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日前沿陣地——忻州

抗日戰爭時期,忻州是八路軍北上抗日的立足地、發展游擊戰爭的興起地和推動全民抗戰的始發地;是八路軍北上抗日的第一個軍事指揮中心;是國共合作協同抗戰的見證地;是全國最早的敵後抗日根據地晉察冀邊區、晉綏邊區的發祥地和中心腹地,是保衛陝甘寧邊區和延安黨中央的堅固屏障與黨中央聯繫各抗日根據地的重要通道。眾多老一輩革命家在忻州這塊紅色熱土上戰鬥過,留下了光輝的足跡。英雄的忻州人民為抗戰作出了突出貢獻,建立了不朽功勳。2015年,在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70週年大閱兵10支英模部隊中,出自忻州和與忻州有歷史淵源的英模方隊就有“平型關大戰突擊連”“夜襲陽明堡戰鬥模範連”“雁門關伏擊戰英雄連”和百團大戰“白刃格鬥英雄連”4支,佔到2/5。

太和嶺口會談

抗日前沿陣地——忻州

朱德(右)與閻錫山在太和嶺口會談

1937年7月7日,日本發動全面侵華戰爭。面對日軍的瘋狂進攻,中國共產黨於次日向全國發出宣言,號召各黨派各階層加強民族統一戰線,一致抵抗日本侵略,隨即又發表《抗日救國十大綱領》。8月25日,中國工農紅軍主力改編為國民革命軍第八路軍,列入第二戰區序列。為了便於瞭解戰場形勢,指揮前線作戰,8月28日,第二戰區司令長官閻錫山連夜趕往設在代縣太和嶺口的長官部行營,親自坐鎮指揮。

9月4日,中共中央軍委副主席周恩來和彭德懷、林彪、聶榮臻、徐向前、蕭克等受中共中央和毛澤東重託入晉,次日抵太原,與山西省政府主席趙戴文等商談八路軍入晉後的有關事宜。

9月7日,周恩來偕同彭德懷、徐向前、南漢宸等親臨代縣太和嶺口,與閻錫山舉行長時間會晤,雙方達成4項協議:第一,八路軍入晉後,以太行山脈及太行山北端為根據地,進行獨立自主的游擊戰;第二,在第二戰區行營直接指揮下,成立有共產黨、八路軍代表參加領導的各級戰地動員委員會,其工作綱領由中共擬定;第三,八路軍在山西境內只動員群眾,不干涉縣政;第四,第二戰區給八路軍補充軍需物資。

9月13日,周恩來派南漢宸到太和嶺口晤見閻錫山。9月16日,彭雪楓又奉命到太和嶺口與閻錫山面談八路軍入晉事宜。9月21日,朱德率八路軍總部抵達太原,和周恩來連夜趕赴太和嶺口會見閻錫山,商定八路軍遊擊地區、軍隊駐紮以及兵力使用變更等問題。

國共在太和嶺口的多次會談,不僅鼓舞了閻錫山的抗戰信心,而且為八路軍貫徹中共中央的抗戰策略,部署創建抗日根據地,發動群眾開展敵後游擊戰爭、開創華北抗戰新局面創造了條件。

八路軍總部進駐南茹村

抗日前沿陣地——忻州

太和嶺口協議達成後,9月23日,八路軍總部進駐五臺縣南茹村。10月28日,南移太行山區,在此駐紮36天。期間,曾做出6項重大決策和部署:完成八路軍抗戰初期重大戰略部署的變更;指揮了八路軍首戰平型關、雁門關伏擊戰和夜襲陽明堡飛機場等著名戰鬥;頒發中共第一個動員組織群眾發展游擊戰爭的指示;規劃中共創建首批敵後抗日根據地的藍圖;恢復八路軍政治委員和政治機關制度;制定八路軍對日軍戰俘政策。

平型關大捷

抗日前沿陣地——忻州

平型關關樓遺址

1937年9月中旬,沿平綏鐵路西進的日本侵略軍佔領大同後,企圖兵分兩路突破雁門關、平型關防線,進逼太原。

在此危急時刻,八路軍115師由師長林彪、副師長聶榮臻率領,趕赴平型關東南地區,準備利用平型關險要地形,從側背打擊進犯之敵。

25日7時許,當日軍板垣師團第5師團第21旅團一部進入預伏地區後,八路軍立即發起攻擊,一舉殲敵千餘人,擊毀汽車百餘輛,繳獲大量武器和軍用品,取得了全面抗戰以來中國軍隊的第一個大勝利。這是八路軍首戰告捷、舉世聞名的戰鬥,打破了“日軍不可戰勝”的神話,極大地鼓舞了全國軍民抗戰必勝的信心,提高了中國共產黨和八路軍的聲威。

忻口會戰

抗日前沿陣地——忻州

忻口抗戰紀念牆

忻口會戰是太原保衛戰的中心戰役。為組織好此次會戰,以閻錫山為司令長官,朱德、衛立煌、黃紹竑為副司令長官的第二戰區先後調集18萬多兵力,實施正面阻擊。戰役作了左、中、右三方面防禦的部署,八路軍擔任右翼防禦任務。

1937年10月初,日軍板垣師團等部3萬餘人沿同蒲鐵路、代縣至崞縣(今原平市)公路發起進攻,雙方在崞縣等地展開激烈爭奪,拉開了會戰序幕。11日,忻口會戰正式打響。日軍向忻口猛攻,中國守軍頑強抗擊,戰鬥極為慘烈。國民黨軍第九軍軍長郝夢齡、第五十四師師長劉家麒、獨立第五旅旅長鄭廷珍等相繼犧牲,雙方對抗長達23日。其間,八路軍在敵側後開展游擊戰,取得雁門關伏擊戰、夜襲陽明堡飛機場等重大勝利,有力地支援了國民黨正面作戰。10月底,娘子關被攻陷,日軍沿正太鐵路線向榆次、太原進逼,忻口戰場局勢惡化。11月2日,中國守軍被迫放棄忻口而南撤。

忻口會戰中國軍隊犧牲2萬餘人,斃傷日軍3萬以上,這是抗戰初期華北戰場上規模最大、歷時最久、戰績最為輝煌、國共兩黨在軍事上互相配合最為成功的一次典型戰例。

雁門關伏擊戰

抗日前沿陣地——忻州

雁門關伏擊戰遺址

1937年10月18日,八路軍120師716團深入敵後,一部設伏於雁門關以南公路的黑石頭溝高地,當日軍數十輛汽車從陽明堡向北駛入伏擊圈時,八路軍突然發起攻擊,迅速展開白刃格鬥。此戰殲滅日軍72人,擊毀汽車數10輛。21日,716團在前伏擊地第二次設伏,居高臨下,襲擊從忻口前線返回的日軍運輸隊,斃敵100多人。兩次伏擊戰,不但打擊了日軍運輸補給線,還一度切斷了大同至忻口的交通,有效地配合了國民黨軍忻口正面戰場。

夜襲陽明堡飛機場

抗日前沿陣地——忻州

陽明堡飛機場遺址

1937年10月19日,為配合國民黨軍忻口正面作戰,八路軍129師769團以一部兵力牽制崞縣日軍,以一營兵力偷渡滹沱河,秘密進入代縣陽明堡日軍機場,發起突然攻擊。經1小時激戰,焚燬敵機24架,殲滅日警衛部隊百餘人,使急於奪取忻口的日軍喪失了空中優勢,有力地配合了忻口正面戰場,創造了震驚中外的以步兵打飛機的輝煌戰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