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生肖,星座,塔罗牌——用手机直接解码未来

“相爱没有那么容易,每个人都有他的手机”

段子化用了两句歌词,调侃现代人对手机的依赖甚于爱情。对现代人来说,没有了手机,似乎拥有全世界都没有意义。

有数据统计,中国人每天上网约4小时,人均下载APP 40个以上。还有一个很有意思的分析,将手机分成高中低档三种,将这三种类型手机用户的APP下载数量及使用偏好做了如下归纳:

低端机型 平均下载APP 39个 用户APP偏好 最关注日历、闹钟、天气等轻量级实用型,而对导航地图类APP的需求明显低于国内移动网民整体水平。

中端机型 平均下载APP 52个 用户APP偏好 对导航地图、吃喝玩乐类APP偏好度最高,渗透率比全国平均水平高7%左右,同时中端机用户对支付和综合商城类APP的偏好度也较高。

高端机型 平均下载APP 56个 用户APP偏好 对能提高生活品质的生活小工具、图书阅读和投资APP较感兴趣。

不敢断定这个分析是不是准确,但切入的视角比较有趣,不妨借着这个统计,为用户们进一步画画像(这个分析以机型档次为参考维度,为避免争议(手机档次不必然对应手机用户的某些特点),仅根据用户对APP的偏好,将原来统计中的三种机型分别对应为一、二、三类用户)。

不要生肖,星座,塔罗牌——用手机直接解码未来

第一类用户(不考虑老年样本)偏好轻量级实用性工具,如闹钟,天气预报等,虽然信息有限,不妨武断点做个结论,该用户群体对互联网应用相对浅层化。他们惯常使用的APP,功能不稀缺,可替代性很高。从另一个角度推测,这类群体生活环境和生活方式相对简单,互联网的各种应用,相对他们来说,只起到“补充型”作用。

第二类用户,对导航,吃喝玩乐,网上支付偏好度较高,意味着他们的生活应该相对多元,网络工具对他们有切实参考和指导意义。网络应用对这一类人的起到“改善型”作用。

第三类用户,对阅读,投资及改善生活品质的工具感兴趣。显然,网络应用对該类人群的实质意义更大,定位为“拓展型”作用比较合理。

对APP的选择偏好,本质是对网络实际应用的态度,我们再进一步抽丝拨茧,合理推论,开一开脑洞:

“补充型”人群,实际上和网络是弱相关的,缺乏真正的互联网需求

,更多的是披着互联网外衣的“伪网络需求”。比如日历、闹铃,视频,其实一点都不互联网,只不过是把简单工具的集成或替代(日历表、闹钟、电视),没有这些APP对现实生活根本不会有实质的影响。

“改善型”用户,和网络关联性较强,有明确需求,并且不容易在现实中获取解决方案,能通过网络,找到响应这些需求的路径。

“拓展型”用户,不仅是通过网络解决现实需求,而是要引领风潮,创造现实和网络的连接点。一些新的网络应用恰恰是因为他们创造了需求点,才被开发出来,满足这些新需求。

不要停,让脑洞继续开下去,反推一下这三种类型的人群,在现实生活中是不是也对应这几个标签。仅为推测,如有雷同,纯属巧合。

“补充型”用户,现实中也多以“补充型”角色出现,在社会或团体里,分量不重,存在感不强。

“改善型”用户,有较强解决问题的能力,能一定程度改善或提高所在环境的水平。

“拓展型”用户,具有主动性,思维、格局有开创性,有能力让所处的环境实现根本突破。

尽管是推测,还是有些遗憾,这个统计对APP的分类比较粗线条,如果能更细化,涵盖社交、影视、游戏等APP的使用偏好,就可以让用户画像更准确,更生动。但这些信息和推论足以证明,芸芸大众看似无差别刷屏,其实,我们不一样,差别不仅大,还可能很大。

选择是价值判断的延伸,工具是实现路径的体现。有什么样的价值选择,就会有与其匹配的工具出现,很符合吸引力法则。APP偏好同样如此,什么样的生活状态决定了匹配什么样的应用工具。同样,工具也会反过来塑造生活状态,越想放逐,越给你呈现各种各样的放逐方式;越想提升,越给你提供更多向上的梯子。只不过互联网领域的吸引力法则,换了个名字,叫算法推送。

不要生肖,星座,塔罗牌——用手机直接解码未来

网上有很多算命占卜的APP,紫薇斗数,星座血型,可以问运势、算前程。其实大可不必,看看手机上下载的各类APP,大概归纳一下,结合自己的时间分布,基本就可以给自己一个结论了,说不定比那些专业APP还准。

手机及各种互联网应用的出现,给生活带来了极大便利。信息、资讯从没如此快速、公平的普惠大众。网络对每一位用户同等友善,基本没有差异化门槛,不论你是高档手机,还是普通智能机,都可以无差别得到你想要的东西。唯一的差别,也是最核心的差别,是你想要什么,你的时间如何分布?

砍柴人和放羊人的故事大家都熟悉。砍柴人和放羊人一直在聊天,消耗着相同的时间,太阳落山了,放羊人赶着吃饱的羊群,胜利收工,而砍柴人却两手空空,估计回去生火做饭都是问题。现代社会几乎人人刷手机,意义却千差万别,有人在挥霍,有人在挥洒;有人在花钱,有人在赚钱;有人在流淌生命,有人再拓展生命。

不用说教,也无关对错,网络像一个大花园,有美景、有鲜花,有蚊虫,也有死角。花园门口,熙熙攘攘,人来人往,有人视而不见,不理不睬;有人摘了几朵花,捡了两片叶子;有人曲径通幽,发现其中妙处,别有洞天。不用上纲上线的分析、批判,都有道理,各取所需,各得所好而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