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家|业务下沉:挑战中的全面回归!新一轮农信社改革15周年特稿(五)

独家|业务下沉:挑战中的全面回归!新一轮农信社改革15周年特稿(五)

独家|业务下沉:挑战中的全面回归!新一轮农信社改革15周年特稿(五)

15年前,国务院发布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试点方案,新一轮农信社改革,正式启动;同年,《中华合作时报·农村金融》周刊,顺应改革大势,正式创刊。15年来,我们满怀激情,呕心沥血,以宣传推动新一轮农信社改革为己任,奔赴大江南北,深入广袤乡村,携手奋战在全国各地的广大农信人,风雨同舟,共创未来。今天,改革开放四十周年之际,迎着乡村振兴宏伟工程,农村金融主力军农信社系统,肩负历史重任,即将踏入改革发展新征程。站在新的历史节点,《中华合作时报·农村金融》周刊奉献一组“新一轮农信社改革15周年特稿”,以我们的观察和思考继往开来,并为新征程上的广大农信人,壮行。

今天刊出的,是第五篇:《业务下沉:挑战中的全面回归——漂移的“重心”与“n”形曲线上的追想》。

作者

中华合作时报记者 张永乐

2003年启动的新一轮农信社改革,已经走过15年风雨历程。回望来路,各地农信社的业务重心,都在不同程度上,经历了背离宗旨的

向上“漂移”、回归本源的下沉“转型”。一起一落,又回到“原点”——农信社沧桑的背影,在历史的坐标上,留下一条耐人寻味的“n”形曲线

何以至此?何去何从?

被动的转型

15年前,《国务院关于印发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试点方案的通知》明确了农信社定位:“为农民、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服务的社区性地方金融机构”;强调了深化农信社改革的重要指导思想:“以服务农业、农村和农民为宗旨”,充分发挥农村金融主力军和联系农民的金融纽带作用,更好地支持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帮助农民增加收入,促进城乡经济协调发展。

尽管如此,事实表明,“通知”下发之时,上述“漂移”已经悄然萌芽:既然农信社划归地方管理,那就是地方“自家”银行,必须做大、争光、有面子。于是,迷恋“二八法则”,越过农小微散,千方百计“傍大款”“垒大户”“冲规模”,粗放式跑马圈地。

至于“转型”,时至2012年,不少信用社已经迷途知返,明显地下沉业务重心,重拾“农村金融主力军”光荣传统,努力支农支小支微,创新产品,优化服务,进村入户,精耕县域。

上述漂移和转型,有着共同的外因:经济决定金融。

2003年,我国GDP增速跃升至两位数,达到1996年以来8年间最高点10.04%。随后,连年攀升,至2007年,达到1985年以来23年间最高点14.23%。经济的高速增长,掩盖了潜在的业务风险。至2012年,经济“新常态”显现,GDP增速陡落至7.86%,并由此下行,潜在风险水落石出,不良贷款大量暴露。

除了主动避险,农信社的业务转型,更是一场外力裹挟之下的被动之举。经济下行、利差收窄、金融脱媒、跨界竞争、供给侧改革、强监管约束,重重挑战,终于将农信社逼回正途

但是,假如经济好转,环境宽松,农信社的业务重心,还会漂移吗?“n”形曲线还会重演吗?15年前的定位和宗旨,还会被遵守吗?

警觉的高层

回顾政策文献,我们不难发现,农信社业务重心的漂移,引起监管层和高层警觉。因为,中共中央相关重大战略部署中,为“三农”提供金融服务的农村金融主力军农信社,处于重要一环,农信社定位和宗旨,不容扭曲

2003年起草的中央一号文件强调:“要把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数月后,中共中央高瞻远瞩,明确指出:我国总体上已经到了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发展阶段,我们应当顺应这一趋势,更加自觉地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更加积极地支持“三农”发展。

这一切,与当时刚刚启动的新一轮农信社改革,遥相呼应,浑然一体。

监管层和高层的警觉,除了隐含于针对农信社具体业务的批评和强监管,还呈现在重要文件中。例如,2004年至今,中央一号文件连续15年聚焦“三农”,“农村金融”“农村信用社”“省联社”屡屡成为关键词

