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說《邪不壓正》看不懂,所以不去看,你怎麼看?

臨汾城鼓樓下


我越來越覺得姜文的電影和畢加索的畫有點像。看上去有點故弄玄虛,不是很容易懂,但是又確實是大師之作。

當然觀眾有自己選擇的自由。

對於很多觀眾來說,為什麼去看電影,有很多原因。

大多數人是為了消遣娛樂,所以票房好的電影,一般都是商業類型片,娛樂性比較強。這幾年票房高的電影,像《唐探》、開心麻花的《夏洛》、《羞羞鐵拳》都是喜劇片;《戰狼2》、《紅海行動》這是動作大片,這些電影都是娛樂性非常強的電影。

靠劇情為主,能夠賣出票房的,一定要能夠打動人。比如最近《我不是藥神》,還有之前《無問西東》,以及《摔跤吧爸爸》這種電影,都是催人淚下。

《邪不壓正》相比較而言,既不是娛樂商業片,也不是能夠打動人心的劇情片。非要說的話,它大概算是一種藝術電影,或者說是姜文的實驗電影,具有很強烈的姜文風格,但很多觀眾不一定喜歡。


其實姜文也拍過商業性比較強的電影,《讓子彈飛》就是,觀眾看得很爽;打動人心的電影姜文也拍過,《陽光燦爛的日子》就讓很多人看完感慨不已。

如果姜文想,他是可以拍好觀眾喜歡的電影,票房肯定也不錯。但是他不願意,你有什麼辦法?

所以我感覺姜文的電影和畢加索的畫有點相似。他就是故意要這麼幹。

比如畢加索最著名的畫之一,也是曾經拍賣出8000萬美元高價的這幅畫:《夢》。就是很典型的畢加索作品,帶有很強烈的意識流風格。

是不是和平常人畫的畫完全不一樣?

這還是比較正常的,類比的話相當於《讓子彈飛》,海報就非常意識流。

但畢加索還有好多畫,完全就不像畫,或者說他追求一種畫不像的效果。

比如著名的《格尼爾卡》

充滿了破碎的意象,各種畫面主體的結構混在一起。

就和《太陽照常升起》、《一步之遙》、《邪不壓正》這些電影很像了。

正如畢加索的畫已經不像傳統那種正常的畫,姜文拍的這些電影已經不像是一種正常的電影了。

姜文現在的電影就是這樣。

那麼看不懂,是不是就不要去看呢?

我認為,這個要看個人愛好。既然大家看電影都是圖個樂呵,那這種比較獨特的電影確實不必要去看。

但是姜文電影真的是非常特別,如果你對電影這門藝術有興趣,那姜文的電影一定不要錯過,要多看多想,看多了,或許就有點感覺了。


梁鵬飛


因為燒腦混亂。的確讓人看不懂它的意義何在!

本是復仇片非要挖深度

很早就去看了姜文的《邪不壓正》了,應該是它剛上映,我就去看了。看電影的時候確實是全程懵逼,看不懂,而且看著看著還有點讓人想睡覺的念頭。



為什麼呢,剪輯剪得太亂了,分不清楚他的重點是什麼,邏輯不清晰確實傷腦,或許可以說是沒有什麼深度可挖吧。



出眾的李天然是個傻子

朱潛龍殺了李天然的師傅一家。年幼的李天然從大火中爬了出來,憑著他那堅硬的毅力被他的養父看到並被收養了。



養父救了李天然之後被送去了美國學習,十五年之後變成了一個神槍手。他會躲子彈就說明了他天賦異稟。哇,這應該是很厲害的一個角色才對。等他回國之後。本身對朱潛龍恨意就重的他,卻碌碌無為跟個傻子一樣。



雖一口認定是朱潛龍殺他的師傅一家,可是他要去報仇,怎麼報仇呢?不知道。哎呀,是一臉蒙逼。



李天然真的軟弱?

