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爲過度餵養?如何防止過度餵養?

天津桐竹麻麻


當寶貝還不會說話時,他各種不舒服只能靠哭來訴求,往往新手媽咪們看見孩子哭,第一時間想到的就是孩子餓了,然後給孩子餵奶,特別是母乳餵養時,因為隨時隨地更方便,而寶寶在嘴被堵住奶頭後自然也就無法哭鬧了。

事實上,可能孩子尿了或者困了,累了,身體不舒服了,想要媽媽陪伴了,都會造成寶貝哭鬧,如果媽咪不分情況只是餵奶,很容易過度餵養。

我一直崇尚的“要想小兒安,三分飢與寒”,孩子吃個八分飽就可以了,現在孩子都不缺營養,更多的是營養過剩。

過度餵養很容易造成孩子消化不良

如果孩子水樣便,常帶有泡沫和綠色。嘔吐,吐奶不能用拍嗝所緩解。腹痛,伴有因腹痛或脹氣而哭鬧。體重不增或體重減輕。往往是過度餵養。

過度餵養會導致孩子肥胖

現在小胖墩特別多,很多就是嬰幼兒期間定下來的基調。

嬰兒期蛋白質攝入過多,會刺激類胰島素生長因子的分泌,刺激蛋白合成和細胞增殖,使肌肉和脂肪細胞增多。過度餵養使寶寶血清中瘦素濃度增高,導致下丘腦瘦素受體對瘦素的敏感性下降。當體內出現能量正平衡環境時,如青春期,就很容易發生肥胖。

避免過度餵養,媽咪可以這樣做:

定時定量定點

如果是配方奶,奶粉盒上都有根據孩子年齡對應的奶粉量,可參照那個量。母乳也儘量讓孩子定時定點吃,寶寶每天尿透6塊以上尿布,就表明奶量夠的。

另外儘量不用食物安慰、鼓勵嬰兒。

奶量計算公式

奶量的計算公式:一日奶量=100×[110×體重(千克)]/86

簡便的算法:一日奶量=128毫升×體重(千克)

祝寶貝健康活潑。


jason媽咪有辦法


你曾經被孩子的奶量嚇倒過嗎?

兒子出生的時候,大部分時候我都是用吸奶器擠出來喂他,並且用專門的本子來記錄他每頓的奶量。瓶喂的一大好處就是能夠清晰地觀察到他每天喝多少奶。即便如此,我們還是被他“巨大”的奶量給嚇倒。

昨天翻小本子,發現他在39天的時候,就已經喝到725ML奶了,這還不包括當天親餵了四次(其中一次吃了8分鐘),也就是說寶寶在一個多月的時候,奶量就已經飈到800-900ML。婆婆曾對此都表示深切的擔憂,孩子吃這麼多會不會太多了?畢竟這個時候寶寶的胃容量還很小。後來遛娃的時候,她和周圍同齡媽媽交流一下,發現寶寶們每天攝入的奶量都差不多,這下放心下來。

其實,媽媽的初乳量和寶寶的胃容量是完美匹配的。新媽媽泌乳需要一個過程,最初奶量少很正常。隨著寶寶胃容量的逐漸增大,媽媽的奶量也會迅速的上升,足以滿足寶寶日益增長的需求。一般四個月以內的寶寶,還是建議按需餵養。而四個月以後的寶寶,喝奶的習慣開始慢慢規律起來,可以慢慢向定時餵養過渡。

寶寶每個階段喝多少奶是正常的?

寶寶開始逐漸定時餵養後,奶量就很清楚了,建議寶媽們養成每天記錄奶量的習慣。這樣一旦寶寶喝奶出現異常,就能及時觀察到是否身體方面出現問題了。

(以上奶量只是個參考值,各家機構數值略有不同。家長們可自行對照表格評估自家娃的奶量是否過多/過少。)

通常寶寶喝奶過多(過少)是指顯著高於(低於)上述參考值,輕微地上下浮動是正常的,寶媽們無需過於緊張。

如何判斷寶寶是否吃飽?

從新生兒開始,家長們就一直被一個問題困擾,那就是該如何判斷寶寶是否吃飽呢?對於母乳親喂的寶寶,每日的吃奶量是無法衡量的。育兒專家們都說要按需餵養,其實只要掌握一些可參考的指標和判斷技巧,判斷寶寶是否吃飽並不難。

寶寶每天大小便次數

寶寶出生後頭兩天可能只尿溼1-2片尿布,大約從第三、四天開始,他每天最少應有6-8片溼透的布尿布(或5-6片紙尿褲)。

餵母乳的寶寶每天大便2-4次,一般呈金黃色稠便。

注意!!!大便次數對於母乳寶寶僅做參考。小編本人以及孩子王很多母乳餵養的會員都遇到一個問題——母乳寶寶經常好幾天都不大便,小編家娃最高記錄達到10天沒有大便!!

10天沒大便的寶寶,擱誰家這都得急死人了。帶娃去醫院,醫生檢查了一番,也沒說出個啥,只說這是生理性的便秘,民間俗稱攢肚。醫生建議如果寶寶喝奶睡眠都正常,不需要特別處理。

母乳寶寶如果遇到好幾天不大便情況,注意觀察以下兩個方面:

1. 喝奶、睡眠、精神狀況是否正常?

2. 一旦大便了,大便顏色是否正常(金黃色的稠便)?

如果以上兩點都正常,母乳寶寶幾天不大便,寶媽們也無需太緊張。

看吃奶時間

寶寶平均每吸吮2-3次可以嚥下一大口,如此連續約15分鐘,寶寶一般就吃飽了。

看吃奶次數

新生寶寶吃奶的次數應很頻密,通常1.5-3個小時一次,平均每天應吃奶8-12次。

吃奶後寶寶的表情

寶寶一般吃飽了會自行停止,如果寶寶自動放開奶頭,停止了吃奶,表示他已經吃飽了。或者看寶寶吃完奶後的狀態,比如,寶寶吃完奶後不哭、對著媽媽微笑或者馬上入眠,則說明寶寶吃飽了。如果進食後仍然哭鬧或是吮吸手指,那麼說明寶寶很可能是還沒有吃飽。

看寶寶體重

體重增加是最重要的指標。足月寶寶一般第一個月會增重720-750克,第二個月會增重600克左右。如果寶寶體重減輕,要麼是生病了,要麼就是餵養不當。餵奶不足或奶水太稀導致營養不足是嬰兒體重減輕的重要因素之一。

新生寶寶因為胃小,每次吃奶量不多,所以一定多喂幾次,一般白天1.5-3個小時一次,晚上3小時左右喂一次。

小王有話說

從新生兒開始,孩子就有飽感,如果給孩子吃夠量以後,孩子自然會拒絕再吃,所以家長在給孩子無論是餵奶還是喂輔食的時候都要看孩子的狀況,如果孩子已經不專心或者拒絕吃的時候就要停止。如果寶寶已經明確表示不想再吃,家長還硬塞硬喂,只能讓寶寶對進食越來越抗拒。我們大人還有胃口不好,不想吃飯的時候呢!


Hi,我是孩子王首席育兒顧問,持有國家高級育嬰資格證,在孩子王有近5000名和我一樣的育兒顧問為寶媽們提供嬰兒撫觸、產婦催乳、寶寶理髮、營養指導、母嬰護理、成長培育等服務,讓當媽媽變得更簡單!