,农信社定位和宗旨,不断被强化;2003年至今,中国银监会多次下发文件,规范省联社履职,包括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关于印发《农村信用社省(自治区、直辖市)联合社监管工作意见(试行)》的通知(银监发〔2005〕75号)、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关于规范农村信用社省(自治区)联合社法人治理的指导意见(银监发〔2012〕38号),省联社治理日益清晰完善,省联社与基层行社的关系,正在逐渐厘清。

在很大程度上,这些文件一脉相承,不断强化农信社业务下沉的政策导向,也从多个角度,不断完善和巩固新一轮农信社改革成果。

事实表明,当前,无论经济如何消长,农信社都必须牢记宗旨,不忘初心,下沉业务重心,保持战略定力。

迟到的硕果

历经“n”形漂移,“脱农”之后,农信社业务重心正在全面下沉。“背包精神”“马背精神”“三水精神”等优良传统,开始有力回归

;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优秀员工队伍,正在重新出发

据统计,至2016年末,仍在全面回归的农信社系统,已经取得丰硕成果:

网点增至14.46万个,其中,农村地区12.67万个,每万人拥有1.39个,乡均银行网点3.98个,村均0.23个,很多地方村村有网点;2016年,共有7.7万个网点为农户提供贷款,并承担了面向广大农户的种粮直补、农资综合补贴等国家政策补助资金发放工作。

涉农贷款余额增至8.16万亿元(农户贷款余额3.96万亿元),同比增长5.54%,占农信社系统各项贷款余额的61.8%,较2014年末增长15.72%,3年间平均增速9.81%。其中,农村(县及县以下)贷款余额7.23万亿元,同比增长5.27%,占各项贷款余额30.02%;农林牧渔业贷款余额2.45万亿元,同比增长4.22%,占各项贷款余额18.54%。

小微企业贷款余额增至6.34万亿元,占本系统全部贷款余额48%。新增小微企业贷款0.65万亿元,占本系统新增贷款50.34%。

不良贷款率由2003年的36.93%,降至3.8%。

目前,农信社系统已经成为我国县域及乡村网点分布最广、涉农信贷投放最多、农村普惠金融服务和均等化建设贡献度最大的金融机构。“农村金融主力军”“支农支小支微主力军”实至名归。

我们不禁要问:这些硕果,是否来得晚了一些?

15年来,如果农信社早一点回归,如果那个“n”形曲线根本不存在,将会怎样?

成功的经验

全面回归的大潮中,农信社承继传统,与时俱进,支农支小支微涌现出众多新典范。例如:

以“网格化精准营销”支持小微

浙江路桥农商银行是“网格化精准营销”开创者,位于幅员狭小、金融发达、银行业竞争激烈的台州城区。当地有银行机构19家,其中包括以服务小微名闻天下的台州银行、泰隆银行两大城商行总部。但凭借网格化精准营销,

路桥农商银行力压群雄,保持当地市场占有率第一,成为中国金融业普惠金融、服务小微的一面旗帜。

几年前,路桥农商银行借鉴公安系统树为典范的“路桥网格化治安模式”,加以改造创新,提炼出后来被行业通用的网格化精准营销“四定原则”(定格、定员、定岗、定责),以及“人人进格、以网定编、以格追责”等精细化管理方法,实现了网格“单纯管贷”向“服务+监督”综合运营转变。

网格化的综合运营,推动路桥农商银行不断跃进,小微贷款获得率在浙江省乃至全国位居第一。当地人口总户数13.3万户,其中,在路桥农商银行有贷款余额的户数高达6.2万户,占全区总户数46.6%。

独家|业务下沉:挑战中的全面回归!新一轮农信社改革15周年特稿(五)

↑图为路桥农商银行不断丰富“1公里金融服务圈”的内涵与外延,切实打造老百姓“家门口”的银行。图为该行助农服务点,老百姓足不出村便可办理小额存取、转账及话费充值等业务。

以“政府大数据风控”服务“三农”

安徽亳州药都农商银行是县域“政府大数据风控”开创者。

在中国金融业,率先基于政府大数据风控,实现辖内普惠式智能化移动信贷服务。他们整合三大数据源:

亳州市政府职能部门社会化数据,已整合58家单位27.9亿条公共数据,包括公安、人社、民政、交通、房产等部门核心数据,并实现数据即时更新;


药都农商银行存量数据,

例如,通过独家代理亳州市社保卡发放,归集整合社保数据110余万条。除此之外,还有代发粮补农补等数据、燃气费水电费代缴代扣数据、代理工商营业执照数据等;


