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合羣的孩子有哪些表現?

心理衛生協會婦專委


☞本篇由婦專委特邀心理問答專家志願者李娜老師回答,頭條號 關注教育li,歡迎關注。

孩子在社會交往互動中合不合群,是有早期表現的,家長應該多留意觀察給孩子正確的引導才行。

那孩子不合群有哪些表現呢?

1、不愛與人交流

與人交流與同伴玩耍是孩子的天性。4、5歲時,正是孩子語言敏感期,而且此時孩子的求知慾非常旺盛,他們每天將所看到的東西都會在腦袋中畫上一個大大的問號。只要見到父母就會追問個沒完。如果家長能耐心解答,他們會有勇氣問更多,而且也會喜歡與人交流。如果遭到家長的責怪,他們就會因此而不再提問,甚至害怕問問題。

這也是為什麼有些學生有了不會的問題也不敢問老師的原因。早期的提問被拒絕、遭遇責罵都會對孩子產生傷害,讓孩子再次面對提問時產生情景喚起,因此而懼怕不敢發問。早期與父母的交流不暢受阻都會導致他們後期與人交流與同伴交往受阻。他們會更喜歡一個人獨處,自娛自樂的事情他們會非常高興去做。

當發現孩子不愛交流時,就要尋找原因幫孩子打開交流的大門。

2、膽小內向

對於一些膽小內向的孩子來說,他們面對陌生的環境與陌生的人時都會出現退縮、逃避的現象。

當他們來到一個新的集體環境時,大多不會主動去融入夥伴中。他們更多的是觀察。即便發現夥伴們在做的事情是自己也非常感興趣的,也不會前往。在群體的生活中,他們往往會被邊緣化。

這時,要讓他們感受到周邊環境的安全,周圍夥伴的友善與接納才能讓孩子有進入群體中的動機,在友好的邀請下他們才會慢慢的參與到集體的活動中。

3、喜歡獨處

有些孩子非常喜歡獨處,他們不願意與大家在一起,有的也不屑與大家在一起。

這樣的孩子有的是因為他們有超強的自我活動能力,認為其他的同伴趕不上自己,或是自己有想法意見不被同伴所認同所以他們會自己選擇去玩,去活動。

這樣的孩子,家長要適當的引導他們多方位的接受別人的意見,引導他們去感受集體力量所帶來的快樂,教會孩子將自己的意見與大家的意見相交換,然後找到共同點, 求同存異 集思廣義才能完成最終的目標。

要想讓孩子在社會交往中能夠與夥伴們融為一體,在於家長要及早發現孩子的問題,及時來引導孩子與人交往,教會孩子如何交往才是最重要的。

★婦專委協會近期推出線上系列公益微課,每週一次,歡迎收聽,詳詢請發私信或留言。

♥李娜,多倫多國際心理中心認證的情緒管理師,中國心理衛生協會會員,北大課題項目組成員,ACI國際心理諮詢師,中國心理學會認證的情緒管理師。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