有一個鏡頭是根本讓藍先生殺了李天然的養父大亨先生,他們在餐廳裡面聚會的時候。李天然假扮服務員過來了,過來之後大亨先生也就是他的養父看見了他。馬上就跳起來,小丑一樣把他褲子都脫掉了,就是為了吸引人們的視線讓李天然趕緊逃。



這個可以很清楚的知道大亨先生愛子心切嘛。不希望他被什麼朱潛龍認出來。最後李天然確實回到了後面,但是他還是用了一個玻璃塊冰塊飛過去割傷了朱潛龍的眼睛,既然都割傷他的眼睛了,為什麼不直接把他殺掉呢?



這個時候他應該不軟弱才對呀,真是個謎。再說了怕朱潛龍死了之後會影響大局,什麼大局,最後日本鬼子還是一樣進城了不是嗎?戰爭一樣爆發了呀!



不知為何存在的鳳儀

許晴飾演的鳳儀是朱潛龍的情人,雖有名無份。但是能光明正大的帶出去吧。可是她的存在是什麼意思呢?難道就真的只是為了讓朱潛龍知道大亨先生的兒子就是李天然嗎?可是他開頭就懷疑了呀,而且已經去求證了。看不懂啊。



藍先生籌謀50年是來搞笑的嗎

藍先生籌謀了二十年。到最後的結果是什麼呢?沒有啊,他硬生生的佈局了二十年,那不太浪費時間嗎?鬼子還是一樣的進城,戰爭還是一樣的爆發!



這就是一個復仇故事,還強加什麼家國情仇。最後弄成了一個四不像。



姜文太任性

看了姜文的《邪不壓正》,確實沒有什麼看點。感覺是無厘頭的情節拼湊了在一起。



姜文太有個性了,他完全不考慮各種邏輯關係順不順,他只想表達他想表達的東西。



可是這並不能讓我們有看下去的慾望,甚至在看李天然在屋頂上飛來飛去的畫面的時候看的我都想睡覺了。



一部不能讓觀眾秒懂的電影。還真不是一部好電影,所以這也就是大家為什麼看到他的影評都不太願意去電影院看的原因吧。

(歡迎關注娛樂磚家的後院,只生產獨到的娛樂觀點)


娛樂磚家的後院


上禮拜天跑去電影院看了,挺好的,不至於說看不懂吧。有些小細節看得我還有點感動。再看一遍暫時還沒有慾望,看不下去是不至於的。

之前是看了姜文宣傳電影上的兩個節目,圓桌派和曉說,所以基本上有點了解大概的意思。姜文說他希望拍一部能讓兒子看懂並且喜歡的片子,所以你看完了還說看不懂的話,那是話外有話,我想可能是在說寓意有點看不懂。我個人認為,寓意不多,沒那麼多。

電影裡出現了很多民國傳奇人物和事件,先說一下,周韻演的那個巧紅確有其人,那個女的叫施劍翹,為了報父仇委身給一個軍官,軍官出爾反爾不肯為她報仇,她自己拿著槍跑到天津租界打死了孫傳芳。如果說電影的主題是報仇,那麼主線還是在巧紅這裡,不然整個電影就不成立了。俠隱這部小說我沒看過,也不知道有沒有這個人物,如果確實有,那麼小說作者張北海,恐怕真正要寫的是施劍翹。這只是我猜猜的,正準備買本小說來看一下。

李天然是誰就太不重要了,他師傅怎麼著也無所謂,為霸佔農場殺人全家這種事,很好理解,很西部。李天然為什麼有能力報仇呢,有天賦,正面進攻連子彈都打不中,還在美國受過訓,要不然怎麼作間諜呢!這些背景交代,都是為了讓未成年的兒子看懂,很OK。