省联社核心系统数据,包括客户基本信息、存贷款信息、账户信息等。

以三大数据源为基础,药都农商银行创设“金农易贷”项目,采取线上线下相结合方式,为当地农户、创业者提供便捷的信贷服务,通过率高达57%。其中,存量客户纯线上办理,两分钟内即可完成放款;增量客户因涉及面签,24小时内即可完成放款。2016年“金农易贷”成功上线后,一年内,服务农户即超过10万户、累计放款突破100亿元,人均贷款约为8万元,不良率低于0.2‰。

独家|业务下沉:挑战中的全面回归!新一轮农信社改革15周年特稿(五)

↑图为安徽亳州药都农商银行领导班子在“金农易贷-全民双创”数据展示平台前分析大数据项目运行情况。

以“内生文化”扎根县域

浙江常山农商银行位于浙江西部山区,是“邻居银行”“红马甲”内生文化开创者。作为醒目的具象化标志物,一件红马甲,成了常山农商银行凝心聚力的文化载体,成了人见人爱的地方“名片”。

常山农商银行的企业文化,不是别人“给”的,不是自己“凑”的,而是行领导为统率,深入发掘,因势利导,从自身内部自然“长”出,并与各项业务自然融合。正因此,他们的文化深受员工欢迎,深得当地民心,并在中国金融业卓然而立。

凭借“简单的事情重复做,认准的事情坚持做,坚持的事情用心做”的“邻居情怀”和“红马甲精神”,常山农商银行各项业务迅速在当地扎下根基,经营业绩连年赶超,迅速跃升为当地首位——

有了真文化,也就有了大市场

以“邻居情怀”和“红马甲精神”为引领,常山农商银行“7个一”浑然一体,生机无限:一个邻居银行品牌、一件红马甲、一堂金融夜校、一家丰收驿站、一项信贷方针、一张网格、一张邻居卡。其中的“一项信贷方针”是浙江特色:“只做小,不做大;只做实,不做虚;只做土,不做洋。”他们说到做到。

独家|业务下沉:挑战中的全面回归!新一轮农信社改革15周年特稿(五)

↑图为浙江常山农商银行红马甲队伍深入果园,以绿色信贷支持果农生产。

以“党建+”给业务注入灵魂

广东博罗农商银行是“党建+”先行者。他们逐个破解党建工作壁垒,创新实施“党建+”模式,在业务发展、践行普惠、精准扶贫、金融创新、风险防控等方面积极寻找党建工作切入点和发力点,将各部门、各支行转变为党支部战斗堡垒,明确提出“党员是火种、支部是战斗堡垒、基层金融服务就是党交给我们的光荣使命”的党建理念,从而将党建与业务工作紧密结合,为业务经营注入“灵魂”,给党建工作注入持久活力,彻底解决了过去银行业普遍存在的党建与业务经营“两张皮”问题

今年一季度,博罗农商银行党委实施以21个经营单位党支部为考核对象的“首季开门红”竞赛活动,以“开门红”带动了“样样红”,存、贷款增速创出历年新高。截至3月末,全行各项存款比年初增长23.2亿元,完成全年存款增速总目标任务的50.48%,占全省存款增量的26%、居全市农商银行首位;各项贷款比年初增长20亿元,完成全年贷款增长总目标任务的57.28%。

实践证明,博罗农商银行党委全面实施“党建+”管理模式,赋予业务经营崇高的理念和鲜明的宗旨意识,党建工作也在基层金融服务中焕发勃勃生机,切实打通了党建和金融服务“最后一公里”。

现实的思考

今天,我们正投身乡村振兴宏伟战略,时代重任在肩,机遇挑战并存。

乡村振兴,亟需一大批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农信人,作为“赋能者”投身其中。但是,客观而言,历经15年来农信社业务重心的“n”形漂移,一些同仁“脱农”已久,“一懂两爱”已经淡漠,有效服务乡村振兴,恐怕并非易事。

为此,除了上述案例,我们在本文最后,再简要分享海南农信“难以复制的成功经验”,与先行者以及曾经的后进者,共勉——

海南农信为农民提供小额贷款的流程与众不同,包含五个环节:给农民贷款、教农民技术、帮农民经营、助农民增收、保农民还款。这五个环节,已经突破传统的金融服务范畴,进入

“赋能”新阶段

事非经过不知难。

天下农信,唯有砥砺前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