孩子王育兒顧問


過度餵養是指給予的能量和其他營養素超過寶寶機體保持代謝穩態的需要。傳統的過度餵養是指寶寶因攝入奶量過多而引起的,以消化不良為主的綜合徵。症狀表現為

1.水樣便,常帶有泡沫和綠色。

2.嘔吐,吐奶不能用拍嗝所緩解。

3.腹痛,伴有因腹痛或脹氣而哭鬧。

4.體重不增或體重減輕。


是否過度餵養在相當程度上取決於餵養人對寶寶攝入量的判斷。如果配方奶配製得過濃,就會導致寶寶體內細胞外液呈現高漲狀態,細胞內液減少,隨之出現慢性口渴,而慢性口渴又可能增加哺餵次數,因此最終導致過度餵養。當媽媽認為寶寶吃得多有益健康時,就會導致過度餵養。主要表現為:

1.根據自己認為寶寶應該進食的數量,促使寶寶儘量多吃。

2.把配方乳品配製得比應有的濃度高。對此,可以從母親配製的奶樣中鈉含量和寶寶尿樣中肌酐、尿酸含量和容積克分子濃度的測定結果得到證實。

一般說來,寶寶具有調節能量攝入的本能。但是這種本能更多地體現在母乳餵養上。媽媽不用擔心純母乳餵養的寶寶由於吃奶太頻繁而造成“過度餵養”。有的寶寶雖然吸吮需求很高,可是他所吃進去的每一口、每一頓,其實都是他自己可以“控制”的,並非不得已不小心吃進去。隨著寶寶長大,吸吮需求降低,吃奶頻率也會降低。即使是最初幾個月中因為頻繁吃奶而體重過胖的寶寶,後期隨著會爬、會走等運動量的加大,體重增長也會減緩或有所回落。


對於配方乳品餵養的寶寶,吸吮需求和奶瓶的設計,是造成過度餵養的兩個原因。新生兒有很強的吸吮需求。寶寶每一次吸吮奶瓶都會吃到奶,沒有從容地單純享受吸吮的可能。當吃到口欲基本滿足時,已經被撐到了。同時,奶瓶的設計原理是靠寶寶口腔形成的空氣負壓把奶吸出來。寶寶吃進一口吞下時,吞嚥動作本身就會在口腔裡造成新的負壓,讓更多的奶流進口腔。所以,寶寶,尤其是低齡寶寶,要控制流速和吞嚥是很難的,不得不將奶吃得更急更快。


過度餵養可致肥胖


嬰兒期蛋白質攝入過多,會刺激類胰島素生長因子的分泌,刺激蛋白合成和細胞增殖,使肌肉和脂肪細胞增多。有學者提出下丘腦和內分泌調節學說,即過度餵養使寶寶血清中瘦素濃度增高,導致下丘腦瘦素受體對瘦素的敏感性下降。當體內出現能量正平衡環境時,如青春期和孕期,就很容易發生肥胖。當然,這並不排除嬰兒期後不良膳食和生活方式也是導致成年期肥胖的重要因素。一項來自德國的被認為是里程碑性的研究,從一個側面證實嬰兒期過度餵養會增加兒童肥胖(5~6歲)的危險性。參加測試的完全人工餵養的寶寶中,超重和肥胖發生率(4.5%)明顯高於母乳餵養組寶寶(2.8%)。另一項來自加拿大的研究證實,非母乳餵養的寶寶到了12~18歲,發生肥胖的危險是母乳餵養者的2~4倍。

如何防止過度餵養


1.提高母乳餵養率


過早添加斷奶食品和高鹽、高蛋白攝入是導致過度餵養的主要原因。在上世紀六十年代和七十年代早期,英國嬰兒超重和肥胖者眾多。通過營養教育,母乳餵養率提高,寶寶添加固體食物的時間有所推遲,兒童超重和肥胖發生率明顯下降。


2.建立良好的飲食習慣和生活方式


所有的孕媽咪和新媽媽們都要努力學習和了解正確餵養的重要性,學會正確調製配方奶的方法,避免過早為寶寶添加固體食物。嬰兒時期是飲食習慣形成的關鍵時期,儘量不要讓奶瓶餵養時期過長,爸爸媽媽要避免用食物去安慰、鼓勵寶寶等。