李天然從美國出發的時候,上級說了,你不是聽命於蔣介石。姜文那個角色是李天然的領導,原來是武昌首義的元老級人物,說明這個元老也是聽命於美國政府的。他是誰也不重要,肯定是有這樣的人。根本一郎和他談條件的時候,當街槍斃洋車車伕,很扯淡,把反間諜的行動兒戲化,應該說也是為了讓兒子看懂。

片名邪不壓正這四個字,最早是廖凡那個角色朱潛龍說出來的。他為了顯示破案高效,找了些替死鬼大張旗鼓地槍斃,當著國際記者的面,奮臂疾呼邪不壓正。這個事兒,有為了惡化人物的作用,要說是夾帶私貨呢,也可以。姜文以往的電影,都是主要強調人心,人性就是那樣,以前和現在一樣,嘴臉差異不大,不稀奇。還有姜文那個角色,為了不讓老外醫生干擾行動,把老頭從城牆上給扔下去了,這也是打著革命的旗號實施謀殺的事實。這樣的人在近現代革命史上太多了,看起來也不稀奇,只是還得找小說看看,是姜文的意思,還是張北海的。

潘公公那段,據說給剪掉了很多,可能是因為這個原因,沒看出什麼來,夾帶內部的私貨就沒勁了,不關心。

畫面唯美,舊城舊景,古色古香,我很喜歡。李天然和巧紅在鐘樓上的幾次對話,表現出李天然的愛,喝酒聊天看夜景,老夫居然看得小小感動。有點意思。

總之,按照姜文的說法,為了讓兒子看懂,就很好理解故事,沒什麼特別的。很多橋段和對白,都很有趣,兒戲話的秘密行動,使電影進行得很輕鬆。歷史本來就是人云亦云,不見得水有多深,人性還是那個德行,這樣的私貨在姜文的每一部電影裡都有。

加上了很多傳奇人物和事件,使電影內容更豐富了,給人想象的空間。比如施劍翹的故事,梁啟超的腎,知道這些故事的人,都能夠會心一笑。靠毒品籌集經費的事,現在也有。一定要把所有的事情都給邏輯進去,也可以,可是我懷疑在一個文科生為主的行業裡,應該不會太把嚴密邏輯當回事,想得太多了,容易睡不著。

訪談節目裡,姜文說古書並不多,這話說的沒錯,甚至很多人認為古書也沒有那麼深刻。瞭解人性人心確實更重要。

古人那些思想集,確實沒什麼特別,反應的只是一部分人心,或者是領導上需要什麼樣的人心。

孔子只寫了一部春秋,說的是魯國的斷代史,寫的也就是貴族之間的事。現在你看也看不到誰對誰錯,甚至說記載帝王將相的事,都沒有特別的研究價值,良史和野史沒什麼差異,不如一個古兵站出土的記錄本有價值。能看到的就是,那些貴族和現在的普通人都一樣,人性就是那樣。

姜文的電影都是反應他自己的內心,他認為他真誠,就說自己的看法,就完了。這個根很有意思,假如他是藝術家,那麼電影出來必然是好的,你們不懂,和我姜文沒關係。比如陽光燦爛的日子,說的就是他自己的回憶,通篇畫外音,說我怎麼樣怎麼樣,十四五歲的時候發生了什麼事。我覺得肯定有他自己的真事,也有別人的,比如從大煙囪上掉下去,這事兒很多地方都發生過,有意思,但不一定是姜文真的體驗過。電影后面轉折,說回憶是有偏差的,實際上很多牛逼的事並不是他乾的,是回憶在往自己臉上貼金,大眼珠子豐滿妞和他搞對象,這就是意淫。可是把意淫當真事,幾乎在每個人身上都發生過,這就是人性。

鬼子來了,也是說人性,愛恨總是交織,鬼子本著高傲的人格可以感謝囚禁日本人的老百姓,天皇宣佈投降,他們也可以忘掉感恩,殺你全村。人性和春秋時代的貴族沒什麼差異,這就是姜文的認知。可以說沒什麼錯。姜文說很多事不往心裡去,既高傲又實際,確實,高科技公司裡也有人事衝突,他們的技術很可能你一輩子也搞不懂,他們的人事衝突你肯定懂,因為沒什麼特別,二十四史說的也就是這點事。


