其親信並無謀反之實。

四、那麼太平公主“被謀反”的原因是什麼呢?因為太平公主不僅具有威脅玄宗的權勢,甚至已達史書所說“權移人主”的程度。正是這樣莫大的勢力,為之招來了殺身之禍。在太平公主屢立大功後,權勢地位更加顯赫重要,李旦經常同她商量朝廷的大政方針,每次她入朝奏事,都要和李旦坐在一起談上一段時間;有時她沒去上朝謁見,李旦會派宰相到她的家中徵求她對某些問題的處理意見。每當宰相們奏事的時候,李旦就要詢問:“這件事曾經與太平公主商量過嗎?”接下來還要問道:“與三郎商量過嗎?”在得到宰相們肯定的答覆之後,李旦才會對宰相們的意見表示同意。三郎指的是皇太子李隆基。這樣太平公主就無可避免的將自己推向臺前,她確曾公開放出流言“太子非長,不當立。”更是使自己成為唐玄宗最顯見的政治威脅。與處於明處的太平公主相比,玄宗一方面在表面上一再示弱,使之掉以輕心;另一方面不忘時時謀劃,期以早日處之而後快。早在其身為太子之時,河內人王琚就曾進言“何謂殿下,當今獨太平公主耳!”李隆基召見後,深以處去太平公主為意。只因時機未到而作罷。其後,開元元年,王琚再度進言,且眾人認為時機已然成熟。至這一年的七月,就有了誅殺太平公主一事。另外,政見不同也是太平公主“被謀反”的原因之一。如在任免官吏的問題上,中宗時,“用錢三十萬,則別降墨敕除官,斜封付中書,時人謂之‘斜封官’”。此事不為玄宗所容,但太平公主對此事卻持贊同態度。又如在對待宗教問題上,太平公主向來與僧道交往密切。御史大夫薛謙光等彈劾“僧慧範持太平公主勢,逼奪民產”“公主訴於上,出謙光為岐州刺史”。又“時脩金仙、玉真二觀,群臣多諫,懷貞獨勸成之,身自督役。”也是奉太平公主之意。而與李隆基親近的臣子中多對此極力反對,如姚元之,魏知古等人。又可從玄宗誅太平公主後不久即發佈的政令中看出:“命有司沙汰天下僧尼,以偽妄還素者萬二千餘人”。綜上所述,太平公主與李隆基政見不同,其權勢又對李隆基構成了致命的威脅,這些正是太平公主“被謀反”的根本原因。

五、先天政變以後,唐玄宗終於掃清了自己權力征途上的最後一個障礙,掌握了皇帝應有的全部權力。當年,唐玄宗把年號改為開元,表明了自己勵精圖治,再創唐朝偉業的決心,這也開啟了“開元盛世”。此後以玄武門為代表的大唐宮廷政變暫告一個段落。它也標誌著以武則天為代表的女權爭奪皇位鬥爭的徹底失敗,李唐宗室子弟從此再也沒有受到過女人的奪權威脅。但是以高力士為代表的宦官勢力,因為參與政變有功,已經增加到了3000多人,任三品將軍的日漸增多,穿紅、紫衣服的達1000多人,宦官勢力的強盛從這時開始,為唐王朝的衰敗覆滅埋下了禍根。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