0~6個月純母乳餵養能滿足6個月齡以內寶寶所需要的全部液體、能量和營養素。按需餵奶,每天餵奶8-10次以上。如果寶寶體重不能達到標準體重時,需要增加母乳餵養次數。不能用純母乳餵養時,宜首選嬰兒配方食品餵養。不宜直接用普通液態奶、成人奶粉、蛋白粉等餵養寶寶。


6~12個月 每天保證600mL~800mL的奶量,繼續母乳餵養,逐漸給寶寶補充一些非乳類食品,首先添加穀類食物(如嬰兒營養米粉)。6月齡時開始添加泥糊狀食物(如米糊、菜泥、果泥、蛋黃泥、魚泥等),7~9月齡時可由泥糊狀食物逐漸過渡到可咀嚼的軟固體食物(如爛面、碎菜、全蛋、肉末),10~12月齡時,大多數寶寶可逐漸轉為以固體食物為主的膳食。每天應安排有水果。製作輔食時應儘可能少糖、不放鹽、不加調味品,但可添加少量食用油。


12~36個月 正處在快速生長髮育時期,對各種營養素的需求相對較高,對外界不良刺激的防禦性能仍然較差,需要特別關照安排寶寶的膳食。繼續給予母乳餵養或其他乳製品,可繼續給予母乳餵養直至2歲(24月齡),或每日給予不少於相當於350mL液體奶的配方奶粉,但是不宜直接用普通液態奶、成人奶粉或大豆蛋白粉等。給予強化了鐵、維生素A等多種微量營養素的食品。因條件所限,不能採用幼兒配方奶粉者,可將液態奶稀釋,或與澱粉、蔗糖類食物調製,餵給寶寶。適時增加細、軟、爛的膳食,種類不斷豐富,數量不斷增加,逐漸向食物多樣性過渡。


天津桐竹麻麻


家長給孩子喂的數量或質量過多常常會導致漾奶、嘔吐等。一般說來,孩子不能接受過量食物,但是,如果一直給他過量餵養,也就慢慢適應,而且越吃越多。喂的脂肪多,引起腹漲、過度增重、肚子不舒服;喂的碳水化合物多,引起腹漲、放屁多、體重增加過快。

  有些媽媽不知道寶寶的食量,總怕寶寶吃不飽。其實我覺得只要媽媽們用心觀察就能發現寶寶吃得飽不飽是有跡可循的。1,看寶寶體重和身高增長速度。0-3個月的寶寶,每月體重增長達到1千克,身高增長達到4釐米左右,就說明寶寶基本吃飽了。如42天寶寶檢查時體重增長小於1.5千克,那就說明可能母乳不夠,需添加奶粉,也可能是餵養方法不對,需醫生指導。2,看寶寶吃奶後的反應。如寶寶吃奶後能安靜睡覺3小時以上,直到下次吃奶前才有哭鬧,這表示他已吃夠了。如寶寶長時間不肯放開媽媽乳頭,或猛吸一陣又把乳頭吐出來哭鬧,且體重增長慢,則表明沒有吃飽。3,看寶寶的大小便。一般而言,寶寶每天尿溼(溼透)6塊以上尿布,說明母乳的量足夠,寶寶吃飽了。4,看寶寶的膚色:看寶寶的膚色是否健康、皮膚和肌肉是否有彈性,如果一切正常,那就說明寶寶吃的很飽且很好!5,從寶寶下嚥的聲音判斷。寶寶平均每吸吮2-3次可以嚥下一大口,如此連續約15分鐘就可以說明寶寶吃飽了。


