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川沙有古城牆,牆上有碑亭,與岳飛有關。

3,川沙有古城牆,牆上有碑亭,與岳飛有關。

[嶽碑亭],位於上海市浦東新區原川沙縣的古城牆上,內有青石碑一塊,刻有宋朝名將岳飛的七絕詩一首,是區級文物保護單位。

3,川沙有古城牆,牆上有碑亭,與岳飛有關。



在川沙古城牆上,掩映在枝葉扶疏的樹叢間,有一座紅欄黛瓦的兩層樓亭,這就是具有百餘年曆史的嶽碑亭3,川沙有古城牆,牆上有碑亭,與岳飛有關。

登上高爽寬敞的亭樓,可憑欄遠眺、俯視,亭頂飛簷翹角、仙鶴獨立屋脊,與南端魁星閣、北端文筆塔及城牆下的敬業堂互相映襯,形成了浦東新區特有的文物古蹟群。亭內豎立石碑一塊,為青石,高165公分、寬82公分,上刻刻著民族英雄岳飛應商丘狂學士李夢龍之邀,而書於河南開封舞劍閣的七言絕句:

學士高僧醉似泥,玉山頹倒甕頭低。


3,川沙有古城牆,牆上有碑亭,與岳飛有關。


酒杯不是功名具,入手緣何只自迷。碑面具有"岳飛草",並蓋有"岳飛"、"鵬舉"兩印章。詩文前兩句又以氣憤的心情,責備那些只圖個人享受而不思國家安危的人的行為,譴責之中賦以規勸,批評之餘帶有痛惜。全詩洋溢著岳飛精忠報國的愛國主義精神。

岳飛是河南人,當年抗金的戰場也在江淮和中原一帶,後被奸臣陷害,死於杭州風波亭。岳飛的好友李夢龍,大學士,能文能武,見南宋朝廷腐敗,金兵入侵,國將滅亡,於是整日解酒消愁,後在浙江天台山出家當了和尚。請點擊此處輸入圖片描述



岳飛、李夢龍兩人均沒到過川沙。那麼,岳飛的詩跡又怎麼留在川沙呢?這裡有段曲折的故事:明朝嘉靖年間,傳說有位叫王潭的醫生,出身於九代世醫家庭,醫術高明,被皇帝聘為御醫,發跡後,在家鄉川沙北門城外建造了一座家廟,取名"種德寺",為了表示身份,請來了當時有名的天台山了心和尚做主持僧。而了心和尚是李夢龍再傳弟子,他隨身帶來了李夢龍傳下來的岳飛詩幀墨跡。

3,川沙有古城牆,牆上有碑亭,與岳飛有關。清道光十二年(1832年),川沙廳同知鄭其忠在種德寺發現了岳飛的手跡。為防止文物湮沒失傳,就把岳飛的詩文摹勒於石,立於種德寺內。清咸豐十一年(1861年),種德寺毀於大火,石碑倒於荒煙蔓草之中。後來石碑被川沙廳知事陳方瀛(浙江海鹽人)發現,移到城內觀瀾書院(現觀瀾小學前身)荷花池畔草地上,併為石碑建了座小亭。1913年,小亭因年久失修而倒毀,石碑便移到書院東側的文昌宮,砌與牆壁之中。1929年7月,學校第23屆畢業生又把石碑移到城牆上,重新建亭保護,並取名嶽碑亭。"文革"期間,經學校師生盡力保護,碑亭才得以保存,但碑刻還是搞得刀痕累累,有些字跡已難以辨認。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後,碑亭又重新受到社會各方的重視,對碑亭進行過幾次修繕。1982年上海市副市長宋日昌為碑亭書寫了橫匾。1987年,邑人陶伯育出資重建碑亭,為現狀。1995年新區文管部門對碑亭進行了保護性修繕,並公佈為區級文物保護單位,又被列為青少年思想教育的基地。
3,川沙有古城牆,牆上有碑亭,與岳飛有關。請點擊此處輸入圖片描述

《文獻記載》

建於1929年7月,原在川沙縣城東南殘封牆處(城廂鎮小學校園內)。亭內豎一碑,高165釐米,寬82釐米。上刻一詩:"學士高僧醉似泥,玉山頹倒甕頭低。酒杯不是功名具.入手緣何只自迷。"落款具名岳飛。民國《川沙縣誌·藝文志》稱是據岳飛在大梁(今河南開封)舞劍閣手書,贈學士李夢龍詩幀泐石。關於岳飛詩幀的來歷,《川沙縣誌》記載:"前明王氏既建種德寺,延了心為主持。了心本天台僧。宋時有狂學士李夢龍者,與嶽武穆善,王嘗書詩幅贈之,後李祝髮。天台了心,其後裔也。故詩有嶽字、宋紙、藏經等,俱攜自天台來者。"清道光十二年(1832年),川沙同知將其墨跡摹經勒於石,置城北門外種德寺內。咸豐十一年(1861年)種德寺火毀,碑棄於雜草中。清同治十二年(1873年)移觀瀾書院池畔(今城廂小學內),建亭貯之,宣統年間亭毀碑撲。1913年,移院內東首文昌宮牆內,後又移今址。岳飛詩幀流傳至解放後,原由邑人張志鶴保管,經黃炎培商議,1953午交南京博物館保存。近人蔡鈞培竹沙新竹枝詞,詠日:"嶽碑亭久歷滄桑,片石長留翰墨香。民族英雄忠義氣,龍蛇筆勢共輝光。"

3,川沙有古城牆,牆上有碑亭,與岳飛有關。


分享到:


相關文章: