彈指一揮間,不知不覺中10年又過去了。以下鏡頭是銅川建市50週年點滴瞬間掠影。 今年是銅川建市60週年也是改革開放40週年,真是雙喜臨門啊!正好也是我60週歲紀念日,真是喜上加喜,我是改革開放的1978年來銅川的,算起今年整整是40年。無巧不成書,真是有緣來到了銅川,可以說銅川是我的第二故鄉不為過,在這裡見證了改革開放及銅川日新月異的發展大變化。
銅川市是陝西省省轄市,地處陝西省中部、關中盆地和陝北高原的接交地帶,與延安、渭南、咸陽3個地市毗鄰。面積3882平方公里,全市下轄宜君縣、王益區、印臺區、耀州區和省級經濟技術開發區--新區,22個鎮、6個鄉、13個街道、543個村委會、57個居民委員會。
2016年末全市常住人口84.72萬。 銅川,原名“同官”,因與“潼關”同音,治所又設在銅水之川,故更名銅川,歷史源遠流長。銅川屬大陸性季風氣候,四季分明,氣溫月季變化明顯。銅川交通便利,是關中經濟帶的重要組成部分,是通往人文初祖黃帝陵及革命聖地延安的必經之地,銅川新區距西安市區68公里、距西安咸陽國際機場72公里,西安至黃陵高速公路穿境而過,鹹銅、梅七兩條支線鐵路與隴海大動脈相連。
銅川市先後獲中國特色魅力城市200強、全國綠化模範城市、國家衛生城市、全國第二批節能減排財政政策綜合示範市、2017中國最具幸福感城市。
銅川,原名“同官”,因與“潼關”同音,治所又設在銅水之川,故更名銅川。銅川夏、商隸屬古雍州。秦屬內史地。前155年開始設置縣,隸屬左馮翊。三國魏時隸屬北地郡。446年設置銅官縣,隸屬北地郡。575年,銅官縣改名同官縣,隸屬宜州。隋、唐曾隸屬雍州、京兆郡。從925年起,歷經宋、金、元、明、清,均隸屬耀州。
銅川市位居陝西中心,陝北黃土高原的南緣,東經108°35′20"—109°29′04",北緯34°48′16″—35°35′16″。東和東南與渭南地區的白水縣、蒲城縣、富平縣接壤,西和南與咸陽地區的旬邑縣、淳化縣、三原縣毗連,北和西北與延安地區的洛川縣、黃陵縣相鄰。
在大地構造上,銅川屬於中朝準地臺上的鄂爾多斯臺向斜東南緣渭北隆起帶。近東西向的渭河地塹切割了鄂爾多斯臺向斜與“秦嶺地軸”之間的固有聯繫,使銅川地區形成具有地臺與斷陷構造過渡性質的疊瓦式斷塊和南升北降的斷階;在地貌上形成南部、西部低山與該區的殘原梁峁。
銅川既有鄂爾多斯臺向斜南移和“秦嶺地軸”南北向側壓,又有渭河地塹張力影響,在區域應力場作用下,構造形跡方向紛紜。其基本構造格架是:以東西向和南北向構造帶為主體,將銅川分為大小不等的塊狀鑲嵌而成的斷塊式構造。由於塊體深層的構造差異和物質組成及各塊區邊界條件的不同,在演變的地應力場作用下,形成了多方向性的構造帶,其規模不一,序次不同。
銅川地貌結構比較複雜,山、原、梁、峁、溝谷、河川均有分佈。境內山巒縱橫,峪谷相間,臺原廣佈,梁峁交錯,形成一個不規則的網狀結構。最高點位於市轄區北部、宜君縣境內的廟山,海拔1734.2米;最低點位於耀縣樓村鄉張家坪的趙氏河谷地,海拔536米。全市呈西北高、東南低的傾斜地勢。
銅川日平均氣溫大於或等於0℃的時期為喜涼作物生長季節,積溫3546.4—4613.9℃;大於或等於10℃的時期為喜溫作物生長期,積溫為2814.6—4013.2℃;大於或等於20℃的時期為作物迅速積累幹物質的時期,積溫為620—2474.6℃。在地區分佈上,由東南向西北遞減,南北相差懸殊。年內分佈不勻,年際波動較大,等於或大於0℃的積溫年較差在557.2—604.4℃之間。
銅川山高溝深,河流均是源頭或上游,其特點是:流程短,水量少,水位低,比降大,易漲落,能利用者甚微。銅川境內的河流分為石川河和洛河兩大水系。
銅川境內有維管束植物為106科、384屬,618種、5個亞種、38個變種。其中,蕨類植物為9科13屬16種;裸子植物2科3屬3種;被子植物95科318屬599種,5亞種,38變種。
姚忠智,1958年出生,陝西三原人,中國攝影家協會會員,中國民俗攝影家協會會員,國家高級攝影師職稱,銅川市王益區攝影家協會副主席,銅川攝影家協會副主席,自幼酷愛繪畫,1980年在銅川礦務局徐家溝煤礦工會,專職美工師兼攝影師,作品先後參與國際國內大型展覽,多次獲獎,2005年作品《農家樂》被收錄《今日中國--全國攝影藝術家精品大典》並獲“今日中國攝影大賽二等獎”,特頒中國攝影藝術成就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