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忽職守的中國古代建築消防員——螭吻

螭吻,是中國古代建築上的一個構件,位於房屋正脊兩端。相傳為龍的第九子,又名鴟吻,喜歡東張西望,口潤嗓粗而好吞,遂成殿脊兩端的吞脊獸,取其滅火消災。

翫忽職守的中國古代建築消防員——螭吻

正脊和螭吻

宋《太平御覽》記述︰“唐會要目,漢柏梁殿災後,越巫言,海中有魚虯,尾似鴟,激浪即降雨,遂作其像於尾,以厭火祥。”

北宋吳楚原《青箱雜記》記載“海為魚,虯尾似鴟,用以噴浪則降雨”。

唐代以前,螭吻是形似魚虯尾部,稱為“鴟尾”。形狀向內翻卷,取大鵬欲飛行前尾巴上翹之意,從唐代的實物中,我們還可以看到這樣的鴟尾。

翫忽職守的中國古代建築消防員——螭吻

唐昭陵鴟尾實物

翫忽職守的中國古代建築消防員——螭吻

中國現存最古老的唐代木構建築 -- 南禪寺

翫忽職守的中國古代建築消防員——螭吻

南禪寺鴟尾

受中國唐代影響,日本建築上也多是鴟尾形狀。不過個人以為,日式的鴟尾缺少展翅欲飛的靈動感,整體感覺有點兒像靴子的形狀。

翫忽職守的中國古代建築消防員——螭吻

世界上最大的單體木構建築 -- 東大寺

唐代之後,增加了吻部,鴟尾漸漸向螭吻過渡。

翫忽職守的中國古代建築消防員——螭吻

山西平順大雲院 -- 宋

翫忽職守的中國古代建築消防員——螭吻

河北薊縣獨樂寺 -- 遼

翫忽職守的中國古代建築消防員——螭吻

山西芮城永樂宮螭吻

翫忽職守的中國古代建築消防員——螭吻

山西大同上華嚴寺螭吻

明清時代的螭吻,已經完全是吞脊獸的形狀了。可能是它前面工作做的不太好,古人又在它的背上加了一把劍,將它固定,以防止它逃跑,太和殿上螭吻背部的傘狀物就是劍把。

翫忽職守的中國古代建築消防員——螭吻

平遙螭吻翫忽職守的中國古代建築消防員——螭吻

平遙城隍廟螭吻

翫忽職守的中國古代建築消防員——螭吻

故宮太和殿螭吻

故宮太和殿“龍吻”,高3.4米,寬2.86米,厚32釐米,重達4300公斤。

古代木構建築最大的威脅是火災,古人將螭吻安於屋頂正脊兩端。祈求這種神獸能為人們消除火災,然而實際作用有限。

螭吻作為一種裝飾,卻保留了下來,螭吻的安放,給中國式古建築曲線屋頂增添了更豐富的曲線。使屋頂錯落有致,富於變化,平添了一層神秘的色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