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人到底是如何看待留學生的?亞裔真的會被區別對待嗎?

美國人到底是如何看待留學生的?亞裔真的會被區別對待嗎?

不說歧視啦,區別對待是一定一定一定會有的。(請注意區分“歧視”和“區別對待”這兩個概念)

舉個例子,真實發生的哦~本校校園招聘會,一白人男生與招聘負責人談笑風生,各種聊體育聊棒球,聊得甚歡,HR很高興地收下了他的簡歷,並當場表示可以給予實習機會,而他的簡歷,GPA是3.0。而一般Asian的待遇是,送上自己的簡歷後,HR一掃,“嗯?GPA3.89?你為什麼不是4.0?”潛臺詞:“你他媽可是個Asian啊,Asian的GPA都應該是4.0,你的4.0呢?你什麼素質?”

什麼叫刻板印象(Stereotype)呢?這就是刻板印象。根據你的身份(性別,膚色,口音,等等),推斷你的特性。鄉土化一點的例子就是,南方人都如何如何如何,北方人都如何如何如何,這到了國外,也是如此。外國人很明顯跟我們長得不一樣,所以只要看一眼就在意識上自動被區分開來。

在美國校園中,對於Asian的刻板印象,就是學霸,每一個Asian都應該是學霸,你比我考得高並不因為你聰明,只是因為你是Asian你是學霸。附帶的刻板印象還有,Asian數學好,Asian理工好,Asian口語不行,Asian寫作不行,Asian學文科一定很菜,等等等等。就連教我寫作(文學類的,選這課的Asian相對少)的一個教授都曾在一次論文講評中說道:我原來以為班上的2個外國學生可能寫作會差一些,後來發現不是這麼回事兒,人家寫得好著呢,你們這群美國孩子的語法倒是要好好改進改進blablabla。這就反映出,人家看到你,第一印象中,就包含了很多你的“種族特性”,而這些特性,未必是你具有的。你不僅被人“一眼看穿”,而且還可能是“一眼看錯”。我大四的時候各項語言能力已經很強了,可是學校辦公室的人遇到我的時候,一看我一個外國人,還是語速特別特別慢地跟我說話,生怕我聽不懂(當然,我知道她這樣是很nice的表現,很多留學生她要是說快了真聽不懂,因此這種待遇在大多數情況下是有益的,但不論怎麼說,的確被區別對待了,當然,這不是歧視)。

當然,我的大學是一所公立大學,一所大學四萬多人的大學,這當然不像私立大學那種就幾千人而且“貴族”孩子居多的情況,我們這邊就是一個白領階層的美國社會的雛形,家庭條件和種族分佈相對廣泛均衡,窮的也有,富的也有,不過都是來接受高等教育的,未來都是社會精英(好吧,我也知道很多人精英不了)。在我們學校4萬多人裡,韓國人兩三千,中國人兩三千,印度人也得有幾千,再加上其他的“少數民族”,可能有不到一萬的國際生(我瞎說的這個數),而非常非常有趣的一點是:

美國人跟美國人玩

中國人跟中國人玩

韓國人跟韓國人玩

印度人跟印度人玩

ABC跟ABC玩

ABK跟ABK玩

有沒有交叉玩的?有,少。少得很。

什麼意思?因為文化背景不同,在一個人數較多的社會環境中,人們自動按照種族和文化背景進行自我隔離,更願意(如果不是僅僅)同自己熟悉的文化環境的人交往。這個東西,叫做Self-segregation,社會學上經常會探討到的題目。這不僅發生在校園,也發生在職場、在社區、在官場、在火車、在公交車、在旅遊景點、在大街小巷。(看@talich 老師引的一條路透民調:知乎專欄)

這一切,都因為,你長得和別人不一樣。

你知道為什麼我們的大腦會出現“刻板印象”這種機制嗎?簡化認知,方便歸納。也就是,把具有某一特徵的人或物歸納一下,省得一個一個重新認識。比如,看到老虎,你就知道老虎會咬人,你可能都不會考慮到他是一隻動物園老虎,懶得連眼皮都不願抬一下;再比如,你晚上在大街上看到一個黑人你會本能地躲一下,你根本不管他是揣著手槍還是振動棒。這其實是很有效率、很節省意識資源的一個認知過程,但造成的結果就是,我們因為外觀不同就被直接冠以各種特點。

所以,你說已經入籍的華裔會受到怎樣的待遇?我告訴你,人家第一印象看不到你的國籍,只能看到你的臉,因此你的第一印象一定是個標準Asian,這不一定是歧視,但你確實和他的美國小夥伴不同。後來,可能隨著相處更久,你的印象會美化或者惡化,這取決於你真正是一個怎樣的人,但是,你的熟人圈就這麼一點點,你每走到一個新環境,不拔下這層皮,永遠都會被區別對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