司徒陪德


電影好不好看,要看觀眾怎麼評價。不是導演說好,觀眾就會買張的。每個導演,都希望自己的電影票房大賣。實現這點的前提是,他們要製作出觀眾喜歡的電影。

從目前的口碑反響來看,《邪不壓正》表現平庸,沒有達到觀眾喜歡的程度。

其實,整個故事並不複雜,就是李天然師父一家被滅門,十五年後,李天然學了一身本領,歷經重重考驗,終於手刃仇人的故事。

為什麼觀眾會看不懂?我想主演是因為兩點:一個是稍顯混亂的節奏感,讓觀眾不知所措;二是有些誇張、隱喻的表現手法,讓觀眾摸不著頭腦。在我看來,大可不必這樣,本來是個簡單的故事,沒必要把他講的複雜化。

《邪不壓正》顯然是一部商業片,但姜文忍不住用藝術片的手法去表達,結果成片的效果有點怪。

如果姜文就要做商業片,那就得站在普通觀眾的角度,去生產通俗易懂的片子。如果要做藝術片,面相小眾群體,那可以按現在的路數表達。一句話,你的受眾是誰,你就要按照他們喜歡的方式去表達,不然導演說得再好,也是白搭。


劇迷亞亞


我以前跟一個朋友這樣詮釋導演和電影(改編文學小說的影視作品)。

導演就是把自己對原著的理解用電影的形式表現出來,如果沒看過原著的人或許會接受,但喜歡讀書、熱愛讀書的人並不一定認可。為什麼?有句話用在這裡非常合適“一千個人眼裡有一千個哈姆雷特”。

我們在讀原著的時候,自己的大腦會自動在腦海中還原劇中人物的樣貌以及所處的場景。雖然有些人物還原的很具體但多數人物還原的還是比較迷糊。

例如:劇中如果有一個警察形象,讀者就會自然而然聯想到自己現實生活中認識的警察或正義感比較強的人,這是人性的本質。

而導演、編劇也是如此,他們也有自己對於劇本的理解,也有自己一看到劇本中的人物腦海中浮現出的演員。

所以我們看到那些改變原著的作品都很難贏得讀者的口碑,而那些沒有讀過原著直接看影視劇的人就會將第一版影視劇作為模板,之後翻牌的第二版第三版都會看到網友類似這樣的留言:某某角色我只認某某某等等。

時代在變化,市場也在變化,觀影者自己都不知道自己每天都在被這個社會同化。而作為導演的姜文,堅持自己的風格完成一部電影作品,這無可厚非絕對沒有對錯,但他把自己理念中的電影作品放到了電影院,並且讓觀影者付費觀看,那麼對不起,無論你是姜文還是姜又,無論你拍的是邪不壓正還是正不壓邪,你都得尊重和接受觀影者對你電影的點評。

人與人不同步,是我經常說的一句話。或許這部影片在觀影者再經過一些人生歷練和總結後再看會有新的感悟,但就近來看,普遍反映一般。

同時期上映的《我不是藥神》為何能贏得多數觀影者的口碑?因為它來源於真實故事,我們每個人身邊或多或少都聽過這種病或有患有這種病的朋友,自然而然就會引起共鳴。而進口藥的高昂價格是全民都有的共識,敢於揭開這塊傷疤把它露出來,本身就已經引起了大家的共鳴和響應。《我不是藥神》是現象級的電影,無論票房多少其他高票房電影都無法取代它的特殊性,獨一無二,客觀真實,有笑點有淚點,這樣的電影才是普通大眾需要的電影。

而《邪不壓正》均不具備以上因素,得到如此的觀影評價在正常不過了。





西一安鮮


​今天又看了姜文導演的作品《邪不壓正》,好電影就是這樣,看完後讓你無語,不敢妄加評論,評論的越多越顯得自己很幼稚!