甜寶愛學習


這個問題我們分為奶瓶寶寶和母乳寶寶來討論。

過度餵養就是寶寶的進食量超過了寶寶消化系統的消化和吸收能力,給腸胃和肝脾造成了負擔。

判斷寶寶是否過度餵養首先注意以下幾個方面。

1.看看寶寶使用尿不溼的數量。正常為8片左右,

2看寶寶大便的次數和大便的形態。正常為每天2-3次。

3.寶寶是否有腹脹腹痛的現象。

4.寶寶是否有吐奶,溢奶的情況發生。

如果有以上情況,寶寶可能出現了過度餵養。

防止過度餵養的最好辦法就是定時定量。

對於母乳寶寶來說,寶寶與生俱來能夠調節自己飢飽的能力,可能有的時候媽媽們認為寶寶已經多次吮吸,但其實寶寶每次吸入的量是不一樣的,

他自己會分清是口欲還是肚餓的需求,根據自己的需求吮吸。

但是,確實母乳餵養的部分寶寶也存在由於吸量過大,造成了肥胖,這一點,寶媽們不必過度擔心,等到寶寶到了添加輔食的年齡,可以通過輔食來慢慢調節。並且增加孩子的運動量。

對於奶瓶餵養的寶寶,這裡有兩個問題,一個是媽媽衝奶是否嚴格按照說明書來進行。一個是奶嘴的設計是否符合寶寶的月齡。



有的媽媽擔心寶寶吃不飽,缺營養,放奶粉的時候總是稍微多一點,如果經常這樣就會造成過度餵養。衝奶粉,要先放水,後放奶粉,使用溫開水。有的奶嘴的流速和硬度沒有按照適齡寶寶的需求來設計,造成流速過快或硬度不夠,寶寶吸奶過易,也會造成過度餵養。家長在購買奶瓶的時候,要注意適用年齡。


我是J媽,碩士,翻譯+教育行業十多年的經驗,現專心在頭條碼字,每天更文,專注於育兒經驗和寶媽自我提升以及時間管理,分享我的所學所思,所有文章,一字一標點,全部是我一個一個敲打出來。

關注我的朋友,會在五月免費得到我錄製的美國家庭萬用親子英文視頻課程,同時組建學習打卡團,讓我們共同前行。

謝謝!


J媽學堂


英國《每日郵報》日前報道,哥倫比亞一名才8個月大的男嬰,其體重已達40斤,並患有多種併發症。據醫生說,男嬰如此肥胖與其媽咪的餵養方式有直接關係。“每次他哭,我就會喂他吃東西,這樣他就安靜了。”面對採訪,媽咪承認是自己的疏忽導致了兒子的體重失衡。為此醫生提醒家長:並非哭就是餓,嬰兒餵養也要定時定量。

寶貝究竟為什麼哭?

為避免寶貝一哭就喂,弄清寶貝為什麼哭是很有必要的。哭泣是新生寶貝與家人溝通唯一的表達方式,寶貝的哭泣主要分為三種情況,分別表達三類不同的含義:生理上的需要、心理上的需要以及生病的信號。不同情況寶貝的哭聲是不一樣的,仔細觀察就能讀懂寶貝的哭泣。

生理原因最常見

我餓了:這時的哭聲很洪亮,且哭時頭來回轉,小嘴碰到東西就會有吸吮動作。

便便了:我尿了or 排大便了。

我熱了or冷了:寶貝感覺熱的時候,往往會哭得滿臉通紅,頭上身上都溼乎乎的;寶貝感覺冷的時候,哭聲會相對低弱些,手腳冰涼、身體蜷縮,甚至臉色蒼白。

我睡得不好:這種哭鬧可能是由於寶貝睡姿不舒服、做夢、睡眠習慣不好或睡眠環境不佳等原因造成的,需要及時給寶貝安慰,比如幫助寶貝調整睡姿、適當調整環境的溫溼度、適當增減衣被的薄厚度,或者輕輕拍一拍寶貝。

