忻州傳說——令歸村的傳說

忻州傳說——令歸村的傳說​ 忻州有個令歸村。顧名思義講,令歸就是收回命令的地方。歷史上這裡發生過什麼大事,是何等命令在此收回,竟值得把村名都叫做令歸?忻州人幾百年來口口相傳著一個不堪回首,觸目驚心,慘不忍睹,催人淚下的血淋淋的傳說。

那是六百多年前的元末明初。元朝統治者自入主中原以來,推行極為殘酷的民族歧視政策,苛捐雜稅多如牛毛。怕漢民造反,十幾戶輪用一把菜刀,誰家娶過新媳婦,新郎新娘未入洞房前,百戶要先和新娘過夜,名曰‘初夜權’。(民間傳說,未經考證)百姓忍無可忍,各路英雄豪傑一呼百應揭竿而起,同仇敵愾,奮勇反元。元軍聞風喪膽,望風披靡,節節敗退,潰不成軍。沒幾年功夫,元朝政權便土崩瓦解。

華夏江山改朝換代,大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執掌朝綱。朱元璋手下有一名叱吒風雲,能征善戰的大將軍。他就是被朱元璋稱為‘開國元老,異姓真王’的常遇春。

常遇春攻建康(南京),戰江南,誅友諒(陳友諒),討元軍,為大明立下了赫赫戰功。

話說公元一三六七年,朱元璋命徐達為徵虜大將軍,常遇春為徵虜副大將軍。各統精兵二十萬,追殺負隅頑抗的元朝潰軍。常遇春克山東,取汴梁,渡黃河,攻太原。風掃殘雲,勢如破竹一路追殺元軍來到秀容縣(忻州古稱秀容縣)。

不知何故,常遇春取下秀容之後,明軍征戰受挫。元軍憑藉天險拼命抵抗。明軍屢戰不克,形成對峙局面。常遇春便在秀容紮下大營,操練軍馬,擇機再戰。

有一天,常大將軍召集眾將議事,並在大帳設下酒宴犒賞有功將士。酒過數巡,也許是將軍心情不爽,平日裡海量的常遇春酒氣上頭,昏昏欲睡。眾將官只好撤掉酒宴,留下一名心腹副將和幾名士卒照看將軍,其他人各自回到自己帳中。

那常遇春睡在大帳昏昏沉沉,朦朦朧朧,恍惚間想起多年前的一件往事。那是很多年前的事了。常遇春小時候因家境貧寒,過著衣不遮體食不果腹飢寒交迫的生活。那年家鄉遭災,實在無法維持生計,父親就帶著年幼的他漂泊在外,四處乞討。在餐風露宿顛沛流離的乞討生涯中,年幼的常遇春屢遭人們鄙視的白眼,屢受人們無辜的欺凌。也不知走過多少路,也不知淌過多少河,也不知翻過多少山。在一個赤日炎炎的夏季,父子沿途乞討來到了秀容。飢渴難耐的小遇春看到大街上那又甜又沙的大西瓜饞得直流口水。可是一個叫花子,身無分文。眼巴巴地看著那些富人大口大口地吃西瓜,心裡羨慕極了。看到地上沒有啃淨的西瓜皮,正想拾起來。一個頑童一腳踩爛了。還惡狠狠地說:“你個窮小子也配吃西瓜!”更可氣得是那麼多行人竟沒有一個同情他,投來得是鄙視的眼光,傳來得是譏諷的話語。小遇春既委屈又憤怒,心中暗暗說道,待我發達之時剿殺秀容,雞犬不留。想著這些往事,常遇春黯然落淚,不知不覺間便呼呼入睡了。

午夜時分,守護在將軍大帳的副將及士卒聽到將軍下達了一道軍令‘剿殺秀容,雞犬不留。‘那副將也不細問原因,心想:“將軍一向軍紀嚴明,秋毫無犯,從不欺壓百姓,將軍既然下此軍令,自然有他的道理。”就組織軍士屠城。常遇春一覺醒來,見除少部分守營將士外,大部分不在軍營,忙問左右,左右如實稟報。

常遇春聞言大驚,急令快馬收令。待屠城的部隊收到命令時已殺到離城很遠的一個村莊(令歸)。

常遇春一句夢語釀成如此大禍。無故的秀容百姓遭此血腥殺戮,屍骨如山,血流成河,天昏地暗,哀聲遍野。其景之摻,慘不忍睹,其情之悲,悲痛欲絕,常遇春追悔莫及。從此之後鬱鬱寡歡,總有一種負罪感壓抑心頭,終因積鬱成疾年僅三十九歲便英年早逝,一代將星隕落。人們為了記住這個悲痛的日子,就把這個收回濫殺無辜軍令的村莊更名為‘令歸‘。那個詩情畫意的縣名‘秀容’也不復存在,更名為忻縣。

寫到這裡,我的心隱隱作痛,耳旁似乎還能聽到那悲天慘地的哭泣聲……

我沒有能力考證這令人心驚肉跳的悲慘傳說是否實有其事。但我深信那統帥千軍萬馬,叱吒風雲的一代名將應該不會因一件區區小事把血腥的屠刀對準手無寸鐵的無故百姓。懷著這些疑慮我在網上查閱了好多資料,欣喜地看到這樣一段文字; 《康熙御批綱鑑》記載:常遇春世為農家,賦性剛毅,膂力絕人。雖不習史書,用兵輒與古合,故每戰必勝世人稱為奇男子。嘔常自謂:“我能將兵十萬,可以縱橫天下”。人皆呼以常十萬。尤能善撫士卒,嚴律嚴紀。所到之處,百姓皆簞食壺漿以迎。臨陣身先士卒,所向披靡,不愧長勝將軍之稱。

看來常遇春剿殺秀容縣,夢語釀禍方醒令歸只不過是個傳說而已,不足為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