電影講述的是一個簡單明瞭的報仇故事,在沒有開拍之前大家應該都知道,但是能把一個如此簡單的故事拍成這樣,我認為已經做到了前無古人,後無來者!姜文導演通過這部電影成功給自己認證:我才是當下的大師級導演;你們這些有兩個小錢錢就想出去拍電影的人給我聽好了,不要給中國電影添亂;褲子脫了,我給你蓋個章認證一下才行!

進入正題

故事講的是民國十一年至民國二十六年間發生在北平的故事。開始從徐世昌下野,黎元洪覆任大總統。直係軍閥為給獨載統治製造“合法”假象,到七七事變。由於故事背景的特殊時間段和特殊地點的關係,把哪個時代痛點巧妙的避開了,留給大家自己去想象,大部分場景都是在房頂上拍攝的,姜文導演為什麼要用這種方式呢?我認為應該是這樣,歷史的真相留給大家去了解,這部電影只是一把鑰匙,看不明白的吃瓜群眾卻認為姜文導演在屋頂玩酷跑,到底是誰又傻又天真,留給自己慢慢去品味。

電影裡引用了“世上最小人與女人難養也”這句話,姜文導演用這部電影給大家重新闡述一下,女人需要仰視的,必須的!不管是過去,還是現在和未來,母性的偉大是不變的真理!

如果大家僅僅認為李天然是為了報仇這麼簡單,那就錯了,李天然的師傅到底是誰殺的,這是一個羅生門,他師兄朱潛龍說是他殺的,到底是誰殺了自己的師傅,答案是李天然自己殺死自己的師傅,十五年後回來又要殺師兄報仇,大家心裡可能有十萬個為什麼?到底是什麼原因?如果瞭解那段歷史的話就不難理解了,因為他師傅一家要當漢奸,要拿自己的土地給日本人種鴉片,哪個時期北平地區百分之六十的土地都在種植鴉片,百分之八十的土地資源都在皇權貴族手裡,當時北平屬於日本軍管區,電影用了巧妙的設計“軍刀和大印”來提示大家,而且用給女人屁股蓋印章來嘲諷漢奸走狗們,有人說朱潛龍是朱元璋的後代,一直想反清復明,我只能說這樣認為太牽強附會,潛龍的諧音是幹隆,應該是大清餘孽更為準確,更符合歷史條件,如果能看出這部電影是替天行道,大義滅親,這樣更符合邪不壓正這個電影名字!

“裸奔”,而且是在房頂披著紅色披風裸奔,導演用這種極其荒誕的方式再次告訴大家,哪個時期人民生活在什麼醜陋的環境裡,導演拍不出來,這是中華民族的恥辱。

“鐘樓以及鐘聲”,導演說這個地方是曹雪芹寫紅樓夢的地方,是真的嗎?當然不是,導演想說的是,不管是過去還是現在,文藝工作者都不應該用紙醉金迷,兒女情長來引導和麻痺國人,應該時時刻刻給大家敲響警鐘,人人都應該居安思危,保衛國家和民族復興人人有責,文藝工作者要做好導向才對,時時刻刻給大家敲響警鐘才是自己應該肩負的使命!

“報仇”,導演用自己電影講述的故事驗證了,有仇必報,無需等待,什麼君子報仇 ,十年不晚!都是狗屁話,留給兒子去給自己報仇,只能證明自己是多麼的膽小懦弱!導演何嘗不是想提醒大家,國家興亡,匹夫有責。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大任不要留給下一代去完成!

“吊打和拔牙”,姜文導演最後親自上陣來完成這出戏,這就叫做以身作則,用自身的行為藝術在電影裡給在現實生活中那些口誅筆伐的文人騷客演示了一下自己的下場!

姜文導演,你就是當下當之無愧的大師!唯一大師級導演!

