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年間忻州城的定安王府

明朝年間忻州城的定安王府

明朝年間忻州城的定安王府

分封制及其產生的後果

在中國歷史的長河裡,分封制由來已久,夏商周時期皆行分封制,其結果是諸侯爭霸割據,戰爭連綿,庶民百姓遭殃。

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統一韓、趙、魏、燕、楚、齊六國,建立封建主義中央集權的統一國家,廢除了商周時期的“分封制”,實行郡縣制,把全國分為36郡,郡下設縣,迄今歷朝歷代沿襲了這一經久不衰的建置。可是,分封制的幽靈還未死,漢高祖劉邦推翻秦王朝之後,除沿襲郡縣制外,為了進一步鞏固統治權力,不至於孤立,分封皇子們在各地為王為國,結果引來漢景帝時以吳王劉濞為首的七國叛變亂政。西晉武帝司馬炎於公元265年滅吳之後,一統天下,不為孤立,再興分封制,結果招致骨肉相殘,世謂之“八王之亂”。

明太祖朱元璋亦不接受歷史教訓,於公元1368年登基之後,除了例行中央集權之外,還行使分封制,以鞏固皇權。先後有24個皇子分封到全國各地為王為國。初則“列爵而臨民,分土需而不任事”,繼則以親王守邊,專決務,內地各大都會,亦以皇子出鎮,星羅棋佈,捍衛皇室。“夏四月乙丑(洪武2年,公元1369年)分封皇子樉為秦王、為晉王、棣為燕王、橚為吳王、楨為楚王、榑為齊王、梓為潭王、杞為越王、檀為魯王”;“洪武11年(1378)封皇子棒為蜀王、柏為湘王、桂為豫王,模為漢王、植為衛王、改封吳王橚為周王”。洪武24年(1391)改封豫王桂為代王,次年朱桂就藩於大同,代王朱桂系明太祖朱元璋的第十三代。

大同的代王府邸建築物由朱桂所建,九龍壁是代王府端禮前的照壁。明太祖朱元璋行使的諸皇子分封制後果不堪目睹,他在位的31年之後(皇太子朱標先卒),皇太孫朱允炆登基,帝號為惠帝,年號為建文,僅四年就由其叔父燕王(皇四子)朱棣及其子朱高煦以軍事實力經過四年的征戰,篡位於其侄子明惠帝朱允炆之皇位。公元1403年燕王朱棣登基,帝號為明成祖,改元永樂。朱允炆在亂軍中下落不明,因征戰死傷者不計其數,無辜者更遭殃!

定安王朱成鏻析封忻州

正統(明英宗)十一年(1446)代王朱桂,由於其世子遜火耑先卒,由其孫仕廛於正統十三年襲封為隱王。天順七年(1463)隱王卒,由其長子朱成煉襲封稱惠王。隱王仲子朱成麟於景泰(代宗)元年(1450)封為定安王,天順(明英宗)五年(1461)徙定安王朱成麟別城忻州城,建府於忻州州衙東龍王廟西。定安王朱成麟在忻州城繁衍歷經八世,王府七處,共178年(1461—1644)。按明制規定,定安王朱成麟之後只能依次封為鎮國將軍朱聰潏(二世);輔國將軍朱儁程(三世);奉國將軍朱克爝(四世);鎮國中尉朱廷埽(五世);輔國中尉朱鼎釒會(六世);奉國中尉朱鼎溳(七世);輔國中尉朱彝林(八世)。

忻州城內藩府第除定安王府之外依次有:一在牢牆後;一在射圃東;一在宿家巷路南;一在大街路西。崇禎十七年(1644年)2月及聞李闖王軍將至,忻城內的八王藩府第與太原晉王府同日俱毀。在忻朱氏家族變姓易名,爭相逃匿,自此悉為民居。今忻府區秦城鄉尹村有定安王朱成麟之裔孫數戶,還珍藏《朱氏家譜》一冊(手抄本),為定安王府在忻城內的歷史提供了有力的佐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