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兒園的老師看到孩子有困難爲什麼不幫忙?坐在一邊悠哉的喝茶?

老師看到莉莉想要嘗試握筆寫字母,但是她還不會握筆。莉莉扭頭看向老師,老師繼續悠哉的喝茶,沒有上前去幫助莉莉。放下茶杯以後,老師問正在一旁觀察的圓圓:圓圓可以幫助一下莉莉嗎?

圓圓非常開心的坐到莉莉旁邊,跟莉莉說:你想要我告訴你怎麼握筆嗎?莉莉點了點頭。

接下來,圓圓開始給莉莉示範怎麼握筆和填寫字母。

幼兒園的老師看到孩子有困難為什麼不幫忙?坐在一邊悠哉的喝茶?

看到這樣一幕,有一些家長可能會說:這個幼兒園的老師真懶啊,孩子有困難向你求助了,還不上去幫助孩子。居然指使別的孩子來代替老師的本職工作。

在評價老師教學方法之前,我們需要先了解一下三個概念:「混齡教育」、「認知衝突論」和「最近發展區理論」。

「混齡教育」

蒙臺梭利提倡採用混齡分班的方式進行兒童教育,她認為:把人根據年齡分隔開來是一件非常冷酷而又不符合人性的事情,對於兒童也是這樣。所以在成熟的蒙臺梭利學校,會把跨度3歲的孩子編排在一個班級裡,例如0~3歲,3~6歲,6~9歲,9~12歲。讓不同年齡和發展水平的孩子身處同一環境中共同學習和生活。

「認知衝突論」

皮亞傑的認知發展理論認為:兒童需要通過與小夥伴+環境的互動來促進學習,如果我們不和別人進行頭腦風暴和思想碰撞,個人永遠不能把他的思想整合為一體;

凱茲(Katz)有關認知發展的研究表明:無論年齡的大小,當互相交往的孩子處於不同理解水平時,會產生認知衝突。尤其是不同年齡的孩子互動,產生的認知衝突更可能促進認知的發展。

「最近發展區理論」

維果茨基的最近發展區理論強調:不同年齡、不同發展水平的孩子一起學習、生活、遊戲的重要性。在混齡教育中,年長幼兒用自己的行為和語言向更小的孩子解釋,小孩子通過模仿和合作可以超越自己的原來水平。

當然,孩子要學習的知識技能必須處在他實際能力和潛力之間,就是處在兒童的“最近發展區”內,這種衝突才會有效。

這就是為什麼有二三胎的父母發現:往往老二老三比老大更聰明更厲害,同時也會發現老大往往比獨生子女更敢於擔當,胸懷更寬厚,心地更仁慈的原因。

當然,即使知道這些教育理論,在現實中,我們的父母還是會擔心自己孩子,年齡大的時候,和小一些的孩子在一起,會不會阻礙自己的孩子發展智力?

另一些家長也認為:自己的孩子年齡偏小,和大孩子在一起會跟不上,產生自卑感?

一個成熟的蒙臺梭利混齡班真實情況是怎麼樣的?

是像“家”一樣的,老師就像媽媽一樣,帶著自己大大小小的孩子,在這個溫馨的“家”裡共同學習共同成長。因此混齡班的孩子人數不能過多,否則老師難以照顧到每個孩子的個體發展差異,以及孩子之間的衝突增加等。我們經過反覆實踐發現,24人的混齡班教育效果比較好,每年齡段8人,每畢業 8 名幼兒,再招收 8 名小班幼兒。

第一、混齡班對幼兒學習習慣的養成有積極的作用

3歲孩子對超過自己能力範圍的探索任務,會向5、6歲的孩子尋求幫助,他們的互動是互相促進的過程,有大帶小、小促大的氛圍,這樣小齡孩子具有更多看、聽、模仿的機會,小齡孩子給大齡孩子提供更多講解、操作、示範的機會。

這不僅僅滋養了大齡孩子的自信心,當領導的感覺,教小齡孩子的過程本身對他來說更是種複習。

通過彼此學習,強化了孩子們好奇、探索、求知的慾望,促使孩子自己主動解決問題、尋求答案的方法。

第二、混齡班有助於孩子養成良好社交習慣

混齡班給孩子們創設的是一種家庭式的溫馨氛圍,在其中身心可以得到徹底的放鬆,減少對老師的依賴,而容易形成孩子之間因為相互信任、關心建立起來的良好夥伴關係。

混齡班的大孩子常常會以自身的榜樣、語言鼓勵和動作撫慰,時刻關心和調整小弟弟、小妹妹的言行,這種力量是相當感人的,也是成人無法達成的。同時,小孩子們隨其年齡和角色地位的變化,可以逐步學會謙讓和包容,包括服從、示範、講解、指導他人、共同協商等,這使得他們的社會交往行為越來越熟練、多樣和複雜化。

第三、生活行為習慣養成

混齡班的大孩子通常都有較強的榜樣意識,在相互學習、相互競賽的氛圍中,他們以哥哥姐姐自居而主動幫助小弟弟、小妹妹,也強化了他們自身的生活自理能力。對小弟弟、小妹妹來說,則更容易通過模仿哥哥、姐姐而掌握相關的生活行為技能,逐漸學會自我照料。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