姜文導演就是當今電影界的一座大山!

頭條有很多小號噴子,說電影怎麼怎麼的,能確定你去電影院看了嗎?曬出電影票驗證一下,難道是看不懂有被宰的感覺嗎?姜文導演之前說過一句話“再也不幹包餃子餵豬的事了”,這次姜文導演給你準備的很明確,那就是“刀和印章”,開發你的豬腦好好想想,現實生活中什麼場景可以看到刀和印章在一起,那就是屠宰場,血淋淋的殺豬車間,把豬殺瞭然後在臀部蓋上章,難道你真的感覺不到北平淪陷後人性的醜陋嗎?人一旦失去了尊嚴和信仰,和臀部蓋章的一塊豬肉有什麼區別!吃人生果的豬八戒和吃餃子的豬以及被宰的豬本質上有什麼區別?


溫奧傳媒


昨天去看了《邪不壓正》這部電影,感覺還好啦,並沒有什麼看懂看不懂的說法,風格一貫的很姜文:節奏明快,場景極致,人物分明,故事殘酷中帶有些許幽默。

這些特點本身就很姜文,而且劇中的人物也都表現的很豐滿,只不過並沒有劇組人員宣傳的那樣說什麼沒有正沒有邪,亦正亦邪之類的說法。

整個故事講述了一個復仇的故事,一個漢奸殺了師傅全家,唯獨沒有把會特殊能力會躲避子彈的小師弟給殺死,小師弟被救之後,被帶到美國學成歸來複仇的故事,在復仇的過程中把七七事變前期北平的背景給交代清楚了,其實復仇的過程何嘗不是一種成長,一種克服自我心理障礙的過程,最終大仇得報,基本上整個故事就講完了。

小師弟是個跑酷少年,經常在四合院的屋頂上跑來跑去,通過這個視角把整個北平的場景盡收眼底。

姜文的電影不露點不帶點色是不可能的,比如《讓子彈飛》中摸劉嘉玲的胸,比如《陽光燦爛的日子》寧靜夏雨的裸,可以說在充分展示暴力美學的同時還有點露,這部片子裡許晴和彭于晏的露,開頭師傅一家被殺的血腥。

當然這些並不足以稱之為姜文,他講故事還是很有一套,能夠快速的抓住觀眾的眼球,在極致的畫面極致的背景極致的人物中,不斷地刺激觀眾的眼球和心理,讓人控制不住的想跟著他的節奏看下去。

要說這部片子有多深刻,有多特別,能否超過他之前的作品等等,倒是沒有覺得,只是用他一貫的手法,拍了一個他熟悉風格的故事而已。

不過相比於某些拍兩個月就殺青的導演的作品來說,還是值得一看的,畢竟沒有用3D的噱頭圈錢,而且裡面有幽默笑點,用心去看肯定是屬於全程無尿點的。

所以說還是值得一看的一部電影。

你覺得姜文那部作品最好?歡迎留言,關注小編精彩不斷。


小桃子情感


記得《太陽照常升起》裡有句臺詞——“只能說你沒懂,不能說你沒看見”,這句話大概就是姜文對自己作品最好的形容。

對於姜文,張藝謀曾經說過,他心氣兒很高,希望超過任何人,也有這個能力,李安則認為,他的才氣遠高於自己。或許正因如此,姜文身上無時無刻不在顯露著那種捨我其誰的霸氣和我行我素的作風。

當一部部作品遭遇票房滑鐵盧,被貼上“國內最被高估導演”的標籤時,他用一部《讓子彈飛》證明了自己也可以在商業市場風生水起,而就在外界滿懷期望之際,《一步之遙》又讓人們明白了姜文還是那個姜文,只不過被一部分人“不小心”歸入到了商業導演的範疇。

《邪不壓正》同樣如此,即便登陸了IMAX銀幕,可首週末下來,卻僅僅拿下3億出頭的票房,從商業角度衡量這無疑是一次失敗,但從姜文自身來看,這顯然又是他導演之路上的一次美妙旅程。


雨妖


《邪不壓正》到底有多難懂?

