堅持「百年大計」,反對「拆拆建建」

近日,湖南日報就“反對基礎設施建設中的不切實際現象”,接連刊發了三篇評論員文章,析事明理、解疑釋惑,可謂針砭時弊、有的放矢。有關城市建設的一系列亂象,再次引起人們的關注和熱議。

如今,中國正進入以城市人口為主體的社會發展新階段,大力推進城鎮化建設是必然趨勢。每一座城市都有自己的歷史、自己的個性,無論是五千年的世事變遷,或是三百年的繁榮昌盛,都在歲月中慢慢沉澱下來,成為了這個地方的永久性標籤、歷史性紀念。因此,城市規劃是百年大計,至關重要。

城市規劃關係著人與自然、時間與空間、生產與生活等方方面面,是一個龐大的系統工程,必須堅持以人為本,謀劃長遠,要經得起人民和歷史的檢驗。不僅要從宏觀層面謀劃好城市格局,梳理好城市脈絡,處理好產城融合、城城融合、山城融合的各類空間關係,也要從微觀層面注重生態宜居、地方特色、人文歷史,切實將老百姓衣食住行的點滴需求落實到城市規劃中去。

然而知易行難。在近些年的城市建設中,許多地方依然沒有走出重複建設、千篇一律和大拆大建的怪圈,依然在重複昨天的故事——“張書記建了李書記拆,王書記來了再建設”。城市建設中的這些“怪現象”和“新時尚”飽受詬病,引來頗多爭議,嚴重違背了城市建設的規律,阻礙了經濟社會的發展,損害了黨委政府的形象。

之所以出現這種現象,說白了,是一些領導幹部政績觀出了嚴重偏差。一些地方的發展觀念還停留在追求GDP數據上,不經過科學的規劃和考察,盲目進行工程建築開發,最後導致建築半途而廢或者建好了卻沒有用。於是,就出現了建了拆、拆了建的惡性循環。

更為關鍵的還在於有些官員認為,為官一方、治理一城,必須要整出點動靜來。如果幾年任職波瀾不驚、原地踏步,不但臉上無光,提拔恐怕也沒有自己的份。而要取得政績,走城建之路是一條捷徑。

於是,一些地方官員為了早出政績,便在“1-1=2”的“怪胎”中大興土木,即建一座建築,拆一座建築,得到的是兩件政績。一時間,舊城拆遷、修建新城,風風火火、熱熱鬧鬧,當地的地價、房價連同GDP、財稅收入也隨之一起飆升,城市面貌“一年一變樣,三年大變樣”了。

殊不知,這是一種瞎折騰、大浪費!據中國建築科學研究院估測,“十二五”期間,我國每年拆除的建築面積約為4.6億平方米,按每平方米成本1000元計算,每年因過早拆除房屋導致的浪費就達4600億元。其中,因形象政績等原因嚴重不合理拆除的佔55%。這種拆了建、建了拆的現象,對於我國本不充足的經濟發展資源來說,不只是浪費問題,更是對經濟發展的嚴重阻礙。

雖然我們的城市與以前相比已是日新月異,而且當下又與時俱進開始了嶄新的謀篇佈局,但是有些城市也被搞得面目全非:房子漂亮了,文化丟失了;道路寬闊了,反而沒有安全感了;小區綠樹成蔭了,偏偏可以坐在一起聊天的地方寸土不留了……

中央城鎮化工作會議提出,城鎮化建設要體現尊重自然、順應自然、天人合一理念,既要融入現代元素,更要保護和弘揚傳統優秀文化,延續城市歷史文脈,依託現有山水脈絡等獨特風光,讓城市融入大自然,讓居民望得見山、看得見水、記得住鄉愁。這為我們搞城市建設提供了遵循,指明瞭方向。

實踐證明,羅馬不是一天建成的,發展來不得急功近利,城市建設不能搞“大躍進”,必須堅持“百年大計”,堅決反對“拆拆建建”。為了避免“政府一換屆,規劃就換屆”“規劃沒有變化快”“規劃變成鬼話”等問題,在城鎮化建設進程中,要堅決遏制“GDP崇拜”和貪大求洋心理,絕不搞大拆大建和建了拆、拆了建。制定規劃時,既要立足當前,更要著眼於長遠,要有一定的前瞻性,力爭在多少年內不落後。同時,要力戒朝令夕改,保持規劃連貫性,堅持一張藍圖畫到底,一任接著一任幹,要讓人民群眾說了算,而不是少數領導和專家直接“拍板”。

只有這樣,才是真正的人民城市人民建,建好城市為人民;也只有這樣,一個地方的發展才能興旺發達、長盛不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