心理需要

我要撒嬌:當寶貝想引起家長的注意時,就會發出聲調比較高的哭聲,但一般不會流眼淚。

我生氣了:如果撒嬌沒能引起家長的注意,或者有什麼事情讓寶貝感到憤怒,此時的哭聲與撒嬌時相比,聲音更高,甚至有些尖厲刺耳。

我很難過:寶貝感到難過時,哭泣的聲音聽起來也是比較低沉的,有點像嗚咽聲。

生病了、不舒服

如果小寶貝生病了,因為感覺很不舒適,哭聲會比平時尖銳,往往還哭個不停或者是一陣陣地哭鬧,而且安撫無效。同時,寶貝還可能表現出煩躁不安、臉色不好,有時還會帶肢體動作,比如握拳、蹬腿、抓撓某個部位等等。

我肚子不舒服:常見的疾病中,急腹症和腸疊套的哭鬧比較典型,是一陣陣的大聲嚎哭,寶貝表現得十分不安、臉色蒼白、出汗,拒絕家人觸碰腹部。

我發燒了:如果是因為發燒引起的哭鬧,寶貝也會顯得煩躁不安、面紅耳赤,用手摸寶貝的額頭或身上會感覺發燙。

我耳朵或鼻子不舒服:如果寶貝一邊哭一邊用手去抓某一部位,很可能是那個部位存在病症。比如用手抓耳朵,可能是中耳炎、外耳道異物等;用手抓鼻子,可能是鼻子不通氣或者鼻子裡有異物。

判斷寶貝是否吃飽的標準

新媽咪沒有經驗,很難正確掌握寶貝的食量,怕寶貝吃不飽。其實只要仔細觀察,就會發現寶貝吃得飽不飽是有跡可循的。

●寶貝體重、身高增長速度

0~3個月的寶貝,每月體重至少應增長600~800克,有的寶貝可高達1千克,身高增長達到4釐米左右,就說明寶貝基本吃飽了。如寶貝每週的體重增長不足150克、每月體重增長不足600克,那就說明可能母乳不夠,需要額外添加配方奶粉,或是存在其他問題,需要得到醫生的具體指導。

●從寶貝下嚥的聲音判斷

在哺餵的過程中能夠聽到寶貝“咕咚、咕咚”的吞嚥聲,且可如此連續約15分鐘左右,就可以說明寶貝吃飽了。

●看寶貝吃奶後的反應

如寶貝吃奶後能安靜睡覺3小時以上,直到下次吃奶前才有哭鬧,這表示他已吃夠了。如寶貝長時間不肯放開媽咪乳頭,或猛吸一陣又把乳頭吐出來哭鬧,且體重增長慢,則表明沒有吃飽。

●看寶貝的大小便

一般而言,寶貝每天能尿溼(溼透)6塊以上尿布,或每天能夠有一次大量或少量多次的軟便,說明母乳的量足夠,寶貝吃飽了。

●看寶貝的膚色

看寶貝的膚色是否健康、皮膚和肌肉是否有彈性,如果一切正常,那就說明寶貝吃得很飽。

防止過度餵養,專家支招

首先要提倡母乳餵養:寶貝出生以後的4~6個月內,純母乳餵養是預防寶貝肥胖最有效的措施之一。雖然有些家長用純母乳餵養,不排除寶貝肥胖的可能,但在1歲多斷奶以後會逐漸恢復正常體重,一般不會影響到寶貝生長髮育及身體的健康。相反,非母乳餵養的嬰幼兒出現肥胖的比例是24.6%,這是因為人工餵養嬰兒更容易因過度餵養而導致體重快速增長。

定時、定量餵奶,不強迫喂:從小就有意識地培養寶貝良好的飲食習慣,做到定時、定量、定地點進餐,不強迫寶貝進食,科學添加輔食。而對於食慾旺盛的寶貝,家長要緩解其“飢餓感”。如果是4個月以上的寶貝,則可以適當增加一些飲水量以及蔬菜、水果等在輔食中的比例,這類食物大多口感好,寶貝也愛吃。


媽咪寶貝傳媒


對於剛升級做媽媽的你來說,最重要一件事之一就是判斷孩子有沒有吃飽呢?