用觀眾的話說:全程燒腦,捋不清楚。

一開場,大師兄朱潛龍和日本人根本一郎,用槍爆了師傅的頭,砍了未來媳婦師姐,一家人死得整整齊齊。

唯一活下來的李天然,不僅會躲子彈,還燒不死,逃出生天在雪地遇見了後來的兩位“爸爸”。

十五年過後,你們的彭于晏老公,哦不,李天然已經是指哪兒打哪兒的神槍手。

回國不僅是為了復仇,還有搞亂形勢、打響革命的任務。

鋪墊了這麼多,是不是有一點孤膽英雄的味道?

結果,我們看見的卻是回國後成天插科打諢、把印章蓋在許晴屁股上的李天然。

在地面上沒啥正事兒幹,在屋頂上裸體跑酷,看得觀眾們一頭霧水:

他在幹啥?他要幹啥?

李天然的復仇對象朱潛龍因為姓朱,自認朱元璋後裔。

他的“爸爸們”,一個是滿嘴京片子的老外,一個是要幹一票大的,卻不知道具體要怎麼弄的北京大爺。

幾個男人的日常,就是換著地方地喝茶、嘮嗑、打嘴炮;

像“我們是異父異母的親兄弟”之類的梗,很姜文、很機智;

李天然英文名是BruceLee ,日壇決戰時,還模仿李小龍的招牌式吼叫;

許晴來找李天然打不老針,“實歲70、看著最多69”,身子在病床上一拱,風情快要溢出屏幕了……

每個人物都貢獻了記憶點,但拼湊不成完整的性格地圖。


桃紅梨白


《邪不勝正》是姜文繼《讓子彈飛》《一步之遙》後拍攝的民國三部曲最終章,改變於《俠隱》,彭于晏、廖凡、周韻、許晴等眾星雲集,也是期待滿滿,7月13日上映後觀眾褒貶不一,很多網友表示“姜郎才盡”,這樣一部暑期檔鉅作,今日得空,終於“一飽眼福”。

這部電影,初看很迷茫,對,人物、背景介紹過於簡單,更有甚者直接留下懸念,一部簡單的復仇電影為何需要這麼複雜的人物設置,當看到“七七事變”,才恍然大悟——複雜的環境卻其實就是當時的時代背景的縮影,各種勢力紛亂交錯,與其說是復仇,更不如說是李天然的成長史,更代表了萬千個如李天然的抗日仁人志士的抗戰史。

李天然在電影中即使身懷絕技,即使經過在美國多年的訓練,完全可以直接找朱潛龍與根本報仇,但內心懼怕,所以才有了不同角色的指引——“醫生爸爸”、“鳳儀”、“巧紅”、“藍爺”,李天然的復仇是被動式的,如尚未長大的孩童。

他尚未客服內心的邪——懦弱,影片中巧紅說過一句話,說李天然完全有能力找朱潛孔跟根本一個個去報仇,直到醫生爸爸的意外身故,巧紅朝他開槍幫他客服兒時陰影,藍爺的指引幫助,終大仇得報,藍爺說“你可以去找自己的兒子了”,這是一個大俠的人生洗禮,洗盡鉛華,方可為俠。

‘’俠之大者,為國為民‘’,一個永遠詢問爸爸的大俠,如何能壓邪?如何能抗日?

正如那個時期的老百姓,李天然身上的仇恨,何嘗不代表著萬千百姓的萬千仇恨。正如鳳儀一般,國將不國,何不以身殉道,我們在災難中堅強,在恐懼中浴火重生,也代表著一個受人欺壓多年的國家的重生。

人有小惡,國有積邪,當我們客服自己內心的怯弱、慾望,方魔高一尺道高一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