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擊式教育?你得先認識這3個問題

孩子需要愛,特別是當孩子不值得愛的時候。

——德國哲學家、心理學家、教育學家赫而巴特

01

小澈是好友的兒子,在他六七歲的時候,有次兩家人一起在外面餐廳吃飯,他正在玩著有唐詩的小卡片,女兒因為從小喜歡認字,就從他手裡拿兩張讀了一下上面的唐詩。

小澈很驚喜的說:

“妹妹好厲害啊,居然能全部讀出來呢!”

這時候小澈的媽媽說了一句話:

“你看妹妹才兩歲多就會看字讀唐詩,你都上了一年級了,這麼幾首唐詩要背一個星期,太差勁了。”

話剛開頭我就想打斷,但已經來不及了,小澈眼裡的光芒暗淡了,他怏怏不樂地坐回到自己的位置上,過一會又過來搶走了女兒手裡的卡片,把她弄得大哭起來。

於是斥責聲又響了起來:

“這麼不懂事,給妹妹玩一下怎麼了!一點禮貌都沒有!”

小澈眼裡閃爍著委屈和憤怒的淚光,倔強地喊:

“卡片是我的!”

我知道,他不是在乎這兩張小卡片,是因為媽媽的話讓他受傷了,但又沒辦法說出具體的感覺,

不知道如何發洩情緒,只好做出攻擊妹妹的行為,緩解自己的難堪和委屈。

我把他帶到門外問他:

“媽媽這樣說讓你很不高興是嗎?”

他不說話,點點頭。

“媽媽這樣說不對,小澈在阿姨心中是很棒的,你也會很厲害的本領呀,對不對?”

可三言兩語只能勉強安撫一下他的情緒,作用並不大,自此之後也許因為心裡的隱隱抗拒,小澈都沒有再來過我們家玩了。

打擊式教育?你得先認識這3個問題

02

來自父母的打擊,所造成的傷害效果不止是當下,它能夠貫穿歲月,像一根針一樣深紮在孩子的心頭。

微博有一網友講述:

初中時媽媽在 KTV 當眾嘲笑打擊她,讓她感到無比羞辱,導致她至今都不願開口唱歌。

然而這件在她心中留下很深刻印象的事,媽媽一開始卻是否認,接著說不過是開個玩笑,當女兒表示讓自己很受傷的時候,媽媽卻指責她玻璃心。

孩子因為過往想聲討一番父母,不過是重回到那個委屈的時刻,替自己辯解一回,卻發現還要再一次受傷——是你自己不夠堅強,埋怨父母幹什麼。

孩子可能只是想得到一句“對不起,爸爸媽媽當時做得不夠好,讓你受傷”的類似句式,得以釋懷,放下過去的委屈憤怒。

然而左衝右突的情緒不但沒有得以釋放,又再次被填充,堵塞,迴流。

這種感覺,光想想就讓人難受得慌。

這條微博引起了很多人的共鳴,並留下了一個個幼時或者直到現在依然被父母諷刺、嘲笑、打擊、辱罵的故事,這一個個控訴後面,藏著多少人年少時暗暗流下的淚?

打擊式教育?你得先認識這3個問題

03

經常會看到一些新聞,很多孩子因為成年人眼裡的“小事”就選擇離家出走,吃安眠藥,跳樓等,總是有人說現在的孩子過於嬌生慣養,心理脆弱不過是因為經受的打擊和挫折不夠。

也經常有人說,原生家庭成為很多人逃避改變的藉口,作為一個成年人,完全有足夠的認知能力去分辨事情的對錯,重新選擇自己的路,不能再這麼玻璃心。

在這裡首先得強調,“玻璃心”一詞是不適於應用到親子關係上面去的。

親子關係是本體,而其他關係都是客體。客體關係不過都是親子關係模式的各種延伸,父母就像滋養輸送養分的樹幹一樣,其他東西不過只是枝葉,所以來自父母的打擊,與他人給孩子傷害的程度是截然不同的。

中國式的打擊教育謬誤,需要我們的父母們意識到幾個重要的問題。

打擊式教育?你得先認識這3個問題

1. 打擊教育,是父母對自身的不滿的焦慮投射

親子關係的問題,基本上都是父母自身問題的自我投射。

父母把對於自己現狀的不滿和憤怒,焦慮和失敗,投射到了孩子的身上,甚至希望通過孩子扭轉自己的命運:

學歷事業無成,就希望孩子讀書好,貧困就會催生孩子多賺錢的寄望,社會關係受挫,就會希望孩子當公務員。

焦慮和挫敗典型的投射,就是 “別人家孩子”,很多孩子會努力去達到這個標準,希望扭轉父母對自己的種種否定,但一輩子都很難達成。

因為父母本身沒得到改進,對外的投射就不會停止。

2. 孩子內心的堅強和力量來自真正的愛

一個心理健康的人,童年常常是得到充足愛意的孩子,真正的愛,是把孩子當成了一個獨立的生命體來尊重,並且給予正確的保護和必要的限制。

把孩子當成自己的延伸、附屬品,通常就會產生家庭暴力、溺愛、否定。

有些父母打擊否定孩子的時候,還要說:“我是為你好”。

當傷害戴著愛的面具出場,就會讓孩子們長大後,認為親密關係應該是互相挑刺的交流模式,不會正確表達感情和需求,再使用這種錯誤的方式去“愛”別人。

很多勵志故事的主角也許在物質上吃盡苦頭,但他們的精神世界非常富足,背後通常有深愛他們的父母或是引導者,他們堅強和內心的力量,並不是來自於外界的挫折和苦頭。

孩子的內心堅強和自信,是明白父母是無條件愛著自己,接受自己的一切;是明白在外跌到多少次,背後都有穩定的能量支援。而不是在外受傷,還要受到來自父母的雙重夾擊。

3. 真正的挫折教育,不是打擊與否定

打擊否定孩子,並不是許多父母口頭上“讓你成長的挫折教育”。

挫折教育是在孩子遇到挫折的時候,給予鼓勵和建議,幫助孩子跨越困難,而不是人為地設置挖苦嘲笑。

斯坦福大學心理學家卡羅 ·德威克指出,一個人面對困難挫折時會有兩種心態:

一種認為自己的能力和天賦是固定的,一切的困難和挑戰都是“對自己的測驗”,如果通不過這個測試就說明自己的能力有問題,稱為固定心態(Fixed Mindset);

另一種則認為,能力是可以通過後天不斷提高加強的,他們喜歡失敗,因為失敗可以帶給自己許多經驗和教訓,讓自己得到成長。稱為成長心態(Growth Mindset)。

打擊教育會讓孩子成長為固定心態,擁有不了成長心態,同時還會分裂成為兩個自我——

孩子會感覺父母愛的只是那個優秀的自己,而那個不好的自己是不值得被愛的,長大後,一旦做不到某些設定的標準,就會開始厭棄自己。

深度輸送愛的鏈接,從孩子出生那一刻就已經開始,如果真的希望孩子堅強,請你無條件的接納孩子、愛孩子,這份愛和這份接納會成為他人生路上最大的作戰盾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