都說按需餵養,有沒有什麼信號可以讓我判斷孩子是吃夠了,我的奶量是充足的呢?

今天我就來給大家說說!

新生兒可以通過以下的跡象判斷母乳量的充足:

1.嬰兒每天能夠得到8-12次較為滿足的母乳餵養;

2.餵養時有節律地吸吮,並可以聽見明顯的吞嚥聲;

3.出生後最初2天,因而至少每天排尿一兩次;

4.如果尿液中有粉紅色尿酸鹽結晶,應在出生後第3天小時;

5.從出生後第3天開始,每24小時排尿應達到6-8次。

6.出生後24小時至少排便3、4次,每次大便硬多餘1湯匙。

7.出生後第3天,每天可排軟黃便便4-10次。

我們不建議媽媽把奶擠出來估算母乳量,因為寶寶通過親喂吸吮的奶量要遠遠大於擠出來的量,這樣估算是不準確的,也會打擊媽媽自信心。

可以通過觀察寶寶的情緒或者尿量來判斷母乳攝入是否充足。

一般來說,如果寶寶每天尿溼5、6個紙尿褲,就說明是能吃飽的。

當然,處女座媽媽也可以通過稱量寶寶喝奶前後的體重來估算。

另外,記錄寶寶一段時間的身長、體重信息,繪製生長曲線,可以較好地判斷這段時期的營養水平,如果曲線良好就證明寶寶的奶量是足夠的。

對於媽媽自己來說,如果每天可以餵奶8-12次;並且每次喂完至少一側乳房已經排空就不需要太擔心。

當然,媽媽最重要的是要有母乳餵養的信心,千萬不要“被沒奶”了。

1.增加液體量;

2.多吸吮,多排空;

3.保持心情預約;

4.休息好,別焦慮;

5.飲食均衡。


大姨媽APP


在媽媽們心中,寶寶的吃飯問題往往是頭等大事。可是當寶寶還小的時候,尤其是0-6個月的寶寶,往往還不會表達自己的感受。有些媽媽總是覺得寶寶沒吃飽,孩子一哭就以為是餓了。還有一些媽媽為孩子吃得多、吃得胖、長得快而“自豪”,其實孩子太胖或發育過快,同樣可能會給孩子帶來不小的麻煩。

什麼是過度餵養?

過度餵養是指給予的能量和其他營養素超過寶寶機體保持代謝穩態的需要。傳統的過度餵養是指寶寶因攝入奶量過多而引起的,以消化不良為主的綜合徵。症狀表現為:

◆ 水樣便,常帶有泡沫和綠色。
◆ 嘔吐,吐奶不能用拍嗝所緩解。
◆ 腹痛,伴有因腹痛或脹氣而哭鬧。
◆ 體重不增或體重減輕

過度餵養的4大危害


寶寶各個器官都處於一個稚嫩的階段,它們的活動能力很有限,如消化系統器官所分泌的消化酶的活動比較低,量也比較小。在這種生理條件下,會對寶寶產生不良後果:


1、過度餵養易導致化吸收不良


過度餵養會加重消化器官的工作負擔,引起消化吸收不良。父母一定要有計劃的供給食品,使寶寶能始終保持一個正常的食慾。


2、過度餵養易腦疲勞


為消化過多的食物,消化道必然擴張,有限的血液和氧氣從頭部轉移到消化道,腦細胞會因而暫時缺血,所以吃得越多,胃腸需要血液越多,腦供血越少,對大腦危害越大。


3、過度餵養還會促進寶寶大腦早衰


研究發現,早衰物質會因飲食過飽於飯後增加數萬倍,易致肥胖症,甚至影響大腦的發育,智力偏低。


4、過度餵養可致肥胖


嬰兒期蛋白質攝入過多,會刺激類胰島素生長因子的分泌,刺激蛋白合成和細胞增殖,使肌肉和脂肪細胞增多。有學者提出下丘腦和內分泌調節學說,即過度餵養使寶寶血清中瘦素濃度增高,導致下丘腦瘦素受體對瘦素的敏感性下降。當體內出現能量正平衡環境時,如青春期和孕期,就很容易發生肥胖。當然,這並不排除嬰兒期後不良膳食和生活方式也是導致成年期肥胖的重要因素。

五招教你判斷寶寶 吃得飽不飽

說到這裡有些媽媽還是有些擔心,母乳餵養不可能每次都做到那麼精確,小寶寶又不會說話這該怎麼辦?其實只要你能仔細觀察,就會發現要寶寶吃得飽不飽是有跡可循的。


看寶寶體重&身高增長速度

0-3個月的寶寶,每月體重增長達到1千克,身高增長達到4釐米左右,就說明寶寶基本吃飽了。如42天寶寶檢查時體重增長小於1.5千克,那就說明可能母乳不夠,需添加奶粉,也可能是餵養方法不對,需醫生指導。如果體重增長過快,就說明你可能喂多啦。


看寶寶吃奶後的反應

如寶寶吃奶後能安靜睡覺3小時以上,直到下次吃奶前才有哭鬧,這表示他已吃夠了。如寶寶長時間不肯放開媽媽乳頭,或猛吸一陣又把乳頭吐出來哭鬧,且體重增長慢,則表明沒有吃飽。


看寶寶的大小便

一般而言,寶寶每天尿溼(溼透)6塊以上尿布,說明母乳的量6足夠,寶寶吃飽了。


看寶寶的膚色

看寶寶的膚色是否健康、皮膚和肌肉是否有彈性,如果一切正常,那就說明寶寶吃的很飽且很好!


知幼


對於小寶寶,造成過度餵養的原因大多是因為配方奶配得過濃,導致寶寶體內細胞外液呈現高漲狀態,細胞內液減少,出現慢性口渴,而慢性口渴又可能增加哺餵次數,因此最終導致過度餵養。一般說來,寶寶具有調節能量攝入的本能,但是這種本能更多地體現在母乳餵養上。所以母乳餵養的媽媽不用擔心母乳餵養的寶寶由於吃奶太頻繁而造成“過度餵養”。母乳餵養的寶寶雖然吸吮需求很高,但是他吃進去的每一口都是自己可以“控制”的。隨著寶寶長大,吸吮需求降低,吃奶頻率就也會降低。即使是最初幾個月中因為頻繁吃奶而體重過胖的寶寶,後期隨著會爬等運動量的增大,體重也會慢慢趨於標準。對於配方奶餵養的寶寶,吸吮需求和奶瓶的設計,是造成過度餵養的兩個原因。奶瓶的設計原理是靠寶寶口腔形成的空氣負壓把奶吸出來。對於低齡的寶寶吃進一口吞下時,吞嚥動作本身就會在口腔裡造成新的負壓,讓更多的奶流進口腔,這就容易造成過度餵養。


寧靜致遠—家有萌寶


是否過度餵養在相當程度上取決於餵養人對寶寶攝入量的判斷。如果配方奶配製得過濃,隨之出現慢性口渴,而慢性口渴又可能增加哺餵次數,因此最終導致過度餵養。認為寶寶吃得多有益健康時,就會導致過度餵養。


很多媽媽分不清寶寶哭是什麼原因,以為寶寶一哭就是餓了要吃奶,其實寶寶也可能因為尿布溼了、需要愛撫、困了或不舒服而哭。要先搞清楚寶寶究竟為什麼哭,不能一哭就喂,否則很容易造成餵養過度。

月齡 參考胃容量(ml)

0-2周 60-80; 2周-2個月 80-140; 2個月 120-150 ;3個月 130-160 ;4個月 140-180; 5個月 150-200; 6個月 200-220; >6個月 220 (來自網上圖表數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